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从安大简看孔子
作者:程燕(安徽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正月十三日壬辰
耶稣2023年2月3日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简称安大简),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语录,书法极其精美。经整理研究发现此篇共有13支完简,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故将简本篇名定为《仲尼曰》。简本共收录有25条孔子语录: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见于《论语》前十篇的是《里仁》《公冶长》《雍也》三篇,见于后十篇的有《颜渊》《宪问》《卫灵公》《季氏》四篇;有的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或记作孔子言论,或被误作他人言论;还有的甚至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失传数千年。细细品味这一条条语录,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去聆听伟大思想家的教诲,吾辈生逢盛世,何其幸哉!
首先,安大简《仲尼曰》记载最多的莫过于“慎言”,或许是因为抄录者对有关“慎言”的教导情有独钟,抑或是受益最深所致。总之,其言至真至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或由天道人理对比出发,警示人们不要只说不做,这是不合天理的。仲尼曰:“华繁而实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简1)。简文与传世典籍差别较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说苑·敬慎》第九章记曾子曰作:“大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到底是“华繁而实寡”“华多实少”,还是“华繁而实厚”?这是一个生活常识,花开得多自然果子就多,没有花又哪来的果子呢?因此传世典籍所记的“实寡”“实少”一定是传抄致误。孔子将自然规律和人性特点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震撼到灵魂的最深处。
或举寡言智者伊和禹治国大成的例子诠释“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真谛,告诫人们要少说多做。仲尼曰:“伊言咠,而禹言丝,以治天下,未闻多言而仁者。”(简3)虽然对于“伊”“言咠”“言丝”的解释,学界还存在争议,但在简文意思上基本形成共识:伊和禹都不爱说话,他们使天下大安,从没听说过话很多却很仁厚的。寡言者方可立身成事,这也几乎成了世人公认的定律。因此,孔子常通过观言察行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曰:“丘未之闻也。”使者退。仲尼曰:“视之君子,其言小人也。孰正而可使人问?”(简9-10)此条简文见于《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内容差异较大。简文重在叙述孔子不理睬季康子使者来问政的场景,并解释其原因。因为孔子看季康子的样子像个君子,但听他说话断定他是个小人。孔子曾经“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所以他不会再被夸夸其谈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或进一步厘清言与行的关系,告诫大家要少说多做,做了也少说。仲尼曰:“务言而惰行,虽言不听;务行伐功,虽劳不闻。”(简12-13)此条简文与《墨子·修身》“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句意相似。前半句大意是说得多,做得少,即使说了也没人听;后半句大意是做得多,大肆夸耀其功劳,即使有功劳也没人想知道。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先生曾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分明就是儒学思想在现代学者身上的生动体现。
或通过事物间的类比来渲染不慎言的严重后果。仲尼曰:“君子溺于言,小人溺于水。”(简2)此条见于《礼记·缁衣》,“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君子喜欢侃侃而谈,一吐为快,但说出来的话如覆水难收,连后悔都难,最终难逃如同溺水一样的灾祸。正所谓“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公冶长》)一代湘军首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教导后辈处世行事之道,“群居守口”即警惕“祸从口出”。
其次,《仲尼曰》强调孔子慎独、内省的自律思想。仲尼曰:“弟子如出也,十手指汝,十目视汝,汝乌敢为不善乎?盖君子慎其独也。”(简5-6)此条简文可与《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句参读。被后代误传为曾子的一段慎独名言,实则出自孔子,若不是有出土文献的实证,有谁敢想?简本所记较《大学》篇更为活灵活现,说教效果极佳。弟子如果出来,十只手指指着你,十双眼睛盯着你,你哪里还敢做不好的事呢?所以君子独处时要谨慎啊!此时此刻,一位老者正表演着私下做坏事被别人看到时的尴尬和窘迫形象跃然纸上。在孔子看来除了慎独,还要自我反省才能达到自律的效果。仲尼曰:“君子见善以思,见不善以戒。”(简8),此条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句意思相近。看到好的就想想自己是否与之还有距离,看到不好的就告诫自己身上不能有。与之相类的还有“见善如弗及,见不善如袭。仅以避难静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齐死于首阳,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谓乎?”(简10-11)这段话见于《论语·季氏》,但文字有很大的出入。强调一定要排除外界坏的干扰,看到不好的要避之不及,以防“近墨者黑”。以伯夷和叔齐为楷模,他们隐居行义,以生命为代价坚守心中那片“善”的净土,这是孔子所称许的。其次,《仲尼曰》强调孔子慎独、内省的自律思想。仲尼曰:“弟子如出也,十手指汝,十目视汝,汝乌敢为不善乎?盖君子慎其独也。”(简5-6)此条简文可与《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句参读。被后代误传为曾子的一段慎独名言,实则出自孔子,若不是有出土文献的实证,有谁敢想?简本所记较《大学》篇更为活灵活现,说教效果极佳。弟子如果出来,十只手指指着你,十双眼睛盯着你,你哪里还敢做不好的事呢?所以君子独处时要谨慎啊!此时此刻,一位老者正表演着私下做坏事被别人看到时的尴尬和窘迫形象跃然纸上。在孔子看来除了慎独,还要自我反省才能达到自律的效果。仲尼曰:“君子见善以思,见不善以戒。”(简8),此条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句意思相近。看到好的就想想自己是否与之还有距离,看到不好的就告诫自己身上不能有。与之相类的还有“见善如弗及,见不善如袭。仅以避难静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齐死于首阳,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谓乎?”(简10-11)这段话见于《论语·季氏》,但文字有很大的出入。强调一定要排除外界坏的干扰,看到不好的要避之不及,以防“近墨者黑”。以伯夷和叔齐为楷模,他们隐居行义,以生命为代价坚守心中那片“善”的净土,这是孔子所称许的。
再者,《仲尼曰》所记孔子的用人观也非常值得关注。仲尼曰:“君子之择人劳,其用之逸;小人之择人逸,其用之劳。”以君子和小人对比,君子在选拔人才时严格把关,用人时就可以安逸了;而小人在选拔人才时很放松,到了用人时就很艰辛了。这样的用人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不得不慨叹于孔子在两千年多前就有如此胸怀天下的抱负和责任担当!
另外,《仲尼曰》还有一则饶有趣味,将最贫穷和最富有的弟子颜回和端木赐进行比较,告诫弟子要靠贤德建立群众基础,从而真正实现群众监督。仲尼曰:“回,汝幸,如有过,人不谨汝,汝能自改。赐,汝不幸,如有过,人弗疾也。”(简4-5)孔子对着颜回和端木赐两位弟子语重心长地说道,颜回,你很幸运,你如果有过错,人家不会隐藏你的过错,你能因此自我改正;端木赐,你很不幸,你如果有过错,人家却都不憎恶你。众所周知,颜回以德行著称,端木赐以言语著称,《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颜回因贤德建立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别人都愿意帮他指出过错,而端木赐大概是个口若悬河之人,高高在上,不够谦卑,别人都与其保持距离,即使他有过错别人都不表现出厌恶,表面敷衍他,因此他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更别提改正了。颜回一直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简10)简本与传世本的记载有稍许不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尤其是在安大简中,孔子用了“吾不如回也”来表达了自己对颜回的高度评价,这是何等的谦逊,对颜回又是何等的钟爱!
安大简《仲尼曰》最后一句作“中尼之耑语也,朴慧周极”。“朴”,朴质;“慧”,叡智;“周”,周徧;“极”,至极。意指孔子的言论朴实叡智,无处不达到最高境界。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从鲁国到楚国,其影响之广可想而知。而今,孔子的智慧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两千多年过去了,在安大简只字片语的研读中我们似乎在与孔子进行一场距离最近的对话,其智慧之光千年不息。
注:文中所引《仲尼曰》均见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中西书局2022年8月。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