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正心诚意”
——学习时报“书院寻踪”栏目编辑手记
作者:张丹丹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壬寅腊月廿二日辛未
耶稣2023年1月13日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书院是极其重要的标识,书院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图书事业史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每一家书院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2019年11月15日学习时报创立“书院寻踪”栏目,从《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开篇到2023年1月6日刊发《崇正书院:“崇正学,迪正道”的重要阵地》,一共登载了83篇文章。这83家书院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跟随书院作者的脚步,感受到了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别具一格的教学与组织管理等制度,萌芽于唐,形成于宋,废改于清末,有一千年以上的发展史。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书院是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纵观中国书院史,中国历史上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别的产生,大都与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联。据《朱熹书院与门人考》记载,与朱熹有关的书院有67所,从白鹿洞书院到岳麓书院,从鹅湖书院到武夷精舍,都倾注了朱熹极大的心血,他亲手确立了中国书院的教育制度,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圭臬。“书院寻踪”栏目登载的范玉刚、谷雨撰写的《白鹿洞书院:以圣贤之心传播文明》,张国骥撰写的《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刘艳伟撰写的《从鹅湖之会到鹅湖书院》,戎章榕撰写的《武夷精舍:“继往圣开来学”的传承高地》等文章对朱熹在书院授徒著述活动中,理学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有着详尽的描绘。朱熹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宣传和普及理学。
阳明学派是明中后期理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学派,其形成和发展与书院讲学直接相关。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青原山阳明书院以传播和研究阳明心学在全国书院中独树一帜,邱明撰写的《阳明书院:心学讲会良知相传》详述了这一过程。薛体伟撰写的《万松书院:为何被称作“梁祝书院”》记述了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为万松书院撰写记文,开启了阳明学在杭州的传播历程。王阳明在20多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将书院作为传授心学的阵地。他死后,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开讲会,使阳明之学“流传愈百年”。
陈亮在《安定书院:明体达用格物修身》一文中细数了泰州学派和安定书院互相成就的一段历史。在明代,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以泰州命名的重要学术流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哲学家王艮。他是王阳明的弟子,深得阳明心学精要。他推陈出新,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理”“圣愚平等”的观点,泰州学派更加关注人本身而不是只关注教育的内容,有了平民教育。王艮创作的《乐学歌》,“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认为:“中国古代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其具体表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院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重视生命意义、以人为本、立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疑误定要力争’的自主精神。”一千多年来书院培养了一代代士子,这些士子多数德才兼备,经邦济世,明道致用,传承人文。他们在非常时期所表现出的高尚气节令人动容。非常典型的是曾就学于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邱明在《白鹭洲书院:文章节义弦诵不绝》一文中写道:少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求学时,拜谒忠君爱国的庐陵先贤“四忠一节祠”,立下“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的誓言,表明自己要跻身先贤之列让后人祭祀的决心。他在《正气歌》中,将孟子提倡的“浩然正气”超越了日常道德观念的层次,上升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至高层面,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可见,书院对士子进行道德教化的成效显著。
张军在《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一文中完整还原了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创作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过程,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汪曾祺说:《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书院强调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士”,一方面,士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群体,要承担起文化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士还要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陈十在《东林书院:洛闽中枢经世致用》一文中描述了“士”的担当,东林书院提倡学子关心时政,寻求救世之道,提出爱国、经世致用、关心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顾宪成在东林书院题写的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则是东林书院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副名联被广为传诵,东林书院盛极一时,成为全国学子探讨理学传统文化思想以利经邦济世的重要舆论活动中心,享有“海内百年以来言正学者,首东林”的美誉。
(三)
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向前,传统书院在清末开始传播现代思想和文化,成为培养现代知识分子的摇篮。近代书院不仅成为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还为探求爱国救亡之路的学子打开了一扇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传统书院纷纷化身“红色书院”,帮助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人才,传播红色思想,甚至成为革命战场。目前“书院寻踪”登载的83家书院,有26家都带有红色基因。
书院作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见证者,可谓实至名归。83家书院,其中有13家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以洣泉书院为例,除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张云逸、萧克、王震、滕代远、李天佑、张平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酃县(今炎陵县)开展革命活动时,都曾在这里住宿和办公。可以说,近代革命铸就了“红色书院”,而传统书院向“红色书院”的转变,则是书院以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船山书院是一所为祭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而设立的书院。蒋啸青曾在船山书院求学5年,1921年,蒋啸青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湘南地区的革命先驱,蒋啸青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受伤被捕,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除了蒋啸青之外,还有诸多船山学子身先士卒奋斗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湖南也成为国内早期红色革命策源地和共产党人的摇篮。王萍在《船山书院:弘扬船山遗韵谱写爱国华章》一文中记载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发表的《文化建设的正心诚意》一文提出:“文化贵在建设。建设文化要有建设性的态度。文化建设是艰巨而长远的事业,需要扎扎实实地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是空喊口号所能奏效的。文化建设要树立正心诚意。文化与诚意相因果,有诚意则文化存,无诚意则文化亡。”在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书院仍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中国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该成为当代中国重大文化战略、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磨难与变革中走向世界,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了解、系统学习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书院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珍惜它、保护它,让它能够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助力。这也正是我们主流媒体不容推卸的责任所在。“书院寻踪”栏目已发表的这些文章先后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众多媒体转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得到了书院研究者的支持和肯定,在这之前还没有一家主流媒体用3年的时间去挖掘传统书院、宣传书院文化。本栏目也将持之以恒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