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见】支持十博士联名批判西方“圣诞节”“国人集体无意识狂欢”

栏目:十博士关于慎对耶诞节《看法》书
发布时间:2011-12-23 08:00:00
标签:
陈乔见

作者简介: 陈乔见,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云南陆良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著有《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闲先贤之道》。


原标题:文化自觉下的中国圣诞
来源:2011年12月19日 济南时报
记者:印朋



    ■传统文化将孔子的生日看作“圣诞节”,“上帝”原属中国
    ■大陆庆祝的圣诞节,在港台叫做耶诞节
    ■文化自觉的历程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商场内搞起了各种圣诞促销活动记者  刘天麟摄 


  □本报记者印朋 


  西风东渐百余年,诚“三千余年未有之一大变局”。从最初的器物引进与学习,到制度文化的参考与效仿;从唯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到倍受欺侮的“东亚病夫”;从封闭锁国到门户开放,从义和团灭洋到宗教信仰自由。近代以降,从“开眼看世界”发展到与国际接轨,不论是发型还是服饰,不论是英语的普及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社会正不断变化着。 


  有人说,圣诞节在中国变味了,中国人从来就没尝过真正圣诞节的“味道”。中国式圣诞节,是商家促销的噱头,还是国人文化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亦或是对西方文明的误读?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大陆庆“圣诞”港台过“耶诞”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教性节日,这一天被认为是基督耶稣的诞辰日。圣诞节的英文名称是ChristmasDay,其中Christmas是Christ和Mass两个词的合成词,意为“基督弥撒”。Christ一词本意为“受膏者”,这是因为古代以色列王即位时,必须将油倒在国王头上,象征是神用来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后来转变成“救世主”的意思。而Mass来源于拉丁语Missa,即弥撒,本意为“解散,离开”。 


  基督教有三大分支,即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大部分教堂会在12月24日的夜至12月25日的凌晨举行子夜弥撒。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是在每年的1月7日。但ChristmasDay并不固定对译为“圣诞节”,我国的港台地区和其他华语地区称这个节日为“耶诞节”。这是因为他们非常看重“至圣先师”孔子及其生日,并将孔子的生日看作“圣诞日”。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陈后亮说,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讲究“约定俗成”,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陆地区称“ChristmasDay”为“圣诞节”并被老百姓接受,也是这个词的一种翻译方法。“其实不只是对‘圣诞’的表述不同,‘儒家十三经’作为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长久以来在中国被认为是‘圣经’。”陈后亮说。 


  “上帝”一词原属中国被传教士借用 


  为了向中国民众传教,早期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仅精通汉语,而且学习了大量中国典籍,在此基础之上翻译了中文版《圣经》。 


  利玛窦是第一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在明朝来到中国,为万历皇帝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还与明朝官员徐光启合作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将西方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利玛窦的身份毕竟是基督教传教士,他也在向中国人传播基督教义和西方文化观念。一位宗教学学者告诉记者,利玛窦在向中国人传教时,一部分中国人并不理解甚至反对《圣经》中的神———“God”。于是利玛窦开始阅读中国的古典文献,终于找到“上帝”这个词来翻译“God”。据传,利玛窦当时甚至蓄起须发,穿上儒服。另一名传教士郎世宁则是清朝宫廷的御用画师。 


  但利玛窦等人的“汉化”努力,遭到当时罗马教廷反对,引发罗马教廷和中国的“礼仪之争”。1717年,清朝皇帝康熙下令,中国全面禁止传教。据这位宗教学学者说,“上帝”一词是地道的“中国话”,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过“上”字和“帝”字,并且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出现过。据统计,“上帝”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五经”中:《尚书》中出现过32次,《诗经》中出现过24次,《礼记》中出现过20次,《春秋》中出现过8次,《易经》中出现过2次。《诗经·大雅》中写道,“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尚书·周书》中记载,“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除了“上帝”一词被借用之外,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圣经》的汉译过程,都给中文带来新的语汇。“洗礼”、“天使”、“天国”、“福音”等基督教中文术语,都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十博士联名批判“国人集体无意识狂欢” 


  2006年12月18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所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名博士联合署名,发表了题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一文。指出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基督教———记者注)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加入节日的狂欢,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其中厂家和商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认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主体性沉沦,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 


  今年12月16日,记者对10名博士中的、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乔见进行了采访。 


  济南时报:5年过去了,你是否依然把部分国人过圣诞节看做“集体无意识”? 


  陈乔见:我仍然坚持,虽然对当时一些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耶诞节趋之若鹜,一方面是“无意识”,另一方面是“有意识”。“无意识”是说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耶诞节没有概念,没了解其文化内涵。任何民族国家的节日都承担着一定文化内涵,你不了解就去跟风,这就是“无意识”。“有意识”是说他们心里明白那是洋人的节日,不过洋人的节日,那不太落伍了吗。 


  济南时报:除了商家把耶诞节作为促销噱头,是否还有其他方面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陈乔见:商家炒作加热了耶诞节的气氛。但相对于儒释道而言,基督教一直就是极富扩展性的宗教。其次是每个人确实都有精神慰籍的需要,在儒释道被不断恶性解构而萎缩后,基督教乘虚而入,填补了这个信仰真空。 


  济南时报:你刚才说儒释道萎缩? 


  陈乔见:根据我的观察,中国传统宗教比如道教、佛教一方面衰微,另一方面则是兴盛。说它们衰微,是它们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没有传统社会那么大;说它们兴盛,是因为最近10年来,全国各地又兴起一股大兴寺院、庙宇、道观的势头。 


  济南时报:当初发表的《看法》中提到“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陈乔见:据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一个类似的说法是: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却输不出电视剧的国家,决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相对于以往的100年,我们国力强盛了,GDP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世界人民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我们的“硬主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捍卫。但我们的“软实力”十分可怜,我们的主流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是唯西方马首是瞻。“软主权”的丧失源自近代中国的衰败,国人对吾国固有之传统文化自我矮化,自我戕害,现在仍有部分学者,凡中必反,不可理喻。 


  因此要捍卫我们的“软主权”,提升“软实力”,澄清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诸多误解,拨乱反正。首先要对吾国固有之思想文化、包括基督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化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不要像以往许多文化模式比较那样,大而化之,流于表面。我们要在澄清误解,阐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式圣诞节的文化背景 


  对于带有浓重商业味道的中国式圣诞节,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林威认为,这种情况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并且从“十博士公开信”发表后,这个问题的语境有了很大变化。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传统节假日得到从官方到民间的重视和恢复。林威认为,每年12月中下旬出现的这种商业促销现象,以及培养出的一种冠以“圣诞节”的社会习惯,并不是作为基督教宗教节日的圣诞节,也不是民间节日或公共假日。目前来看,这种圣诞节也不是民俗活动。 


  林威称,圣诞节商业活动现象的出现,有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从工商业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办了许多玩具工厂和装饰品工厂。他们主要承接欧美节庆商品的订单。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圣诞玩具和装饰品的最大生产国,欧洲和美国市场上近80%的玩具都产自中国。在这些企业里,经常会有部分产品需要在国内寻找销路。如果说,每一件商品都凝结着生产者的文化思维方式,那么这些原本为欧美圣诞市场设计、制造的产品必然带来对圣诞节的认知。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百货零售业。商家也需要在年终时尽量发掘出促销热点。就这样,各方的商业热情推动着中国庆祝圣诞节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从人员流动看,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和外籍人员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基督徒对圣诞节的庆祝,无疑对其工作和居住环境里的中国人产生影响,尤其是涉外宾馆酒店每年圣诞前后的张灯结彩,吸引着渴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年轻人。”“从中国节假日特点看,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侧重于家庭团聚,饮食交往,讲究礼仪。由于年长者的缺席,各种西方节日,被中国的年轻人视为释放压力、朋友交往的场合。” 


  林威说,以上的原因,决定了目前在中国的圣诞节是一个以消费为导向的商业活动。但是,由于圣诞节本身的基督教节日特点,这样的商业热潮引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学术话题———文化自觉。那些对当今圣诞节商业活动的批评,与其说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警觉,毋宁说是体认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紧迫感。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林威说。 


  林威认为,我们正身处全球化的时代里,人员、商品、信息、信仰等文明要素都在世界各地飞速流动。原本在各自文化地域流行的语言、文字、习俗互相影响的速度大大加快,其中一些正在迅速消亡。而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类型,内部也在发生着快速组合和更新嬗变。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那么就必须承认,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绝不应是单一的、排他的,而是通向“百花齐放”的多样化。 


  “费孝通先生在他80岁生日时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这一概括表达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气度和胸襟。”林威说,对于中国的圣诞节,当作如是观。我们应当秉持这份大国的自信,并担当起‘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责任。 

 

背景:十博士: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儒教复兴论坛专题: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840&page=1


儒家中国专题:http://www.rujiazg.com/classlist.asp?type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