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著《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2-05 21:15:46
标签:《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

杨坤 著《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出版暨序言

 

 

 

书名:《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

作者:杨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14

 

 

【作者简介】

 

 

 

杨坤,1990年生,湖南省湘潭县人,2012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2015年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古文字专业硕士毕业,201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毕业(先秦史方向),2019年7月—2022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与出土文献的研究工作。

 

【内容概要】

 

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内在原因,以及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周代宗法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规律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本书对理解两周时期宗族内部关系与结构,以及宗族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如何参与国家事务有重大意义,以及对把握两周时期国家政治运作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皆有重大意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尊神与近人——论殷周宗法侧重的转变

第一节殷代宗法的基本面貌与主要特点

一、殷代宗法制度的基本面貌

二、殷代宗法制度的突出特点

第二节受祭与作器——殷式、周式铭文的分类与特点

一、商、西周早期铜器铭文格式的分类

二、铭文格式之系统划分以及特点

第三节彰名位与飨友宾——论西周早期铜器铭文的新内容

一、彰名位——作器者信息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二、飨友宾——铭文所言作器用途的新情况

三、器、名与治道——新内容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探析

第四节“周人不用日名说”的再审视

一、周人集团使用日名的证据

二、对周人集团日名使用特点的理解

第五节尊神与近人——论西周早期宗法侧重的转变

一、殷式、周式铭文特点与宗法侧重之关系

二、西周早期宗法侧重转变的原因探析

第六节小结

第二章嫡庶与长幼——西周宗子继承制度考论

第一节男性贵族称谓的要素与宗法内涵

一、贵族称谓的要素与表现形式

二、宗法性称谓与宗族分衍

第二节排行称谓的使用条件、形式及相关问题考论

一、排行称谓的授予规则

二、排行称谓与区别字

三、五十以伯仲——论排行称谓的尊卑之别

第三节“伯”称与嫡长子继承

一、“伯”称与排行

二、伯、孟与嫡庶

三、“伯”称与嫡长子继承

四、“伯服”解

第四节庶子继承的表现形式与规则

一、庶子任宗子者举例及原因探索

二、无子弟继与子弱弟及——论“兄终弟及”的两种表现形式

三、嫡庶与长幼——论庶子继承的规则与条件

第五节论逵盘世系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第六节小结

第三章尊卑有序——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的关系与结构

第一节宗子权力与责任考辩

一、族内至尊——宗子权力考论

二、收族之道——宗子责任考论

第二节族人任事与经济状况考论

一、论族人任事的选择与特点

二、族人经济状况探析

第三节贵族宗族内部祭祀制度考论

一、论“宗子主祭”

二、庶子、小宗祭祀性质的分类

三、族人祭祀对象(范围)及祭祀地点考论

四、论族人祭祀之规范

第四节论小宗家族形态及与大宗的关系

一、依附型小宗家族

二、半独立型小宗家族

三、独立小宗家族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天下国家——天子、诸侯宗法考论

第一节论天子宗族

第二节长子就封还是庶子就封——论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分宗

一、周公宗族分宗情况探析

二、毕公宗族分宗情况探析

三、召公宗族内部结构分析

四、南宫氏与曾侯家族关系探讨

五、西周早期贵族分宗模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析

第三节宗统与君统——天子与姬姓诸侯宗法考论

一、门内之治恩拚义——天子与“公族”宗法考论

二、门外之治义断恩——天子与受封姬姓贵族宗法考论

第四节论“宗盟”与“王者天下之大宗”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唯变所适——春秋宗法制度的新情况

第一节嫡长与德才——春秋宗子继承的新情况

一、宗子立爱与政治干预——宗子继承的新情况

二、新情况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探析

三、论“德”在春秋宗子继承中的地位

第二节某子某孙与伯仲叔季——论春秋贵族名号使用的新情况

一、“某子某孙”称谓的兴起及特点

二、排行称谓宗法内涵的缩减

三、从横通到纵贯——名号新情况产生的原因探索

第三节天子诸侯阶层亲属集团的结构与特征

一、论春秋公室之构成与规模

二、“谥族”考论

第四节宗不余辟,余恶识宗——宗族内部关系的新情况

一、宗族内部关系新情况的表现及特点

二、新情况产生原因的探讨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大厦倾颓——论战国时代传统宗法制度的崩解与余绪

第一节战国早中期贵族亲属组织的结构与特点

一、春秋世族在战国早中期生存状态及特点

二、战国新兴贵族亲属组织之结构与特点

第二节僭祭与淫祀——论战国贵族的祖先祭祀

一、从出土文献看楚国贵族的祖先祭祀

二、僭祭与淫祀——论楚国贵族祭祀对传统宗法制度的冲击

三、其他贵族的祖先祭祀

第三节从孝友到孝悌——宗法精神向家庭伦理的转变

一、“孝友”“孝悌”内涵解

二、“孝悌”兴起之原因探析

第四节大厦倾颓——传统宗法制度的消亡及余绪

第五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朱凤瀚

 

杨坤博士《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讨论的是一个以往有过较多研究成果的课题,现在要在这样一个可以说是老题目的研究上取得新成果,讲出新见解,自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能否取得新成绩,似需要对以往有关研究成果做深刻的总结与辨析,找到尚存的主要不足之处,并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对以往研究中,由于对史料(包括传世文献与古文字资料)的理解不够深甚至有偏差而得出的一些多可商榷的认识,要通过对史料的深入钻研得出更为妥帖的看法;二是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自然主要指出土文献,从中汲取新的信息以补充与修订以往的认识,形成新的观点。如要达到上面所云的高度,自然需要研究者在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方面有较扎实的功力与清晰敏锐的分析能力。从杨坤博士此书来看,应该说是较好地达到了上述目标。

 

本书的学术新见,就我所能体会到的,可举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在“绪论”部分,对此前宗法制度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五点不足,其中讲到以往对宗法制定义与其内涵的不明确,是引起分歧和论争的主要原因,也是宗法研究取得突破必不可少的工作。文中还特别指出,宗法制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如不拘泥于礼书所载,则有相当丰富的内容,研究一定要“摆脱礼书的桎梏”,从经学回归到史学。

 

过去做宗法制的研究的论著,较多着眼于对较微观问题的考辨,从宏观的角度,特别是从理论层面思考宗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则多有欠缺,本书“绪论”中这些通过深刻反思所获得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不仅明确了研究目标,也为本书取得创新成果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支撑。

 

作者在上述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给“宗法”“宗法制度”赋予颇具新意的概念,为从史学角度研究宗法制度拓宽了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将“宗法”又具体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宗庙之法、宗子之法和族人之法,并列举了与此三方面相关的制度性规定,这是很富独立性的见解,本书正是在此种分类基础上,为宗法制度研究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涵。

 

本书虽重点在两周宗法,但为了讲清周人宗法的特点,书中也用一定篇幅论述了商人宗法制及商、周宗法之异同,提出了如下新的认识:商人青铜器铭中重在突出受祭者信息,西周时周人器铭重点则在于突出作器者的信息,反映了从“尊神”到“近人”的宗法观念侧重点的转变。

 

近代以来的学者多强调嫡长子继承为宗法制的核心,但过分强调宗子的嫡长子继承,则与诸多史料反映的史实未必相合,作者重点讨论了宗子继承制的演变,通过具体的文献史料与古文字资料,阐明了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虽处于优先地位,但在严格规则限制下的庶子继承,也是宗子继承制的重要组成,并非“特例”或“反常”。书中还论述了春秋时期,贵族宗法性称谓中所出现的不见于西周时期的“某子某孙”类称谓的流行,认为这一转变反映了嫡长继承制受到冲击,表现出持此类称谓者拥有继承君位或宗子之位的潜在权利,这是宗子继承制演变对贵族宗法性名号带来的重大影响。这些建立在确凿史料基础上的见解,无疑会深化对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制度的理解。

 

对于史学界有过争议的天子、诸侯是否“绝宗”的问题,作者亦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确实存在着姬姓的受封贵族“自卑别于尊”,不敢以宗法关系掩盖与天子间具有政治上的尊卑等级关系的事实,但周天子在观念上仍是所有姬姓贵族之“大宗”,并借“宗盟”的组织形式,与异性贵族构筑“拟血缘关系”。

 

凡此,均是本书在两周宗法制度研究上的新见,或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此一课题研究有深化与推动作用的认识。以这些新的认识为基点所论述的两周宗法制度演变之趋势与特点,必然会有其独到之处。相信本书的面世,会引起学界的瞩目。

 

当然,如我在前面所言,宗法制度是中国古史领域一个老的研究课题,成果很多,在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下,本书提出的一些新见解论证的是否充分,对相关资料,特别是出土文献资料理解的是否正确,均有待出版后同行学者的指正。

 

盼望杨坤博士再接再厉,更好地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古史研究及相关的古文字研究等领域奉献出更多、更扎实的新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