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著《象征与体物: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出版暨自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2-20 19:32:58
标签:象征与体物

林素娟 著《象征与体物: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出版暨自序

 

 

 

书名:《象征与体物:先秦两汉礼仪中的修身与教化观》

作者:林素娟

出版单位: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作者简介】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礼学、仪式与象征以及先秦两汉思想与文化。长期关注礼仪对身心的教养与形塑,政教之于身体规训与认同建构、象征仪式与身心转化关系,以及性别与文化的复杂交涉。近年来,特别着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及伦理课题。相关专著有:《神圣的教化:先秦两汉婚姻礼俗中的宇宙观、伦理观与政教论述》《空间、身体与礼教规训:探讨秦汉之际的妇女礼仪教育》《美好与丑恶的文化论述:先秦两汉观人论相中的礼仪、性别与身体观》;另有数十篇礼仪、象征、性别、秦汉思想与文化等领域之研究论文。

 

【内容概要】

 

本书在自然与身体感受性的脉络下,思考礼仪中的象征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关键地位。本书溯源到文化源头的先秦、两汉时期,说明自然节气如何影响身体经验,在对天道的体察中,从而形构物的象征与身体隐喻。本书透过秦汉礼仪中象征的细部分析,说明象征符号与自我的形构、身心转化,人我关系定义以及伦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象征」既反映着自然风土与物之质性,同时也反映着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体经验。修身与教化的理想在体察自然节气和风土、透过象征以调节人情中亦得到实践。

 

【目录】

 

自序

导论

一、本书之研究视域

二、本书所涉重要概念说明

三、章节构思和内容说明

 

上篇自然节气中的体物与象征

 

第一章自然节气影响下的丰产仪典与土的象征演变

一、前言

二、春祈秋报:季节性的丰产仪典

三、合牝牡与丰产:土地崇拜性质演变与仪典特色

四、死亡与再生:替罪羊、献祭与丰产仪式

五、土地象征的权力化及符码化

六、小结

 

第二章自然风土影响下祭品象征与体物之道

一、前言

二、由自然风土及身心感受思考祭祀用物

三、循天之道:因应节气的祭祀用物与饮食

四、祭物之阴阳属性于仪式上的运用及其反映的体物之道

五、饮食礼仪所具有的身心形塑义涵

六、小结

 

第三章 身体的象征与象征的身体化

一、前言

二、调和体气以循天之道

三、食物对性格的熏染及对身体感的形塑

四、礼仪中象征、隐喻之运用与情感、理念的统合

五、统合天地之道与情感的象征体验

六、小结

 

下篇礼仪中的象征、修身与教化观

 

第四章通过礼仪中的象征与身心转化(一):丧礼中的身体和饮食象征

一、前言

二、奠祭所反映死者存在状态的转变及生死观

三、守丧者的饮食过渡、身心转化及政教意义

四、小结

 

第五章 通过礼仪中的象征与身心转化(二):丧礼中的空间象征与伦理秩序

一、前言

二、亡者的空间象征:由内向外的过渡

三、家属的空间象征:由外向内的回归

四、铭旌、神主的象征:由凶返吉的递变

五、身体、空间的相互喻拟与家族关系的崩解和重整

六、小结

 

第六章 通过礼仪中的象征与身心转化(三):祭礼中的祭物象征与合天人之道

一、前言

二、戒的性质与戒饮食的特色

三、祭祖食物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义涵

四、分享神馔仪式所具有的神祕性及社会伦理义涵

五、小结

 

第七章 仪式中气氛、情境的感通与修身

一、前言

二、以氤氲之气味歆神、飨神

三、由宗族血气的连续性至德气的相感

四、五味实气:统合自然之气、血气、志意之气的理想教化模式五、气味的德行隐喻与身体感知

六、调和气性、和德化育:祭礼仪式的工夫义涵与强调感通的「礼」之理想

七、小结

 

结论

一、本书的研究特色与旨趣

二、相关议题的深入和展望

引用书目

索引

 

【自序】

 

林素娟

 

本书的写作前后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其关怀可以溯源于年轻时期对于礼仪与古文化、人类学的兴趣和思索。漫长的写作过程,虽经历了学术视域及方法的调整和转变,但其中的核心关怀一直萦绕于心,亦即:古文化的发展中,礼仪是如何兴起的?礼仪中如何表现对于万物的感受和想象?对于物的身心感受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为何?礼仪的规范和矩度等特质与情感的关系为何?矩度和情感能否同时圆满?亦即,如何达到《论语》「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情文俱尽」,欲望与矩度皆得到圆满发展的理想状态。这些对于礼仪、情感以及矩度关系的思考,牵动着近二十年的阅读与写作,也成为这本书在思考古礼仪的象征和体物之道中最重要的几个面向。如何在自然天地、时序流转的背景中,思考身心的感受性及体物经验,并由对物的体验和想象来思考修身与美学课题,是这本书的核心关怀。

 

漫长的写作历程,可以视为对自身疑情的叩问、探索的过程,这当中有太多机缘需要感谢。感谢师长在知识和视野上的提携,没有这些学术先行者的努力,这些思考的机缘无由产生。本书中每一篇章皆经过学术会议的发表,以及学术刊物的审查程序,过程中受益于诸多与谈人和审查人的提点和指正,得以再三省思和调整学术视域,避免思考的盲点。虽然此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致上谢忱,但衷心感谢。也感谢本书写作期间,科技部研究计划和专书计划之补助,使研究、出版流程得以顺利进行。并特别感谢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编委会及审查委员的细心指正,以及召集人陈弱水教授对于本书的章节安排和中、英文书名的建议与提点。感谢本书的校订流程中,台大出版中心谢依均小姐及纪淑玲小姐的热心帮助;研究助理施译涵及庄正沅对书稿的耐心校订。感谢锡三在学问之道上的相伴和针砭,以及域外思考的对照⋯⋯诸多师友的帮助及指教,铭感于心。

 

本书出版,适逢父亲过世二十周年。二十年间,人事更迭、沧海桑田。每忆念亲人,常记起《礼记.祭义》「致爱则存,致慤则著」,神灵因精诚而长存之说。渺小人身面对无尽藏之宇宙,俯仰天地间,因对至亲的思念,而得以常处于情感及意义的时空之中。年岁越长越能体会礼仪原于人情的需要,同时也在感情的真诚中,因「情深」而「文明」。因深情而制礼,因深情相召,生命得以从私我中成长和转化,契接上更深远、浑厚而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