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晓悦】深化礼学研究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3-29 22:00:52
标签:礼学研究

深化礼学研究

作者:班晓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闰二月初三日辛巳

          耶稣2023年3月24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仍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化礼学研究,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礼学发展折射古代社会变迁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礼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祭祀用的礼器。《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随着社会发展,“礼”的范畴由沟通天人关系的仪节拓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仪式规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表示,“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民俗、伦理、政治、法律、文学、教育等多方面,体现为礼俗、礼仪、礼乐、礼制、礼教、礼法、礼学等,构成了极其丰富的礼文化。

 

包罗万象的礼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二十四史中的《礼志》和《刑法志》进行梳理后,廖可斌发现,各朝正史中的《礼志》卷数远超《刑法志》。这是中国古代重礼轻法的一种表征,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想观念。通过梳理各个时期的礼学文献,可以观察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

 

《礼记》是记载先秦时期礼制的重要文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建墩表示,东周思想家对“礼”的思考日渐增多,逐渐呈现理论化趋势,《礼记》一书就是儒家对“礼”之理论阐释的集中呈现。《礼记》的理论化主要是对“礼义”进行阐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行礼主体,二是对礼仪规范本身,二者需要进行连接,最理想的状态是达到“人礼一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在对《礼记》中《儒行》一篇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儒行》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等优秀品质,至今仍被社会所倡导,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回归文本有助开拓研究视野

 

近年来,礼学研究日益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人们仍习惯把礼学研究看作经学研究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看来,礼学研究应结合考古名物的实证研究、出经入史的礼制研究等,才能具有更开阔的诠释视野,也更能体现多维交叉的现代学术属性。现在学界有回归文本、回归古典语文学的提倡,这种回归不应局限于文献表象的著录、描述、发掘整理,而应经由语言文字路径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生成、变异、诠释、理解的过程,最后达成揭示文本意义的目的。

 

关于礼学文本的整理问题,版本的系统梳理十分重要。王锷表示,对于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如果有把握、有依据,可以改动,但最好说明校勘情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徐渊提出,分章、分节是礼学文本整理中的重要工作,涉及对文本层次的划分、对礼经礼义的理解。如何准确把握文本,还需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郜同麟则认为,礼学文本需要考虑的是文本产生、演变的过程,而非统一为定本。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马楠以清华简中的礼书文本为例谈道,这些文本与《仪礼》十七篇面貌不同,但部分仪节却又与之相似。简本本身有经文、记文,既载常礼又载变礼,对其进行深入梳理将对礼学研究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礼学文本历史语境的还原解读,是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所在。刘玉才认为,近些年,诸如上博简《民之父母》、郭店楚简《缁衣》、安大简《仲尼曰》、清华简《参不韦》等文献的发现,为礼学文本的成立、选择、诠释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根据这些新材料,可以重新审视传世文献复杂的文本生成过程。同时,数字人文的长足进步,又为通过算法技术离析文本层次、比对互文、串联文本提供了辅助手段,必能拓展礼学研究的视野,使礼学研究走向更开阔、更深入的空间。王锷提出,礼学材料的新旧是相对的,礼学文本中仍有大量待深入挖掘的材料,亦有许多已被研究、但还未被研究透彻的材料,这些都需要认真去研究、考辨。谈及未来礼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对三礼文本的仔细研读,以及对历代礼学研究著作的评判和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