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书院:巡盐御史创办的著名学府
作者:杨强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正月十三日壬辰
耶稣2023年2月3日
山西运城因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缘盐运司驻扎于此管理盐池而名运城。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教育发达。名将关羽、诗人王勃、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剧作家关汉卿、理学家薛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即是这一方沃土的重要代表人物。运城西北十里的河东书院是明清时期山西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河东书院由巡盐御史创办,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雄厚,教育活动始终贯穿着“修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栋梁。
了解河东书院的一把钥匙
明正德九年(1514年),巡盐御史张士隆创建河东书院,占地三十余亩,另有学田四十余亩。河东书院布局工整,沿中轴线依次为先门、仪门、讲经堂、退思堂、四教亭、书楼、乱石滩、仰止亭、游息亭和百果园,左右两侧有崇义斋、远利斋、杏坛、桃园、石榴园、葡萄园等设施。书院筑山理水,山水环绕,各种花卉树木搭配其间,是一所园林般的书院。
张士隆创建河东书院得到了当地士农工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车户牙人聚资,四方百姓出力,能工巧匠献技,还有一些人专程送来花草树木。书院于当年二月始建,五月落成,不到4个月即完成建设任务。崔铣的《河东书院志序》记载了河东书院兴建的各方面成就:“曰费取诸山野;曰力取诸逸夫;曰范取诸古;曰文翰取诸今之立言者;曰书取诸经史。”
张士隆,字仲修,号西渠,进士,河南安阳人。正德八年(1513年)任河东巡盐御史,在任期间,“锄抑强横,扶持善类,奖廉洁、黜贪污”,更“锐意学校,拳拳以风励后进为己任”。《河东盐法志》记载了其在运城任职期间的三项功绩:一参贪吏——河东盐运使刘瑜;二修中条山青石槽山路以便盐车;三建河东书院兴起文教。
河东书院的创建与张士隆自身修养有关。张士隆博学多才,在国子监学习期间经常与著名学者吕柟、马理、崔铣、寇天叙、马卿等切磋学问并成为挚友。河东书院建好后,其诸多好友都为河东书院留下了记文,成为我们了解河东书院的一把钥匙。状元吕柟写《河东书院记》,马理撰《河东书院藏书楼记》,崔铣作《河东书院志序》,户部尚书韩文也应邀作河东书院登科《题名记》。吕柟、马理、韩文撰写的三块重要石碑至今还矗立在河东书院旧址里,诉说着河东书院过往之辉煌。
河东书院建成后,巡盐御史初杲、余光、杨储、吴达可、王远宜、李日宣等人先后添建与重修书院,完善了河东书院的各种设施和功能。
“进学以修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河东书院教育活动特别注重将明德修行放在首位。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初杲强调,进学应以修德为先。吕柟的《河东书院夫子像记》有巡盐御史初杲对河东书院学子的训话,“尔诸生知遵夫子之道乎?夫进学以修德为先,素行一亏,其余不足观已”。巡盐御史王远宜的《重修育才馆碑记》记载了其对河东书院书生提出的六点要求,即“正心术、养精神、会书旨、悟文机、戒浩博、就章程”,并强调“士不贵显而贵品,品不足称,纵列崇阶,登华肤,人咸嗤之矣!”“进学以修德为先”“士不贵显而贵品”等体现了河东书院崇德向善的教育理念。
河东书院寓教育于各类建筑设施之中,士子入先门则怀德,瞻仪门以正身,退思堂常思己过,四教亭以存诫度,仰山以乐仁,观水以乐智,崇义、远利二斋可齐心,经乱石滩可知险,登藏书楼可知危,游杏坛以述古,访桃园以济世。河东书院处处体现了环境育人之功能,将立德、修身、齐心作为重中之重。
兴学明义是诸多巡盐御史孜孜不倦的追求。运城为盐务重地,盐商大贾云集。张士隆等巡盐御史认为,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地方更应该注重伦理教化。为避免人们重利而忘义,张士隆在运城任职期间不仅创办了河东书院,并常常“夜读书,昼诲诸河东生”,亲自传习授课。
教书、刻书、藏书的教育重地
讲学是书院的最基本功能。诸位巡盐御史不仅注重河东书院房屋、礼器等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把河东书院建成了园林式学校,而且还特别注重其师资力量的配备,聘请“年高德劭”的名师授业其间。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初杲、沈松等聘请时任解州州判、状元吕柟等在河东书院从教。巡盐御史沈松曾“征解州学正周冕授《易》《礼》《春秋》,泽州学正郭显文授《书》,临汾教谕辛珍授《诗》”。吕柟的《门墙拜别诗序》载,“(河东)书院自西渠张子建设之时,选取运学及诸州县俊髦学习其中,又简征师儒分经以教,一时文风蔚荟,豪俊辈出”。除邀请名师外,一些巡盐御史闲暇之际也会亲临书院讲学。在巡盐御史等盐务官员的重视下,河东书院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河东书院还是刻书、藏书的重地。张士隆曾在河东书院翻刻宋代韩琦的《安阳集》,该刻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明刻本。明代郭朴称,“《安阳集》五十卷……正德中,监察御史安阳张公士隆按鹾山西,刻置河东书院”。嘉靖四年(1525年),吕柟曾于河东书院刊印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略》三十一卷、《诗集》七卷。类似的刻书活动还有不少。
藏书楼是河东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周围流水环绕。多位巡盐御史曾添置图书,如万历十八年(1590年)巡盐御史林祖述“藏书以饱学者”。因经书具有明德修身的重要作用,故而河东书院的藏书以经书为主并兼具其他。马理的《河东书院藏书楼记》谈到了书楼的作用,“藏欲富,恶湿与蠹,故用楼也”,还指出了藏书之先后顺序,“藏以序,故先诸经而后其他也”。
河东书院建成60多年后,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时任河东盐运使李廷观急改河东书院为三圣庙得以保存,万历十三年(1585年)巡盐御史赵楷改三圣庙为崇圣馆,万历十六年(1588年)巡盐御史吴达可更名为育才馆,之后又恢复了河东书院的旧称。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河东道吴匡将河东书院改名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胜利后,河东中学堂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再改为山西省立运城中学校。
河东书院旧址上建立的省立二中还是运城最早的党组织诞生地,成为河东革命的摇篮。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书记崔锄人和地委组织部长王鸿钧来省立二中建立了运城支部。中共运城支部隶属太原地委领导,组成人员为省立二中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等4名进步青年学生,祁金兰为书记。运城党组织的建立,使当地工农学生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省立二中大门两侧镶嵌的“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悲人类的灾,悯人类的难,人类的疾苦共相关,爱民爱物爱世界,才是好青年”进步楹联激励着众多青年学子投入到革命的历史洪流之中。
河东书院藏书楼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楼体为二层砖石结构,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高7米,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四周用圆形水池相隔,南北有石拱桥相通。河东书院旧址内现还有《河东书院记》《河东书院藏书楼记》《重建河东书院记》《重修育才馆碑记》等多通重要名碑。河东书院的创建,推动了明清晋南教育、学术、思想、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学子人文素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进学以修德为先”“士不贵显而贵品”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儒家网二十四节气卡(孔许许书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