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汉学会前主席巴得胜:“西观”中华文化三十载,我看到什么?
受访者:巴得胜
采访者:德永健(中新社记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欧洲汉学界,比利时根特大学是绕不开的名字。早在1900年,根特大学就开设东方学课程,并将梵文作为选修课,1958年后,开始系统研究东方学,汉学研究基础可谓深厚。
从根特大学走出的汉学家中,巴得胜(Bart Dessein)是佼佼者。1994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以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开启学术生涯,后涉足儒学、新儒学、跨文化学等研究,发表大量学术文章;现为根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学“东亚文化透视:身份、历史意识、现代性”研究组组长。
2016年,巴得胜开始担任欧洲汉学会主席,直至去年8月任期届满卸任。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开启学术生涯至今,他“西观”中华文化近三十载,有何心得和体会?近日中新社“东西问”记者赴根特大学专访巴得胜,探讨相关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的学术生涯从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开始,后来为什么涉足儒学和新儒学研究?
巴得胜: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学等本土文化长期共存,如果研究中国佛教,不可避免要接触儒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也对儒学产生影响,因此中国佛教研究和儒学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新儒学研究源于我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兴趣。可以看到新儒学在中国现代社会越发重要,与儒学在近代一度遭受猛烈批判有很大不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转变让我有些吃惊,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当然也想借此去了解中国现代社会。
2022年8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古镇孔庙内,学龄前儿童在举行开蒙礼活动。吴拯摄
中新社记者:新儒学在中国现代社会重新获得重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巴得胜:我认为“没有历史就没有将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根基,它会影响我们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儒学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中国近代有些人试图把儒学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原因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远远落后于欧美,有人归罪于儒学;现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大家认识到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欧美也不一定什么地方都比中国厉害,这么说不是自傲,而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优势,其中一部分优势就是儒家思想。
2022年9月,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博物馆,老师为孩子们点朱砂“开笔破蒙”。武俊杰摄
中新社记者:儒家思想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哪些智慧?有没有具体例子?
巴得胜:我想到儒家修身哲学。“修身”赋予个体道德责任,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完善自己,目标是成为“君子”;如果每个人都变得更好,国家就会变得更好,也就是帮助国家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思想不反对发展,与现代化并不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发扬。封建社会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皇权,只会阻碍社会发展;儒家修身哲学号召大家成为“君子”,却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2020年6月,广西南宁孔庙博物馆内,一名身着汉服的孩童体验投壶,感受端午民俗。俞靖摄
中新社记者:关于现代化概念,去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您怎么看?
巴得胜: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涵盖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是西方化。
现代化也不应该是西方化。西方当然有好的东西,但西方不是标准,没有一个国家有权决定别的国家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每个国家都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吸收这些文化,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融入本土,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世界,肯定会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感兴趣,东西文化会彼此交融,试图“全盘西化”并不现实。
2023年1月,市民在烧香祈福。韩海丹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能不能帮助解决西方世界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巴得胜:我想到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古希腊哲学认为“人类应该征服自然”,基本上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它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则会让人重新思考如何发展经济,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想对于解决现在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会有帮助。
2021年11月,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风景区。宋诚林摄
中新社记者:关于文化交流,您明确反对“西方中心论”,能否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巴得胜: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平等”,如果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把西方文化当成标准,你永远不会理解别人的文化,这是现在很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不够重视文化差异,看到差异只会很消极地说“那不一样”,但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的历史和文化,即使最后并不认同,但这种态度很重要,不能因为“不同就否定”,这样会忽视彼此真正的关联。
中新社记者:对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巴得胜:我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现在需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些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但很难看到,比如中国书法,很多欧洲人即使不懂汉字,也对中国书法感兴趣,会把书法当成绘画作品去欣赏,还有流行音乐,在欧洲年轻人里很受欢迎,不过在欧洲很难听到中国流行音乐。
2021年9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翰墨赞盛世·丹青颂党恩——中国佛教书画邀请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杜洋摄
当然欧洲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给学生讲中国文学概况,在欧洲能买到的中国文学作品却很少,覆盖的中国作家也不广,我想是因为出版社想赚钱,哪些中国作家的书好卖就出版哪些书。
如果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够丰富,西方人可能会想“我们知道的中国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未来应想办法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完)
受访者简介:
巴得胜(Bart·Dessein),比利时知名汉学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学“东亚文化透视:身份、历史意识、现代性”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哲学、儒学、新儒学、跨文化学等研究,2016年至2022年任欧洲汉学会主席。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