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为己任 《论语》教学总结
作者:庆喜
来源:“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壬寅腊月廿七日丙子
耶稣2023年1月18日
这学期的《论语》学习,主要学了泰伯第八的三十章,子罕第九的二十一章。基本一节课学习讨论一章内容,踏实而深入。经典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学习,其影响是在“学而时习之”中,悄然发生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往前。今天择要总结学习所得。
再次通读泰伯第八篇的内容,仿佛看见这样的情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老老少少围坐一起笑谈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某时某刻老师如何说,我如何想、如何困惑,之后自己又如何行,如何悟。期间,可能会有反刍师教原来如此的赞叹,回味师教切己的感动,交流中恍然大悟师教传承的喜悦,回首珍贵日子一去不返的感伤等等。自己似乎也置身其中,随之而喜乐、感叹。
在泰伯第八中,最感动的应该是,看见孔子和曾子之间的传承。通篇只记录了孔子和曾子的言语。从连续记录的曾子之语中,可见曾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对师教的信受奉行,对自我人格的淬炼。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钱宾四注: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记曾子语。首记曾子临终所示毕生战兢危惧之心。次及病革所举注意日常容貌颜色辞气之微。再记称述吾友之希贤而希圣。以能问于不能,是弘。大节不可夺,是毅。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于此可见学脉。以仁为己任,心怀天下苍生,这是古圣先贤、传统士大夫的担当和伟大。以仁为己任的精神,也指引着历代读书人。而今天,我们读着先贤的书,是否能理解这份担当,是否要传承这份精神?在期末考的答卷上,在期末总结会上,感受到大家的心正朝着这个方向跳动。
在期末考的答卷上:
问:士为什么要弘毅?行义: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若不弘大,就容易有私心,不弘大就容易为眼前事所困,容易满足,因此而放弃更广博的天地。这条道定是非常艰难的,不毅就不能持之以恒,不能深入理解与实践。
《论语》期末考试题
问:石庵书院希望培养“有士大夫精神的现代公民。”说说你对石庵书院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念之:“有士大夫精神的现代公民。”我觉得是有士大夫精神的同时,又要有现代的公民意识。可以“执古之道,御今之有”,可以经世致用、致知力行。要能将我们所学的古文化、运用到现代,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所以,我们学《论语》为经,学《左传》为史。上《社会观察》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是致用的重要部分。这些给我们视野,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宽广的胸怀,这是“弘”。而农耕、收割、各种的生活体验,锻炼我们吃苦精神,是“毅”。再通过学习古圣先贤传记或故事,心中有时便升起“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这颗心,看到受苦受难的人们,会想自己能做点什么。这是自己的状态,称不上“精神”,更称不上士大夫精神。但这颗心的力量很大,我觉得这样才有可能“弘毅”,才有可能“经世致用”。有经学,有史学又认识现代社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论语》期末考试题
在期末总结会上(择要):
如愚:在研学中,自己作为队长、助教。发现真的不容易,要学会将心比心地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后,才可能进一步引导。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以前的影子,也更理解他们,更感恩这一路培养自己的爸妈和老师们。念之:每当看到人间疾苦,就潸然泪下。想到自己这么幸运地拥有这么多,应该可以为他们多做一些什么。行义:心中不再只是自己,还有别人,“不计小恩小惠,小情小爱”,回首过往(潸然泪下),真对自己恨铁不成钢,自己可以做更多应做的事,而不是只做想做的事。
瀚豪:体会到爸妈的辛苦,对自己在学校读书时对父母的态度感到羞愧。感觉道他们对志向都有点感觉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学习经典,要透过文字,体会圣贤的心胸、人格,做人、做事的智慧,进而扩大自己的心胸、成就自己的人格。共勉。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学在船山”第三期全国线上读书会举办
【下一篇】【许石林】蒸年馍不可不知的讲究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