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 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3-12 19:50:04
标签: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圣·道·文

曹景年 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出版暨序言

  

书名:《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

作者:曹景年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内容简介】

 

《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一直以来的经学研究主要围绕经书及其注解展开,而很少涉及“经”这一概念本身。该书跳出传统研究框架,从观念史的角度,将“经”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有观念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一个观念,并长期支配着中国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它既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经”(Bible),也不是文学、文献学意义上的classics,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典”。该书认为,中国古代的“经”观念包括圣(人的要素)、道(理的要素)、文(物的要素)三大要素,以及神圣性、指导性等特征。“经”观念是中国古代的基础观念之一,支配了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遵循历史发展脉络,详细探讨了从先秦六艺的产生,到清末考据学视域中的经观念,认为中国传统“经”观念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即经与经书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经观念和经学的发展变化。经是神圣的,而经书是具体的,当把经书作为经的时候,意味着经书的内容具有了某种绝对真理性,而这与经书的“肉身凡胎”甚至颇有讹舛的客观内容形成矛盾。超过客观的经书,就会带来任意解释的弊病,拘守经书,则将削弱经的神圣性。经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衍变,并深刻影响着思想史的发展。该书对于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曹景年,男,1983年生,山东嘉祥人,现为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山东大学在读博士。性喜实证之学,于儒家经学尤多致力,志在以朴实考据之学,探究中国学术思想史之真相,已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观念与观念史研究

二、经与经观念

三、经观念研究的意义

四、当前经观念研究的缺位

五、经观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从艺到经:经的产生及其内涵

第一节 六经之“六”的成立

第二节 六经之“经”的成立

第三节 “经”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以经治国:作为政治典范的经

第一节 政治系统中经权威的确立

第二节 经观念在政治运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经的政治典范地位的丧失

 

第三章 章考句析:作为学术志业的经

第一节 新旧经观念转换的逻辑

第二节 新经学疏离政治

第三节 学术化经学的表现及其弊端

 

第四章 众经纷杂:经的扁平化倾向

第一节 传注的经书化

第二节 佛道经书与儒经并称

第三节 集部超越经部

 

第五章 呼唤圣道:经中之道的重新发现

第一节 道重新发现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道的新内涵及其与经的关系

第三节 宋初对“求道于经”观念的继承

 

第六章 从经到理:经观念的“哥白尼革命”

第一节 四子与理学的产生

第二节 理学视域下的经观念

第三节 理学视域下的疑经思潮

第四节 经学与理学关系辨析

 

第七章 明经致用:宋代实学视域中的经观念

第一节 经世实学的源流

第二节 经与经世实学

第三节 理学与经世实学经观念的差异

 

第八章 回归圣经:经权威的重建与最终解体

第一节 明代后期对经权威的呼唤

第二节 考据通经:清代经观念的逻辑

第三节 考据对经权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曹君景年以2019年来从余游,为博士研究生,长于义理,而不废考据,撰述甚勤,精进不已,以为可造之材。近以所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一书相示,请为序。余以冗务缠身,不及着笔。本月中旬出席省政协会议,乃于晚间读之,其有疑者,函札往复讨论之,渐知其搜讨之勤与夫研求之深,殊多独到之论,足启来学。

 

余自读大学本科,即留意经史小学,购《十三经注疏》,偶读其一二节,则扦格难通,于训诂名物制度多不能晓,乃习小学,稍得端绪。及读研究生,王师绍曾先生授校勘学,始知古书不能通,或以文字讹夺,乃留意于版本,于阮刻《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时时循绎之。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合组,院长王学典先生以儒学项目相号召,乃申报《十三经注疏汇校》,幸获立项,为重大课题,予以资助。因与诸生从容罗举众本,校其异同,盖远法刘向歆父子,近追阮文达公《校勘记》也。忽忽十年,仅成《尚书》《周易》《毛诗》三种,深感其事繁剧且学力未足以胜任也,唯勉勉为之,期用朝夕之勤以补识见之拙,而诸生从事不苟,他日必有所成,尤堪慰平生也。

 

夫经学自周孔成之,至汉而大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且悬诸令甲,为百事法,史学文学以及百家语,皆奉为准绳,此吾国学问以经学为主流之大势也。晚清以来,提倡科学,以图强而救国,张文襄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诚时势使然。由是而学校课程不能不增声光化电、欧美史地各科,而经学式微。驯至辛亥革命,经学学科遂废止不行。近百余年间,经学沉浮无常,至于“批注”流行,其颓极矣。改革开放以来,以中西文化交流之故,国人复悟一国文化之标志为孔子,孔子之学术在六经,舍此不足以长志气,舍此不足以树信心,乃有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国策,可谓经学之幸,中国文化之幸也。以是读经者渐多,毕业论文、专题课程、学术会议、期刊杂志、国家项目、成果评奖,经学渐入乎中流,有复苏之象矣。曹君此作,根柢训诂,取法时贤,撷彼英华,构此新宇,述赞圣明,羽翼特色,其贡献于时代者又岂在浅鲜哉!因乐为序之。

 

2023年元月十六日滕人杜泽逊于济南银座佳悦宾馆


【后记】


《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后记

 

这本书撰写于2017-2018年。2015年,我从无锡的一家公司辞职,考入曲阜孔子研究院,从此正式走上学术研究道路。虽然在无锡工作六年之久,但读书、做研究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来到曲阜后,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读书、学习、研究上,充分释放着最初的那份学术热情。但由于对学术界的现状不了解、不熟悉,也缺乏师友切磋和指引,我的学习研究基本上处于漫无目的的摸索状态,想到哪看到哪,想到哪学到哪,非常凌乱,没有系统、没有规划。

 

但是,说完全没有目的也不一定对,因为一个人受其性格、理想和教育背景的影响,总会有一些能特别引起兴趣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机会,我看了朱维铮先生的书,听了他的讲座录音,开始了解到他和他的老师周予同先生对经学的研究,以及对经学的基本态度。于是试着对二位先生的学问作进一步了解。虽然一开始对他们犀利的观点难以接受,尤其是周予同先生《僵尸的出祟》这篇著名的文章,仅看题目就会让人起鸡皮疙瘩。此后又读了一些经学通论,了解了经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经学著作几乎全都是对经书及其诠释史的介绍,比如有的经学通论直接就是以一经为一章论述其学术史。我就存在一个疑问,这些著作只讨论具体的经书,那作为一个基础概念的经在哪里?经这个概念也好,观念也好,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吧,难道诗经学、《尚书》学、礼学、易学、春秋学加起来,就是经学,就能涵盖和解释经的概念吗?

 

再从研究路径看,经学著作在历史上浩如烟海,如果要做研究,是很有研究头的,但是,这样一部经一部经的进行研究,或者一部注解一部注解的研究,似乎也无法找到对经的概念的理解。在现有的经学史和经学通论著作不能满足我的疑问的情况下,我就想,能不能专门把各个时代对经这个概念的看法汇总起来,看看古人到底是怎么理解和看待经的。这个研究对象,看起来比较虚、比较空,因为它不涉及具体的经书,不是对易的看法,也不是对诗书礼乐的看法,而是纯粹是对经的看法。这项研究,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它的研究对象该叫什么?经?经学观念?经的概念?都不太合适,后来我参考了西方观念史的一些理论著作,决定采用经观念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也比较拗口。

 

我个人的性格喜欢泛观博览,做学生的时候就上下古今乱翻书,尤其喜欢读史书,喜欢探究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状况。我大学学的是哲学专业,记得有一次上中国哲学史的课,课间,老师走到我跟前,问我在看什么书,我看的是孟森的《明史讲义》,老师未置可否。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学术和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谈不上研究。而探讨经观念的发展源流,显然也是一个贯通古今的通论性的研究课题,需要有一种比较宽泛的学术背景,所以与我的经历也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本书所用的资料都是常见书,但是是以“经观念”这个新的研究对象将其统领起来的,观点和脉络都是我个人的思考心得,算是旧瓶装新酒吧。

 

本书初稿于2019年初完成后就搁置一边,此后我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一直没有机会再处理此书。2021年,我申请了孔子研究院的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经费并获得批准。另外,作为干春松老师泰山学者团队成员,也获得团队经费的支持,在此向研究院领导和干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2022年正式与齐鲁书社签订出版合同。感谢在此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同事和师友,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杜泽逊教授,于年底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并提出宝贵的指导和修改意见。由于个人才疏学浅和时间仓促,疏漏、错讹在所难免,还望学界前辈专家多多指正。

 

曹景年

2023年1月16日于孔子研究院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