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雷声惊笋梦:惊蛰节气与文化蕴涵
作者:黄黎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二月十五日癸亥
耶稣2023年3月6日
【编者按】癸卯年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于2023年3月6日凌晨4:36交节。中国社会科学网特推专稿《拔地雷声惊笋梦:惊蛰节气与文化蕴涵》,阐释历法、节气与哲学文化相交融的意涵,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黄黎星(1965.5—),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国际研究院学术委员。其易学研究,遵循“从源溯流”、“强干弱枝”、“贯通经传”、“象理兼融”、“博取择善”等研易原则,立足治经传统,精心研读古注,又注重融汇新知,创造发挥,研究领域涉及易学本体、易学史、易学与中国哲学、易学与文艺美学、易学与古代乐律学及古代天文历数学等,对易学与数术文化也独具慧眼。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先秦易筮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等著作多部。
惊蛰,二十四节气列第三,为二月的“节气”(相对于“中气”而言)。天文轨迹的节点是太阳到达黄经345°,于每年公历3月5—6日交节,此时,春气发动,气温回暖;春雷震鸣,春雨日时;草木怒生,众蛰潜骇。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鸟)鸣”“三候鹰化为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豳风•七月》),三千年前先民的吟唱,仍余音袅袅,“鹰化为鸠”的神奇传说也流传不息。从冬至(一说冬至后壬日)开始的“九九寒冬”至惊蛰时已消至殆尽,“九尽桃花开”矣。“三之日耒耜,四之日举趾”,惊蛰节气到来,生机盎然,万物生长,自然是开始春耕的好时光。
(附“节气”和“中气”的习俗称谓说明:关于“节气”和“中气”,从西汉《太初历》开始,把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气,每一气长均为15又1010/4617日。同时,把从冬至起奇数次的气,如冬至、大寒、雨水等,称为中气;偶数次的气,如小寒、立春、惊蛰等,称为节气。现今一般总称为二十四节气。古人还把中气和节气各配属于某月,例如雨水是正月中气,清明是三月节气。)
(“九九消寒图”将在惊蛰节气后完成最后一笔图)
惊蛰原名启蛰,因避汉景帝(名刘启)讳,遂改启蛰为惊蛰,但仍有典籍与习俗存留“启蛰”之名。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云:“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曰:“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但这里的“启蛰”与“蛰虫始振”显然都属孟春正月(寅月)。《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刘歆《三统历谱》,把惊蛰置于雨水之前,为正月“中气”,(另:刘歆《三统历谱》还把谷雨置于清明之前。)而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并沿用至今的“惊蛰”,则属于二月“节气”。这就涉及到天文历法史上的一个小“公案”,古代学者颇有探究论析。
清钱大昕《三统术衍》辨析说:古以启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夏小正》:“正月启蛰。”《春秋传》:“启蛰而郊。”杜云:“启蛰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考工记》:“凡胃鼓必以启蛰之日。”郑云:“启蛰,孟春之中也。”《月令》:“孟春之月,蛰虫始振;仲春之月,始雨水,皆其证也。”汉改启蛰曰惊蛰,避景帝讳;而中节次第无改,三统术亦如之。注称“惊蛰今日雨水,雨水今日惊蛰”者,乃东汉所改,班氏纪之于史耳。《月令》注:“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孔颖达谓:“三统历惊蛰为二月节,其说非也;盖始于四分。”《孝经纬》:“立春十五日为雨水,雨水十五日为惊蛰。”《纬书》出于东汉,则中、节亦其时所改矣。《淮南子•天文训》先雨水,后惊蛰,先清明,后谷雨,疑出后人妄改。《周书•时训篇》,本伪托不足信。《日知录》谓:“淮南子已先雨水,后惊蛰,失之。”
西汉扬雄的《太玄卦气》、东汉蔡邕的《月令章句》、唐李淳风的《麟德历》也按先惊蛰、后雨水的次序。当然,古今学者也有为《淮南子》所记载并沿用至今的先雨水、后惊蛰的排序辩解,认为这更符合气象、物候的实际情况,如,陈遵妫先生认为:“说冬眠的虫豸在正月已经振动(惊蛰),秧田需要的雨(谷雨)在三月初已在降落,都未免太早;因而把古书上不合实际的话,有所修改,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天文学史》)从汉代开始直到如今,惊蛰列为二十四节气第三,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主流性规范了。
惊蛰为仲春二月(卯月)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指卯,卯则茂茂然。”《史记•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汉书•律历志》云:“冒茆于卯。”刘熙《释名》称:“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说文解字》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诸说大体相同,都与仲春二月,春气暖融、万物茁壮的景象相匹配。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清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的“二十四节气解”说:“气积而奋,震而上达,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这是用《周易》的后天八卦方位来论说。卯为正东方位,五行属木,时节配春,后天八卦为震卦方位。
(后天八卦方位图)
《周易•说卦传》说:“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帝,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主宰,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主宰大自然生机的元气。就八卦的基本象征物而言,震为雷,基本象征义而言,震为动。“惊蛰始雷”,雷鸣蛰惊,卦象与节令正相融通。
再以“十二辟卦”易例来看,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节气)对应的是《大壮》卦。
(十二辟卦图)
(《周易》第三十四卦《大壮》图)
《大壮》卦是《周易》第三十四卦,卦辞是简洁的两个字:利贞。《彖传》解说道:“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孔颖达《周易正义》疏解说:“以阳称大,阳长既多,是大者盛壮,故曰大壮。”“大者获正,故得利贞。”王弼注曰:“天地之情,正大而已矣。弘正极大,则天地之情可见矣。”《大象传》观象阐义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孔颖达疏解说:“盛极之时,好生骄溢,故于大壮,诫以非礼弗履也。”项安世《周易玩辞》说:“君子所以养其刚大者,亦曰‘非礼弗履’也。”《杂卦传》称:“大壮则止。”郭雍《郭氏传家易说》说:“壮不知止,小人之壮也;君子之壮,则有止。”以仲春时节的气象物候论之:雷声震动于天上,阳气蓄积,刚强盛壮,譬喻于人间社会,则是正气弘扬,阳刚美善,浩然充沛,然而,当此时此境,君子更应该守持正道,善葆壮盛,体天地之情,养天地正气,如孟子所说:“善养吾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下》)“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上》)。
明末清初大儒船山先生王夫之的《和白沙》(其一)诗曰:
胡不思身已有身,桃花柳絮各当春。
归除共算三辰日,截续无差上古人。
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
他时午夜青天月,恰好金波片影真。
此诗所吟咏的正是“桃花柳絮各当春”的仲春时节。“归除共算三辰日,截续无差上古人”二句,意指计算日期(归除又称开除,是始于宋代珠算方法),与上古历法无大差别。
当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慧眼独识,在其著作《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六章《功能下》中,拈出船山的诗句“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进行解说与发挥,曰:明儒王船山诗有云:“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笋之生机在根,潜藏于地,若梦梦然。春雷震而笋梦惊,则生机勃然不可御。人生固有活力,锢而不显,犹笋梦也。必其能自警觉,而本有活力始条达不可遏。雷声,喻提醒警觉之功。
春气生养万物,雨泽甚厚,常有密云流布,故云弥天雨色,此喻学者涵养工夫深厚。警觉为入道初几,此则功行圆熟。花之神即活力是也。二句尽有次第,咏涵养活力的意思。
熊十力先生引用船山诗句所作的抒论,本于儒理要义,也合于易理精蕴,又与“惊蛰”节气的意象有着奇妙的关联。今承续其说,赘述阐发于下:笋,是竹子地下根茎侧芽萌发分化而成为新株。笋之初萌,长时间潜伏于地下,可说是潜滋暗长,在地下暗黑深土里,若梦梦然,似懵懵然,但自蕴有灵气与生机,正如人的良知良能,人的生机活力,禀赋已具,待时而发。《周易》诸卦,有取“雷”为象者,如《复》卦《大象传》曰:“雷在地中。”《豫》卦《大象传》曰:“雷出地奋。”《大壮》卦《大象传》曰:“雷在天上。”引发的联想非常丰富。造化之功,生生不息,乾坤翕辟,剥尽而复。在惊蛰时节,与雷惊天地龙蛇蛰一样,雷声既震,笋梦惊醒,冒地而出,节节高升,恰如人的美善禀赋显发、良知良能觉醒,生机活力自沛然充盈而不可遏也。
春回大地,雨足郊原草木柔,桃花柳絮各当春,配值《大壮》卦,拔地而起听春雷,弥天以降喜甘霖,云行雨施,品物咸亨;各正性命,乃利贞。以人性修养成长进行联系类比:内因来说,人的良知良能,内在足具,外因来说,社会正气充盈,涵养活力,必能守正而畅发,正如《坤》卦《文言传》所说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在春气催生万物之时,学者涵养工夫深厚,如雨润花嫣之美善,而“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作为雨水、惊蛰、春分节气的哲思内涵延伸,不亦宜乎!
(明末清初大儒船山先生王夫之图)
(当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图)
(船山先生王夫之及其易学著作图)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赵威】问典惊蛰 静动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