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章 著《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3-02 22:08:00
标签:礼与法


李清章 著《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出版

书名:《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

作者:李清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06


【作者简介】


李清章,男,1969年1月生,河北磁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律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北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法学会立法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邯郸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金融法,社会学,证据学等教学工作,对古代法制史、区域经济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河北学刊》、《河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联、河北省人社厅、教育厅、省编办等省市级课题十余项。


【内容概要】


本书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通过对垂范篇单列,以便对古代皇帝官员对自己身边人的规诫和约束,为 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对汉代“六条 ”以来的监察制度研究,对 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历史遵循。通过对历 不同朝代对待复仇态度的梳理,探讨这之中存在的礼与法的博弈。


目录】


自序


上篇 法制篇


第一章 教谕篇 3

一、皇帝诫 3

《八柄驭臣》 5

《申鉴五篇》 6

《唐太宗论隋文帝》 7

《唐太宗不亲私人》 8

《魏徵谏太宗勿以私爱忘公义》 9

《仇士良教固权宠之术》 10

《为君之箴》 18

二、外戚诫 19

《马太后拒封外戚》 19

《阴贵人降挹》 23

《虞延诛凶》 24

《郭后论婚》 25

《王猛严治违法贵戚》 26

三、臣子诫 27

《崔烈为司徒》 27

《崔琰腹诽》 28

《杨勇参决》 29

《萧瑀受敕必勘审》 30

《李义府恃宠》 31

《宋璟之刚直》 32

《张嘉贞不营家产》 33

《刘澡阿上被贬官》 34

《戒石碑》 35

《作铁榜申诫公侯》 36

《解惑十则》 40

《衙署照壁》 41

四、子孙诫 41

《万石君家教》 41

《汉宣帝责太子》 43

《薛宣过彭》 44

《王昶教子》 45

《刘殷几谏》 46

《许圉师纵子》 47

《柳玭诫子弟》 48

《惩戒子侄生事扰人》 49

五、僚属诫 50

《曹操杀孔融》 50

《蒋琬雅量》 51

《李林甫口蜜腹剑》 52

《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 54

《清狱犴》 56

六、教民诫 58

《尹翁归治东海》 58

《王沈敕下》 59

《民有所讼》 60

《教民十六事》 60

《教民五戒》 61

《嘉庆酷法》 63

七、劝学诫 64

《李充作学箴》 64

八、交友诫 64

《慎交箴》 65

《刘廙论交》 65

《嵇康抚琴》 66

《裴垍拒故人求官》 67

《王秦之交》 67

九、谕盗诫 68

《晋国苦盗》 68

《赵广汉治京兆》 69

《孙宝谕盗》 70

《汪大猷论盗》 71

十、作法诫 72

《作法自毙》 72

《好行小惠》 73

《明政》 74


第二章 制法篇 75

一、制法辩 75

《郑人铸刑书》 75

《邓析操两可》 76

《卫觊议汉法》 77

《袁涣论法》 79

《石勒理法》 80

《违制之法》 81

二、肉刑辩 82

《缇萦救父》 82

《陈群议肉刑》 84

《用刑》 86

三、 礼刑辩 88

《投鼠忌器》 88

《礼刑之分》 90

《刑不上大夫》 91

《高柔论妖言》 92

《卢毓议法》 93

《程咸论刑》 94

《桓范论刑德》 95

《魏太武帝拓跋焘论法》 96

《戴胄忠清》 97

《情法乖离》 98

《郑纾理法》 99

《父盗子蔗》 99

四、律名辩 100

《杨坚修法》 100

《刑名》 103

《八字例》 104

《读律八法》 105

五、断狱辩 106

《汉武帝断狱》 106

《龚胜争言》 107

《司马芝谳狱》 108

《司马芝议死罪》 109

《测囚之法》 111

《魏献文帝罢门、房之诛》 113

《汪辉祖谳狱》 114

《丘大理》 115

六、他法辩 116

《夷貊之法一》 116

《夷貊之法二》 117


第三章 复仇篇 118

一、复仇论 118

《曾子言仇》 118

《刘义庆议避仇》 119

《驳复仇议》 120

二、复父仇 123

《薛况复仇》 123

《庞娥亲复仇》 125

《王君操为父报仇》 128

《瑝琇复仇》 129

《梁悦复父仇》 130

《王孝子复仇》 131

三、复母仇 133

《崔鉴复仇》 133

四、复夫仇 134

《孙男玉复仇》 134

五、复己仇 134

《死灰复燃》 134


第四章 决狱篇 135


一、春秋篇 135

《李离伏法》 135

《人尽可夫》 136

《孔子别讼》 137


二、两汉篇 138

《张释之执法》 138

《长陵一抔土》 139

《周亚夫对狱》 140

《东海孝妇》 141

《严遵行部》 142


三、魏晋篇 143

《持质当击》 143

《国渊辨异》 144

《王蕴赡恤》 145

《兄弟相代》 145


四、隋唐篇 146

《燕荣酷虐》 146

《蒋恒审案》 147

《权万纪劾奏》 148

《魏徵议讦》 149

《权善才除名》 150

《狄仁杰叙冤》 151

《侯思止贫寒无赖》 153

《韩晋公滉》 154

《崔尚书雪冤狱》 155

《赵江阴政事》 157


五、五代两宋篇 158

《崔沂以法论寇彦卿罪》 158

《杨瑛误判》 159

《侍御史王平》 160

《辨人告户绝事》 160

《魏公应》 161

《台妓严蕊》 162

《徐谊决狱》 164

《杀夫诬告》 165

《具析县官不留意狱事》 165

《约束州县属官不许违法用刑》 166

《方偕治狱》 167

《王惟正治巫》 167

《叶宾治狱》 168

《苏舜元治狱》 169

《盗狗赋》 169


六、明清篇 170

《杜宏讯囚》 170

《少妇归宁》 171

《叶新治狱》 172

《睢州王繻》 173

《博古通今》 173

《鹿州公案》 174

《湖北私刑》 175

《查嗣庭案》 176


第五章 赦免篇 177

《石奢死廷》 177

《周勃系狱》 177

《杜延年论首匿》 178

《王嘉系狱》 180

《左雄论政》 182

《孙亮赦基》 184

《齐显祖定律》 184

《乐运议刑》 186

《崔仁师治狱》 187

《陆珍举状》 190

《赦令》 192


中篇 政治篇


第六章 任贤篇 193

《子张问入官》 193

《荀子论官》 194

《汲黯谏汉武帝勿杀贤才》 195

《山公启事》 195

《不用赃吏》 196

《学术器识》 196

《牧民之责》 197


第七章 政务篇 197

《叔向获问》 198

《鲁人拯溺》 198

《张汤之死》 199

《鲁恭三异》 200

《徐栩执法》 201

《杨颙谏孔明》 202

《孙礼断界》 203

《隗瑾非议“举过有赏”》 204

《申绍论晋政》 205

《士人选县》 207

《李德林议乡官》 207

《当谏其渐》 208

《白居易论相》 209

《愿相公无权》 210

《具员御览》 211

《蒲叔范治水》 211

《官制》 212

《辛弃疾救灾》 213

《任满巧作名色破用官钱》 213

《禁戢部民举扬知县德政》 214

《汰去贪庸之官》 216

《县吏妄供知县取绢》 216

《李松自明》 217

《何文肃公》 218

《圣祖论为政从宽》 219

《圣祖论社仓》 220

《不以人废事》 220


第八章 考课篇 221

《黜陟幽明》 221

《邓立诚论考课》 222

《汉宣帝亲政》 223

《荀悦论考课》 224

《毛玠清正》 225

《何夔论荐举》 226

《傅嘏论考核》 226

《和洽论行》 228

《曹魏议考课》 229

《许允为吏部》 231

《杜预议黜陟》 232

《刘毅论中正》 233

《魏孝文帝以考绩黜陟百官》 235

《魏孝文帝班禄》 237

《苻坚察举》 238

《守宰饷遗》 239

《苏绰六条》 239

《牛弘掌选举》 240

《牛弘与刘炫论政》 240

《选曹七贵》 242

《唐考课令》 242

《卢承庆考辞》 243

《陆贽谏德宗用人之失》 243

《沈既济议选举》 245

《陆贽论考课》 246

《周世宗治侵街》 247

《县令选人》 247

《司马光论考核》 248

《磨勘之法》 249

《方偕绩最》 250


第九章 垂范篇 251

《公仪休嗜鱼》 251

《卫鞅变法》 252

《刑余之葬》 252

《二疏致仕》 253

《光武帝查办度田不实官吏》 255

《强项令》 257

《仇香至行》 258

《孟佗德奴》 259

《鲍勋受诛》 260

《张白泽谏魏献文帝班禄以酬廉吏》 262

《梁武帝之屈法》 263

《梁彦光治相》 264

《苏孝慈论公廨》 265

《柳公权有诤臣风采》 266

《姜皎杖辱》 267

《裴谞奏郭》 267

《许孟容抑制京畿豪强》 268

《窦参恃权》 269

《富弼辞赐》 270

《天一阁》 270

《高攀龙投池》 271

《汤斌俭朴》 271


第十章 避嫌篇 272

《韩昭侯不仕申不害从兄》 272

《芒刺在背》 273

《张安世举贤不望私谢》 274

《蔡邕建议废除“三互法”》 275

《荀晞不徇私情》 277

《阮长之不侮暗室》 278

《吕公绰避嫌》 278

《锡器沉水》 279

《袁枚作宰》 280

《武职回避》 280


第十一章 监察篇 281

《汉六条问事》 281

《苏章为冀州刺史》 282

《范滂按察》 283

《周举劾左雄》 284

《贾逵监郡》 285

《源怀按察官吏》 286

《杜淹心服善言》 287

《魏徵不面从而后言》 288

《李素立谏唐高祖守法》 288

《陆贽论参》 289

《李绛论对》 291

《儆贪》 292


下篇 辞术篇


第十二章 精妙判词 293

一、刑事判 293

《范延寿断讼》 293

《富人舍园》 294

《刀笔》 294

《陈玄礼判词》 295

《奸淫变相判》 296

《疙瘩老娘》 298

《僧判》 299

《僧尼判》 300

二、民事判 301

《马裕斋判临安》 301

《熊邦兄弟与阿甘互争财产》 302

《贵家饲鹤》 302

《陈大令判词》 303


第十三章 法言篇 304

B 304

C 305

D 305

F 305

G 306

H 306

J 306

K 307

L 307

M 307

Q 308

R 308

S 308

T 309

W 309

X 309

Y 309

Z 309


第十四章 术语篇 310

A 310

B 310

D 313

F 314

G 316

H 317

J 317

X 318

L 319

M 320

N 321

Q 321

S 322

T 323

W 324

X 325

Y 326

Z 327


参考文献 329

后记


【自序】


在机关工作二十余年后,再次步入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之后不惑之年进入大学工作,所思所感甚多,一直想在公余之暇,写一本有关法律的历史作品,一则作为自己机关生涯的告别,二则希望通过写本书来抒发一下自己别样的情感。所以说,这本小书可以是百味杂陈,敬希各位方家不吝指导。


“法律的苍穹不是独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没有政治,法律的天空随时可能坍塌。”因此,本书搜集的法律故事全部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用今时的观点去评判,而只能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明白我国的历史上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


“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礼与法的关系等同于今日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两者必须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这也就是为何历代王朝重视教化的原因所在,所以古代论心定罪是有道德的自证性的。一定程度上,礼就是自由裁量权的度量衡,这是范仲淹说“公罪不可有,私罪不可无”的勇气所在,这里面包含着责任和担当,这是我国士大夫的血脉所在。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先贤孟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国古代的法律是有明显的阶级差异的,而且对法律的实施也有不同的要求,更加注重“义”和“刑”的量度差异,这对于我们认识法律的价值有着重要的触发,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必须根植于道德的遵循和情感的依赖,没有道德感的培养,是很难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的。


在编纂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是几经删修,最终确定形成如下格局,那就是每大类之后,每小篇分法律史料、注释和辨析三部分。法律史料的题目有的是文献固有,有的是作者所加,因而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但我认为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对于阅读者来讲,固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可能对读者赏析法律史料有负面影响,因此本书在立足于学术著作的基础上,受读面应是更为普通的人员,既可以普及法律知识,又可增加人文知识;对我个人来讲,也可吐自己的不合时宜,求正于方家,文中谬误之处,尚希各位读者理解。是为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