臧峰宇教授主讲“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撰稿:郭江勇
来源:“思想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壬寅腊月十七日丙寅
耶稣2023年1月8日
2022年12月1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18讲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讲“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担任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教授、潘斌教授、朱承教授和郁锋副教授与谈。
臧峰宇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谈起,认为阳明心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者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他从两方面讲述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关系问题。
第一,阳明心学的实践心学特质。阳明心学不仅是直指本心的“培根固本”之学,也是面向生活本身的“真切体认”之学。王阳明由良知出发,考察了“志”之于心的意义,强调慎独与弘毅的价值。他强调学思一致,以内在的学养弃除杂念,摆脱理学的外在强制,为个体的独立人格赋予良知的规定。王阳明将格物的功夫在心上做,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知之纯熟处皆在行中,由“明觉”而“笃行”,乃是格物致知之道。使实践以致知和求理为前提,进而确立原则的高度,可以将阳明心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心学。王阳明贯通“致知”与“良知”,从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是一种道德实践的拓展。格物也是正心的过程,体现了为善去恶的工夫,使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在生活中融为一体。
第二,臧峰宇教授阐述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对阳明心学的阐释与运用,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和郭沫若的相关思想。青年毛泽东受湖湘学风的影响,推崇“心之力”,将“立心”视为立志的根本,认为“心之力”乃大本大源,改变社会的关键在于改良人心,倡导在实践中明心成志,使主体意识适应时势的要求,以公心做实事,由以实现强国救民的抱负。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强调成事要有“自觉心”,要把“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建立“有志者事竟成”的动力机制。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更是尝试实现从“无我”到“唯我”的主体性思维转换,从根本上展示了“动天下之心”的愿景。郭沫若少时倾慕儒家成仁成圣的追求,认为阳明心学是体验式的学问,实乃孔门哲学的真义,是儒家伦理的极致。强调在事上磨炼、不偏枯、不独善,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他人的发展。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他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有深刻理解。
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者对阳明心学的体悟与理解,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心学要素,是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历史视角。臧峰宇教授指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发掘阳明心学的时代精神,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牢牢扎根,增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自觉,彰显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途中的哲学自我。
在与谈环节,刘梁剑教授尝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区分。孙亮教授认为臧峰宇教授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阳明心学,认为阳明心学与其说是“心”“理”是本体论意义的确立,不如说是一个对外部世界的意义世界的赋予。进一步指出,阳明心学是从“心即理”说明个体意识与外在规范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则高度推崇实践的思维方式。潘斌教授对阳明心学的实践特质感受最为深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化,而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的最根本的契合点就是实践化。朱承教授认为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研究空间巨大,而臧峰宇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时代性、学术性与理论性的学术示范,我们今后要做更多的“两个结合”研究,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郁锋副教授从认识论上指出,过去的阳明心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认识论范式,而毛泽东、郭沫若等马克思主义者将其拓展到了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是一种超越了群己之辩的实践认识论视域。此外,他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发扬是很有意义的,如唯物史观的引入消解了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中央社院举办张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