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 著《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增订版)出版暨后记、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3-11 13:38:14
标签: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

朱承 著《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增订版)出版暨后记、序言

 

 

 

书名:《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增订版)

作者:朱承

出版社:贵州:孔学堂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作者简介】

 

朱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信念与教化——阳明后学的政治哲学》《儒家的如何是好》《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等,另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等。

 

 

 

【初版序言】

 

杨国荣

 

《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原系朱承同志的博士论文。本书以政治哲学为视域,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独特的考察。在心学的研究中,通常关注较多的是其心性之维,对心性之学所隐含的政治哲学内涵,则相对注意较少,朱承同志的这项研究,对于更具体地理解和把握王阳明的心学,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儒学的历史演化看,伦理与政治自始便非截然相分;无论是仁道与仁政的统一,抑或内圣与外王的并重,都体现了这一点。王阳明不仅在个人的实践方面上承了儒学的以上传统,而且在理论的层面对此作了较为自觉的思考。他以致良知立说,良知不仅仅以个体层面的心性为内涵,而且指向普遍的社会之序,从王阳明对致知的阐释中,便不难看到这一点:“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页)这里的事事物物既涉及道德之域,如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等,也包括更广意义上的社会政治之序;以天理为内涵的良知,则相应地兼及道德意识与社会政治理想。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将良知推行、运用于道德与政治实践,而“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则意味着内在的良知展示并体现于伦常世界与社会政治之域,后者具体地表现为通过心的外化而建立合乎理想的伦理政治秩序。在形而上的思辩推绎之后,我们不难注意到心学的社会政治关切。

 

与致良知说相联系的是万物一体论。在王阳明那里,我们可以一再看到以下这一类的论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中》,《全集》卷二,第79页)“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上》,《全集》卷一,第25页)“万物一体”既指向天人之际,亦涉及人我之间。从天人关系看,“万物一体”意味着人与自然从有对走向无对;就人我之间而言,“万物一体”则以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为内涵。“万物一体”既被规定为行为的立场和出发点,也被理解为人所追求的理想之境:“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68页)所谈的虽是理想人格(君子、仁者、大人),但涉及的乃是天人之际、人我之间:“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从隔绝和分离走向沟通和融合;在这里,人与我、家与国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彼此和谐、统一的形态。如果说,人我之间展现了广义的伦理关系,那么,家国之辨则渗入了政治哲学的内涵;二者的共同指向,则是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机体的不同构成之间由冲突走向一致与有序,后者既表现为道德实践的目标,也展示了政治生活的旨趣。

 

王阳明确信,如果每一个体都能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将恻隐亲仁之情普遍地运用于天下之人,那么,从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交往,到君臣上下之间的政治互动,都可以实现和谐统一:“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山川鬼神鸟兽草木,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第968—969)不难看到,在“万物一体”的思辩表述之后,蕴含着相当现实的伦理政治内容,而如何在社会伦理政治领域达到和谐有序,则是其关切的重心。当然,王阳明把恻隐同情之心视为达到“万物一体”的保证,认为通过亲亲仁爱之情的推而广之便可消除人我之隔,无疑过于乐观,而且亦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社会伦理政治关系并不仅仅涉及心理情感,与之相关的更有广义的社会结构、制度,交往过程的形式化的程序等等,对后一方面,王阳明似乎未能予以充分的关注。

 

一般而言,政治思想涉及政治生活或政治实践的原则、规范,政治哲学则要求进一步考察这种原则、规范本身所以可能的根据。王阳明的心学尽管没有提供系统的政治哲学体系,但其以上思想无疑包含着这方面的观念,事实上,以良知担保现实伦理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以人我、家国的一体无间为伦理政治生活的原则和理想,并从形而上等方面对此加以论证,都不同程度地渗入了政治哲学的思考。

 

《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一书较为自觉的注意到了王阳明哲学的以上向度。通过分析致良知说、万物一体论、心性观念等所蕴含的政治寓意,作者从形上根据、社会理想、秩序运作的内在担保等方面具体地揭示了王阳明心学的政治哲学内涵。本书在不少方面叙述细致,注意把握所论对象的逻辑思路,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得失,对所讨论的论题作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论述。尽管本书对政治哲学理论内涵的阐释,还可进一步深化,对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影响,也有待更具体的梳理,但作为青年学子的探索之作,它无疑展示了良好的学术开端。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拓展与推进王阳明心学的研究。

 

2008年1月23日

 

【内容简介】

 

王阳明哲学一般被视之为心性之学,以道德心性为其讨论的主要论题,而本书要追问的是,在以心学为主要特质的王阳明哲学里政治向度何以可能?政治向度在王阳明哲学思想里是如何呈现的?全书围绕着上述问题而展开论述。

 

王阳明作为一位哲学家,不是一个沉溺在自我道德心性满足中的空谈之士,而是一个对家国天下、现实政治饱含关怀的政治哲人。在王阳明一生的主要事业中,都浸润着强烈的政治关怀。他一生的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为学、为政和为教。在为学上,他极力讲明心学以挑战当时趋于僵化的学术正统朱子学,以期端正士风、改善社会;在为政上,他多次以实际行动融入现实政治,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和维护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而殚精竭虑;在为教上,他开门授徒,讲学一方,并创办众多书院,以自己独创的心学学说教化天下、化民成俗。

 

除了对现实政治积极关注和亲身参与之外,王阳明还在其哲学思想里勾画着理想社会的图式。在王阳明的理想政治图景中,以“万物一体”为良好的人间秩序,以“三代之治”为理想的治理模式,同时还以“满街人都是圣人”来表达其对理想社会成员的期望。王阳明这一理想政治图景,包含着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同时也反映出王阳明哲学在政治向度上的超越性一面。王阳明的乌托邦政治图景在心学的发展流变中没有成为绝响,而是被其后学在理论上予以了继承,有的甚至还在现实中进行了试验。

 

基于心学本体论,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呈现出“化治世为治心”的独特致思路径。王阳明强调大道在人心,人的内在德性培养的过程,同时就是政治社会走向良好的过程。在王阳明看来,道德心体的培养和政治社会的治理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政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心的问题,人心向善,则社会向善;人心向恶,则社会趋向堕落。因此,王阳明将政治上的治世问题转化为伦理意义上的治心问题,体现出伦理政治的鲜明特色。公共性的治世问题本质上就是个体性的治心问题,故而王阳明认为,在处理政治事务的时候,只有在“心上用功”,以解决内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理性作为前提,才能保证政治事务的正当性。王阳明将治世转化为治心的伦理政治致思路径,较之于基于权术的政治观和基于法律、制度的政治观,由于援道德和人心的因素入政治之域,也给当代政治哲学的推进提供了别样的启示。

 

从王阳明哲学的整个体系来看,在治世向治心的转化过程中,良知学说显得尤为重要。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其立论之枢纽,王阳明教人将良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他看来,良知不仅是要当作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还要作为个人行为的最终准则。王阳明强调,良知人人自有,如果每个人都将良知作为行动的准则,因共同的良知而形成社会共识和情理共通,那么良知便从个体意识层面扩展到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层面,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心理定势和内在约束机制。王阳明认为,如果天下之人都以致良知为第一要务,藉此发挥道德上的自觉性,将证成“万物一体”的秩序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那么一个良好的社会就是可以期待的。除了作为准则之外,王阳明的良知学说还潜在地与平等、自由等近代政治哲学理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人皆有良知使得人人在本质上平等,人人依靠良知而自作主宰使得人人都应该具有意志自由,并依照良知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体会自由。当然,良知学说的平等、自由,主要着眼的是人的本质平等和意志自由,和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平等、自由观念,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差距。

 

王阳明哲学的上述政治向度,在中晚明和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和回应。不论是“万物一体”的理想秩序观,还是基于心体和良知的“化治世为治心”,都被阳明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如在王艮那里形成了独特的“淮南格物说”,呈现了“化治世为治身”的特点;在李贽那里,良知说演变成“童心说”,表达了对于真实生活的诉求,同时,李贽对于平等、自由、自我的追求,使得他的思想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异端”。王阳明心学的政治向度,还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激荡中再一次激发出来,成为思想家们依靠“心力”和“意志”来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资源。阳明后学和近代中国思想家对心学的发挥和借鉴,也使得王阳明哲学中的政治向度在不同历史背景中逐渐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本书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不能简单将王阳明哲学思想化约为某种政治哲学,但王阳明哲学内在地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向度。这一向度呈现为,在政治理想上向往“万物一体”的人间秩序和“三代之治”的治理模式,同时期待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圣人”的盛景;在基本政治主旨上,强调政治生活要以仁心为本,拒绝虚假的“道德表演”而以实质正义为指向,将治世的问题转化为治心的问题;在政治活动的准则上,强调以良知作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内在约束机制和言行判定标准,主张人人致良知以实现良好的公共生活,并把良知学说和社会成员的本质平等、意志自由联系起来,强调每个人都对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负有责任。

 

【目录】

 

初版序(杨国荣)

导论政治哲学视域下的阳明心学

一、心学研究的转向

二、政治向度的理解

三、思路方法的说明

四、全书脉络的呈现

第一章王阳明的政治关怀

一、挑战朱学正统的“为学”

二、维系统治秩序的“为政”

三、教化社会风俗的“为教”

四、小结

第二章万物一体与三代之治

一、“万物一体”的人间秩序

二、“三代之治”的理想治理

三、“满街人都是圣人”

四、小结

第三章化治世为治心

一、儒家政治哲学的双重进路

二、尽心与治平

三、心即理、心上用功与政治正当性

四、治心的意义

五、小结

第四章良知与政治

一、良知作为准则

二、良知的政治效用

三、良知说与平等、自由精神

四、小结

第五章心学政治向度的历史回应

一、“万物一体”说的传承

二、心学政治观的发挥

三、“以心挽劫”的近代呼应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增订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本书原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2008年初版以后,发现了不少错讹之处,一直期望能够有机会改正。感谢孔学堂书局给了这个机会,将本书列入再版计划,使我能够对其进行增补修订。

 

此次增补修订,对于全书的核心观点和总体框架没有进行大的调整,主要是对原来的一些具体论断上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在论证上予以了较多的补充和完善,由此,整本书的篇幅也大为增加。另外的一些变化,是对部分章节的标题予以修改,并将原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归并到第五章,还删去了初版的附录文章。

 

在王阳明心学及其流派的政治哲学研究领域里,我在《治心与治世一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初版之后,还于2018年出版了《信念与教化—一阳明后学的政治哲学》一书。在《信念与教化》里,我延续了《治心与治世》的思考旨趣,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王阳明学派的思想,对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政治问题以及政治哲学视域下的阳明学派兴起和传播予以了进一步的阐发,更对阳明后学对王阳明哲学政治向度的回应与发展做了专门性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信念与教化》和《治心与治世》可以一体观之,新修订的《治心与治世》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在此次增订的过程中,孔学堂书局的张发贤编审不断予以鼓励,专此谢忱。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