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亲自赐匾,宣成书院凭什么?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3-02-05 19:50:08
标签:宣成书院

南宋皇帝亲自赐匾,宣成书院凭什么?

来源:「方志广西」公众号

时间:西元2023年1月11日


宣成书院

 

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府兼经略使朱祀孙为纪念张栻、吕祖谦两大理学家,以张、吕谥号“宣”“成”为名创设宣成书院。张栻,汉州锦竹(今四川绵竹)人,字敬夫,号南轩,谥宣公,宋孝宗时为广西静江知府,他热心办学,为学主张“明理居敬”;吕祖谦,生于临桂(今广西桂林),字伯恭,号东莱,谥成公,为学力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二人与朱熹齐名,时人称“东南三贤”。

 

东南三贤

 

宣成书院初建于桂林府治北,有张吕二先生祠、藏奎阁、明新堂、斋舍等建筑,设祭器,学粮、经费具备,规制完备,宋理宗赐“宣成书院”匾额,是南宋有名的书院之一。

 

宣成书院选招全省童生,优秀童生可以考秀才。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正课生25名,由书院供给食宿。乾隆四十七年(1782),增额外正课生8名,附课生20名。正课生和额外正课生发给膏火费。

 

学生肄业期间,以经史及诸子百家之文为学习内容。书院专设“时艺”为主要课程,即授八股文、试帖诗、小楷等,以精通学术为专务,以应试科举考取功名为宗旨。

 

书院有较严格的学规,不仅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注重思想道德、修身养性的教育。如学问要做到“学问思辨,以穷其理,笃行以体事”;处事待人要“正其谊”“明其道”。

 

书院设山长1名,总理院务,由巡抚聘请品行端庄、学识精深、德高望重的名儒担任;另设监院1名。清代历任山长共10人,翰林3人,进士5人,举人2人,其中临桂县籍7人。著名山长,元有张信臣、刘恢,明有谈一风,清有蒋作梅、周因培、苏性、周干臣等。

 

宣成书院历史上曾几度废兴,数次搬迁。元至元十四年(1277),书院毁于战火。元贞二年(1296),廉访副使藏梦解重建书院。至正三年(1343),廉访使也先普化将书院修葺一新。

 


【明】陈琏纂修《桂林郡志》(明景泰元年重刊本)标识宣成书院旧址区位

 

明初,废宣成书院,改为临桂县学。明正统五年(1440),在县学西复建宣成书院。弘治十七年(1504),提学姚镆将书院移建于府学与县学之间(今桂林市秀峰区解放西路28号的桂林中学西侧)。正德年间(1506-1521),提学陈伯献、按察使宗尔等不断重新修建,使书院的规模在明代最为壮观。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府学教授高熊征奏请巡抚郝浴把书院迁至府治南谯楼右线伯花园旧址(今桂林市秀峰区府后里南的榕湖小学),督学王如辰改为“华掌书院”,延续理学传统教育,并录取了一位日后在政坛举足轻重的年轻学子,他就是跨雍正、乾隆两朝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的陈宏谋。雍正二年(1724),巡抚李绂遵循书院的办学宗旨和优秀历史复名“宣成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裁撤宣成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夏锡爵改宣成书院为临桂两等小学堂,宣成书院640多年的历史到此结束。


 

曾在宣成书院研读的陈宏谋(画像)

 

之后宣成书院几经易名,分别为桂林县两等小学、桂林县第一小学、八桂镇中心校、桂林市国民第一中心小学校、桂林师范附小、榕湖路小学。1989年始改称桂林市榕湖小学至今。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