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濤】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指瑕勘誤(修訂版)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3 20:39:55
标签:《荀子集釋》
姚海涛

作者简介:姚海涛,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哲学硕士。现为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

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指瑕勘誤(修訂版)

作者:姚海濤

来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首發,文章寫畢於202341

  

說明:因所勘誤之書為繁體字,故本文亦用繁體。



 

一、印象簡談

 

寶島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亦是中華文化之重要組成。臺灣地區高等教育之文科水準向來很高,時至今日,亦當如是觀。君不見,大陸學人從臺灣學者所著書籍中獲益良多。從歷史淵源看,這與當年蔣帶去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學脈傳承有序密切相關。從現實因由看,這與其從未對中華文化進行破壞並較早與西方學術相交流往還有關。


談到書籍,臺版書向來價格不菲。就鄙人仰慕已久的《荀子集釋》(後文簡稱《集釋》)一書來看,後面標注新台幣600元,屬1979年初版,到2014年9月初版九刷。全書計692頁,繁體豎排,紙張考究、裝幀精美,開卷便有高古之風撲面而來。學生書局是一知名書局,之前牟宗三先生等知名學者論著,亦曾由其出版。


《集釋》是牟宗三先生好友李滌生先生之作,且牟氏為之作序。牟宗三在《集釋》序中言“滌生先生此書於義理則多引而不發,蓋亦重在通句意,立基礎,不欲人隨意遐想也。”此語點明了此書的性質並非為義理之書,而為訓詁之書。接著,牟先生極力推介道,“吾講荀子,必先閱王先謙《荀子集解》。今而後,則必先閱滌生先生書。”


訓詁類著作秉持客觀中庸之學術態度,方能行穩而致遠。李滌生先生《集釋》是有著“欲以補《集解》之不逮”的用意,他看到了《集解》之弊:“惟《集解》所采衆說,徵引繁博,一字訂正,動輒百言,初學之士,望而興歎。今所採擷,皆略其徵引,而取其結論。”此書中規中矩,較之王先謙《荀子集解》,收錄有“東土(日本學者)之校釋”,且有公允判斷之後的易曉明通。非常巧合的是,此書與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均為1979年2月出版,高下優劣,一讀便知。以是故,學者研究亦多引用此書。


是書於每篇之首有大段議論本篇文字,相當於此篇概論,對於研讀有助焉。另《集釋》中僅列一兩家之說而擇善從之,亦時加案語,點撥啟發隨處可見。若耐心讀之,當有收穫。


高價得之之物往往會細細把玩,高價得書自需細讀,此不待言。筆者出身哲學系,向來對訓詁名物興味索然。但研荀多年來,愈來愈覺得義理不能離訓詁而自存。句讀訓詁的基本功夫是義理闡釋之基礎。


《荀子》一書,時代既古,後世注稀,有清以來,注多紛雜,増益其難。讀《荀子》,若不弄清字句,則無法達致語意,更遑論思想之開掘。故鄙人讀荀書,無意做“誦數之儒”“守法之吏”,尤喜挑刺。自封為“荀文啄木鳥”的我,閱畢果有發現。


此書自2020年3月18日始入吾書架,於疫情期間斷斷續續以瑣碎時間讀之,一字一字讀下來,直到當年6月29日,歷時三月有餘,方閱覽一過。此次只是通讀一過,而非為此書勘誤,故未能句句查證、字字檢視。可據筆者拙眼,檢視出錯誤竟達130餘處(標點之誤不在此列,但其脫漏標點在此列)。書中錯誤之處必然多於所檢出者,明矣。曾為文以《【札記】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勘誤》(後文簡稱《札記》)之名,於2020年6月30日發佈於儒家網公衆號。網址為:https://mp.weixin.qq.com/s/WJGlfFBM57quAcfDQI8C1Q。


2023年2月三年大疫去,重拾此書,想以一個編輯的严苛視角,校正正文與集釋,以字字斟酌不放過之原則讀第二遍,因書體厚重近七百頁,加之要復核《集释》所引文獻,故此次重讀,恰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至4月初方讀畢。功夫不负有心人,又得錯訛處若干,較之初讀更多矣,竟達500餘處。故在原来《札記》的基础上而成此文。如此以來,讀此書之時,結合鄙人瑕勘誤表,此書當可發揮其本有之作用矣。

 

二、文字指瑕勘誤表

 

該書“凡例”言:“本書以王先謙氏《荀子集解》為藍本”,故吾以《荀子集解》為校準,所據版本為中華書局本,並查證先謙刻本。《荀子集解》版本如下:1.(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光緒十七年長沙王氏家刻本,亦稱思賢講舍刻本影印)[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4.


正文錯誤有之,所集釋中之錯字、標點亦有之。作者所持之學術意見,除非大誤,否則不在其列。此等錯誤雖小似無傷大雅,但積累既多,恐妨讀者觀覽。此與作者有關,與出版校對有關。撰書無不望傳諸久遠以待來者。錯誤雖多,但書是好書,錯誤之處若能另版加之改正,善莫大焉,必可傳世矣。


勘誤書目資訊為:李滌生.荀子集釋[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2014年9月初版九刷)

茲按書中出現之先後順序,分列如下:

 

凡例

 

1.列表部分,“梁——梁啟超”,實所指為梁啓雄所著之《荀子約注》。此書中有梁啓超先生觀點而已。(《荀子約注》為在臺出版之名,在大陸出版時先名為《荀子柬釋》,後名為《荀子簡釋》)

另,凡例所列不完全,有的並未說明而徑以姓氏稱,讓初學者摸不著頭腦。如第59頁“兼山曰”中的“兼山”為日本學者片山兼山(1730-1782)。嚴靈峰著錄其《荀子》研究著作四種:《荀子楊注正誤》《荀子考》六卷、《荀子一適》(或作《荀子一滴》)、《讀荀子抹點》(或作《讀荀子抹》)。再如第67頁所言“陶以為”中的陶未予說明,實指陶鴻慶(1859-1918),所引觀點為其所著《讀諸子札記》書。

 

自序

 

2.自序。“銓釋義理者,著述尤多”句中的“銓”當為“詮”。

 

劝学篇第一

 

3.第1頁。其引《性惡篇》“人性惡,其善者偽也”句“人”後奪一“之”字,當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4.第5頁。“言有招禍”中的“招”當為“召”。第6頁注釋所引正文作“召禍”,則不誤。

5.第7頁。“盧文紹”當為“盧文弨”。

6.第8頁。“一日而千里,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句中的“鴑”當為“駑”之誤。鴑,《玉篇》音奴。鳥名。

7.第10頁。“法之大兮”當為“法之大分”。

8.第12頁。“通類也就知道的意思”當為“通類也就是知道的意思”。

9.第17頁。“不觀氣色而言,謂瞽”句,“謂”後奪一“之”字。

10.第19頁。所引《非相》“聖人以己度者也”句“聖人”後奪一“者”字。

11.第20頁。“郭嵩濤”當為“郭嵩燾”。

12.第20頁。“心之利有天下”當為“心利之有天下”。

13.第20頁。所引孟子語“禮義悅我心”之“禮”當為“理”。

14.第20頁。所引孟子語“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二句互乙。

 

修身篇第二

 

15.第24頁。“對謟諛的就親近”中的“謟諛”當為“諂諛”。

16.第36頁。所譯“怒而削奪,喜而賜予,都適當而不過分”大誤,當為“即使發怒也不過分處罰,即使高興也不過分獎賞”。

 

不苟篇第三

 

17.第40頁。“故懷負石而投河”中的“投”當為“赴”。

18.第42頁。所引《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物焉,廉而不傷”當為“君子比德於玉焉,……廉而不劌”。

19.第43頁。“此段言子寬柔以立德”句“子”前奪一“君”字。

20.第43頁。“此言君子以義屈信變應故也”句“君子”後奪一“能”字。

21.第47頁。“天不言而人其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句二“其”字當刪。

22.第47頁。“言君子至誠無它”之“至”當為“致”。

23.第50頁。“而論百王之前”句中“百王”前奪一“於”字。

24.第51頁。所引老子“不窺牖,見天道;不出戶,見天下”當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5.第53頁。“則不慮其可害也者”句中“慮”字當為“顧”。

 

荣辱篇第四

 

26.第56頁。“趙金海從梁說”中的“趙金海”當為“趙海金”,其有《荀子校釋》一書。此人名後亦有此誤。

27.第57頁。“小人狹其長以驕慢”之“狹”為“挾”之訛。

28.第57頁。“家室立殘”當為“室家立殘”。

29.第57頁。所引《論語》“一朝之怒,忘其身以及其親”句“怒”當為“忿”。

30.第59頁。“挂於患而思謹”當為“挂於患而欲謹”。

31.第59頁。“‘阹’、遮攔也”,“攔”當為“闌”。

32.第60頁。“祿職”當為“祿秩”。

33.第64頁。“耳辨聲音清濁”中“聲”“音”互乙。

34.第68頁。“方知畜鷄”中“畜”當為“蓄”。

35.第70頁。所引管子言“夫短綆不足以汲深井,知鮮不可以與及聖人之言”當出自《說苑•政理》,其為“夫短綆不可以汲深井,知鮮不可以與聖人言”。

 

非相篇第五

 

36.第73頁。所引楊倞注“妄誕者多以此惑世”後奪“時人或矜其狀貌而忽於務實”。

37.第74頁。所引《榮辱篇》“君子則安榮,小人則危辱”當為“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

38.第75頁。“諸宮舊事”當為“渚宮舊事”。

39.第75頁。所引楊倞注“楚僭王”當為“楚僭稱王”。

40.第77頁。三處“議論”均當為“論議”。《荀子》無“議論”一語,而有“論議”四處。

41.第80頁。“荀子勸學所欲發揚者亦此”句“亦”“此”間奪一“以”字。

42.第80頁。所引“二足而無毛”句,“而”字衍,下所言“又言無毛”前奪“而”字。

43.第81頁。“按荀字‘法後王’”句“荀字”當為“荀子”。

44.第82頁。所引《不苟篇》“五寸之矩,可盡天下之方”句,衍“可”字,“方”後奪“也”字。

45.第84頁。所引《論語•為政》“夏禮吾能言之,(木巳)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言之矣”誤有二:一是,杞字。二是,“足,則吾能言之矣”句中“言”當為“征”。

46.第89頁。“政令是也”當為“正令是也”。

47.第91頁。所引《非十二子篇》“辯說譬諭,齊給便利,而不順禮義,謂之奸言”句末之“言”當為“說”。

 

非十二子篇第六

 

48.第93頁。“賓萌”當為“賓孟”。

49.第94頁。“可謂謂縱欲主義”句,衍一“謂”字。

50.第96頁。所引《淮南•要略》“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亂而不悅”句“悅”當為“說”。

51.第99頁。“雜駁”當為“雜博”。

52.第100頁。“十二子不允許進前的”考慮前後語境當為“十二子是不允許進前的”。

53.第102頁。所引《論語》“惟賢者能好人能惡人”句“賢者”當為“仁者”。

54.第102頁。所引《性惡篇》“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前奪“言之”二字。

55.第103頁。“说苑指式篇”當為“说苑指武篇”。

56.第103頁。所云《淮南·氾論篇》有“行辟而堅”等語,非是。查僅有“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一句而已。

57.第104頁。“對朋友就治禮節辭讓之道”句,按上下文均用“修治”,故“治”前奪一“修”字。

58.第107頁。“君子能為可貴,而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句衍三“而”字。

59.第109頁。“弟陀”當為“弟佗”。

60.第111頁。“是大儒也”當為“是大儒者也”。

 

仲尼篇第七

 

61.第115頁。“言羞稱五伯”當為“言羞稱乎五伯”。

62.第121頁。所引楊倞注“荀子生於衰世”中的“荀子”當為“荀卿”。

63.第121頁。所引《解蔽篇》“鮑叔寗戚隰朋:能持管仲”句“隰朋”後奪“仁知且不蔽,故”。

64.第121頁。所引《儒效篇》“曷謂中”後奪一“曰”字。

 

儒效篇第八

 

65.第126頁。“公羊傳莊卅二年:‘兄終弟繼曰及’”當為“公羊傳莊卅二年何休注:‘兄死弟繼曰及。’”

66.第127頁。“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解釋沒有必要既用“僭”,又用“僭”的異體字。

67.第129頁。所引《孔子家語》“有慎潰氏者”衍“者”字。

68.第131頁。“通貨財”當為“通財貨”。

69.第131頁。“以相薦樽”句“樽”當為“撙”。

70.第134頁。“‘同異’、指莊子說”,實為惠施之說,出自《莊子•天下》耳。

71.第138頁。“詩小雅鷂鳴”當為“詩小雅鶴鳴”。

72.第143-144頁。“人之性也”句“人”當為“民”。

73.第144頁。“廬說”當為“盧說”。

74.第145頁。“廬謂”當為“盧謂”。

75.第145頁。“王曰:‘古無坐見諸侯之禮’”中的“王”當為“汪”,指汪中。此處將王念孫所引汪中“古無坐見諸侯之禮”句及其說混淆。之所以混淆原因可能是,王念孫引汪中,確實同意汪說。另,在《正論篇》亦有“負依而坐”句,而此處王念孫曰:“‘坐’當為‘立’,說見《儒效篇》”,確實易讓人認為是王說。而本書第402頁“負依而坐”句釋云“‘坐’、王謂當為‘立’”則不誤。

76.第147頁。“而不能射遠中微”句“能”後奪一“以”字。

77.第149頁。“無異於墨子”當為“無以異於墨子”。

78.第150頁。所引《勸學篇》“不可以得之”後奪一“矣”字。

79.第153頁。所引《漢書•禮樂志》“樂家有制氏”後奪“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句。

80.第155頁。所引《性惡篇》“今使途之人”的“途”當寫作“塗”。

81.第158頁。“智通統類”之“智”當寫作“知”。

82.第158頁。“宮廷”當為“宮庭”。

83.第159頁。所引《非相篇》“五帝以外無傳人,非無傳人也”當為“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

 

王制篇第九

 

84.第166頁。“言齊一者”當為“言維齊一者”,奪一“維”字。

85.第167頁。“是人君之大節也”中的“人君”當為“君人”。

86.第167頁。“補不足”當為“補貧窮”。

87.第168頁。所引《韓非子·內儲篇上》“衛嗣公重如耳,愛泄姫,而恐其皆因其愛重,以壅(案:同‘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姫(案:今韓子作魏姫)以耦泄姫。曰:以是相參也”段中“嗣公”當為“嗣君”,二“泄”字當為“世”,三“姫”字當為“姬”。又,“而賂之以金”句“而”字當刪。

88.第168頁。所引《禮記》“子產猶衆人之母”句後奪一“也”字。

89.第169頁。“人之民必恶我甚矣”当为“人之民恶我必甚矣”。

90.第171頁。“彼霸者則不然”句“則”字當刪。

91.第171頁。“齊恒公”當為“齊桓公”。

92.第173頁。“根前第二段”句“根”後奪一“據”字。

93.第173頁。“自古及今未嘗有也”句“有”當為“聞”。

94.第173頁。“法不二後王”“法二後王”之“二”均當為“貳”。

95.第173頁。“則非雅聲者舉廢”當為“則凡非雅聲者舉廢”。

96.第174頁。“采色”當為“彩色”。(此處可不算錯,但改之為佳)

97.第175頁。“夫是之為人師”句“為”當為“謂”。

98.第176頁。所引《天論》“裁非其類以養其類”中的“裁”原文作“財”。

99.第176頁。“間”當為“閒”,“幽間”當為“幽閒”。

100.第176頁。“稱謂人君”當為“稱為人君”。

101.第177頁。“‘海’、荒晦絕遠之地,不必至海水(注)”句,“荒”前脫“謂”,“水”後脫“也”。

102.第177頁。“丹沙”當為“丹砂”。(此處可不算錯,但文中亦有寫作“丹砂”者,故改之為佳)

103.第178頁。“神、治也”當為“神者、治也”。

104.第178頁。“文王又能安之”後奪一“也”。

105.第178頁。所引《不苟篇》“千萬人之情”當為“千人萬人之情”。

106.第178頁。所引《不苟篇》“四海之內”當為“治海內之衆”。

107.第179頁。所引《性惡篇》“禮義者,是聖人之所生也”句“禮義”後脫“法度”二字。

108.第183頁。“響食”當為“饗食”。

109.第184頁。“牛曰太牢,羊曰少牢”之說,不妥。三牲全備為太牢,有時指牛一牲為太牢,羊豕為少牢。

110.第187頁。所引《周禮·大宰》“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當為“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111.第189頁。“關鍵在於自己不在乎別人”中的“在乎”可改為“在於”。(此處可不算錯,但改之為佳)

112.第190頁。“我將修飾之”當為“我今將修飾之”。

113.第190頁。“材伎”当为“材技”。

114.第190頁。“仇敵”当为“雠敵”。

115.第190頁。“我將頓頓焉”句“我”後奪一“今”字。

116.第191頁。“嶭越”當為“薛越”。

 

富国篇第十

 

117.第195頁。“群居而無分則爭”句“居”字衍。

118.第196頁。“萬物得其宜”當為“萬物皆得其宜”。

119.第196頁。所引《榮辱篇》“好榮惡辱”句後奪“好利惡害”,“若所以求之之道”句“若”後奪“其”字。

120.第197頁。“無承上義”句“無”字當刪。

121.第199頁。“仁聖賢良之名”當為“仁義聖良之名”。

122.第199頁。正文兩處“此无他故焉”句“他”字均当为“它”。

123.第201頁。“衣摺”当为“衣褶”。

124.第204頁。“趙金海”當為“趙海金”,第56頁亦有此誤。

125.第206頁。“重田野之賦”當為“重田野之稅”。

126.第206頁。“無他故”之“他”當為“它”。

127.第207頁。“湯武弑而奪之”句“弑”當為“篡”。

128.第209頁。“(木巳)忧”当为“杞忧”。

129.第210頁。“饔飱而治”當為“饔飧而治”。

130.第213頁。“儒家有‘樂以導其和’之說”,“樂以導其和”當為“樂以道和”,實則出自《莊子•天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131.第215頁。“故國君長民者”句“國”“君”互乙。

132.第215頁。“說乎慶賞矣”句“慶”“賞”互乙。

133.第216頁。“惟民其勅懋和,而有疾”句“而”當為“若”,本頁尚有同誤一處。

134.第218頁。“利而勿也”當為“利而勿利也”。

135.第218頁。“其候繳支繚”句“繳”當為“徼”。

136.第219頁。“繳”當為“徼”。

137.第221頁。“將以取富而喪其國,將以取利而危其身”中的兩“取”字當為“求”。

138.第223頁。“將修大小強弱之義”句“大”“小”互乙。

139.第224頁。誤同上。

140.第225頁。“詘要撓腘”句“撓”當為“橈”。

141.第226頁。“‘撓’、曲也”,誤同上。

 

王霸篇第十一

 

142.第231頁。“以義濟矣”當為“以濟義矣”。

143.第237頁。“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仁人之所以務白也”句“謹擇也”後奪“而”字。

144.第241頁。“‘臭’、香氣”誤,此處楊倞注為“臭,氣也”,是。本書第248頁則為“‘臭’,氣味。”

145.第244頁。“則其土地奚去我而適它”句“土地”後奪一“且”字。

146.第246頁。“甚易處而極可樂也”句“極”當為“綦”。

147.第251頁。“莫不均平”當為“莫不平均”。

148.第251頁。“而能當千百人”句“千”後奪“人”。

149.第251頁。“無他故焉”句“他”當為“它”。

150.第252頁。所引《孝經》“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庶民乎”句“庶民”當為“士民”。

151.第253頁。“‘而為’、注云,皆語詞”當為“‘而、為’、注云,皆助語也。”

152.第255頁。正文二“其影”當為“其景”。

153.第257頁。“極”當為“綦”。

154.第260頁。“如是、農夫莫不朴力”句“是”後奪“則”。

 

君道篇第十二

 

155.第264頁。“有良法而亂者有之”後奪“矣”字。

156.第265頁。“君人者勞於索之,休於使之”句“索之”後奪“而”。

157.第265頁。“上好覆傾”當為“上好傾覆”。

158.第265頁。“不待衝石称县而平”句“衝”当为“衡”。

159.第266頁。“衡、即稱桿”句中“稱”今多作“秤”。

160.第268頁。“伎藝之人”當為“技藝之人”。

161.第268頁。正文“仁智之極”當為“仁知之極”。

162.第271頁。“求為己用”句“求”後奪一“其”字。

163.第271頁。“大師為垣”當為“大師維垣”。

164.第274頁。“天下曉然皆知其所以為異也”句“所”當為“非”。

165.第278頁。“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王霸之佐也”句“王霸”前奪“而”。

166.第280頁。“舉措遷移”當為“舉錯遷移”。

167.第281頁。“無他故”之“他”當為“它”。

168.第281頁。“苟非狂惑”句“非”當為“不”。

169.第283頁。“門戶牗嚮”中的“牗”当为“牖”。

170.第284頁。“無卿相輔佐足任使者”衍“使”字。

171.第286頁。“在在足以維護”當為“在足以維護”,衍一“在”字。

172.第287頁。“專法敬分”當為“尊法敬分”。

173.第287頁。“明著制度”當為“明著法度”。

 

臣道篇第十三

 

174.第291頁。“方受命於秦王”當為“方受令乎秦王”。

175.第292頁。“隕社稷”當為“殞社稷”。

176.第292頁。所引劉師培云“即養客。荀子之時”當為“即養客也。……蓋荀子之時”。

177.第300頁。“生死無私”當為“出死無私”。

178.第300頁。“不論曲宜”當為“不論曲直”。

 

致士篇第十四

 

179.第304頁。“流塑”當為“流愬”。

180.第304頁。正文兩處“魚龍”均當為“龍魚”。

181.第306頁。“人主之害”當為“人主之患”。

182.第307頁。“父子之倫”後當為句號,書中空缺。

183.第309頁。“寧僭勿濫”當為“寧僭無濫”。

184.第309頁。所引盧文弨曰“荀子固傳左氏者之始祖也”句前奪“考荀卿以《左氏春秋》授張蒼,蒼授賈誼”。

 

议兵篇第十五

 

185.第312頁。“若讎仇”當為“若仇讎”。

186.第316頁。“渙然離耳”當為“渙焉離耳”。

187.第317頁。“秦人其生民陿阸”當為“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奪一“也”字。

188.第319頁。“傾側反覆亡日”句中“亡”當為“無”。

189.第320頁。“不可遞夺”句中“遞”当为“褫”。

190.第321頁。所引鐘泰說“得賞益急於有功,是謂相長”當為“得賞則益急於有功,是為相長”。

191.第323頁。正文“收藏”當為“收臧”。

192.第324頁。解释中“收藏”,誤同上。

193.第325頁。“是偏傷之也”當為“是偏傷之患也。”

194.第325頁。“一偏之感”當為“一偏之惑”。

195.第327頁。所引“無幽隱辟陋之國”中的“幽隱”當為“幽閒”。

196.第328頁。“非汝所知”當為“非女所知”。

197.第330頁。“非汝所知也!汝所謂便者”句兩“汝”字,誤同上。

198.第330頁。“所謂仁義之兵也”前奪“此”。

199.第332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

200.第333頁。所引“繁令嚴刑”當為“嚴令繁刑”。

201.第339頁。“王霸及正論均作‘亳’作‘鎬’”中的“鎬”當為“鄗”。

 

强国篇第十六

 

202.第342頁。“禮義則修”當為“禮樂則修”。

203.第344頁。“‘奪’、乃‘脫’落本字”中“落”字衍。

204.第345頁。“明主之舉大事”句“主”當為“王”。

205.第346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誤同第332頁。

206.第347頁。“衆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句“貪利”“爭奪”互乙。

207.第347頁。“譬稱”當為“辟稱”。

208.第348頁。“兩者亡一焉”句“亡”當為“無”。

209.第348頁。“胡元儀荀卿別傳”中的“荀”當寫為“郇”,這是為了尊重胡元儀原作之故。

210.第352頁。“今楚、父死焉”中的頓號不當有。

211.第353頁。“烧先王庙于陵夷”句“陵”“夷”二字互乙。

212.第353頁。“見莊子駢拇成注”句“成注”指唐代成玄英為莊子注所著之注,學界一般稱為“成疏”,而本書後面亦稱“成疏”。

213.第354頁。“其服不佻”當為“其服不挑”。

214.第355頁。“秦相范睢”當為“秦相范雎”。

215.第358頁。“天下之人百姓”句“天”字衍。

216.第358頁。“白刅犯胸”中的“刅”当为“刃”。

 

天论篇第十七

 

217.第361頁。“征服自天”當為“征服自然”。

218.第362頁。“祆怪”當為“祅怪”。本書第374頁不誤。

219.第365頁。所引《王制篇》“萬物之總也”句“總”原文第178頁作“揔”。同一書中統一寫法為好。

220.第370頁。“繁啓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句“禹桀”前奪“又”字。

221.第373頁。“吃粗飲水”說法不當,似當為“吃粗糧飲水”。

222.第377頁。“則光明不赫”當為“則光暉不赫”。

223.第377頁。“據王先謙據彊國篇及治要校。刪。”當為“據王先謙據彊國篇及治要校,刪。”(以文中通例度之,句號當為逗號。)

224.第378頁。“何如致力以助萬之所以成呢”句“萬”後奪一“物”字。

225.第380頁。“須河在上建立表明深淺的標誌”句“河”“在”二字互乙。

226.第380頁。所引《呂覽》“澭水益暴”“益”“暴”二字互乙。

227.第380頁。所引《呂覽》“溺死千有餘人”句“死”後奪“者”字。

228.第382頁。所引《莊子》“而笑天下之尚賢也”後奪“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

229.第382頁。所引郭象《莊子注》“苟且可以免於世之為也”當為“苟且免於當世之為也”。

230.第382頁。所引《莊子》“曳而後往”句後因脫太多,須加省略號標識之。

231.第382頁。“老子、周之收藏吏也”當為“老子、周之守藏史也”。

232.第382頁。所引楊倞注“宋子以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多,是過也”句“己之情”後奪一“為”字,“是過也”當為“為過也”。

233.第383頁。所引《解蔽篇》“不以是為隆正”後奪“也”字。

 

正论篇第十八

 

234.第386頁。“管子:‘先王貴周。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當為“管子:‘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235.第386頁。所引《韓非子·主道》“以闇見疵”句後奪“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萬物皆盡”。

236.第387頁。“下情就不容察知”句“容”當為“易”或“容易”,否則句意與原文“比周則難知”不洽。

237.第388頁。“故桀紂無天下”句後奪“而”字。

238.第389頁。“其志慮至險也”句“志”當為“知”。

239.第389頁。“至罷不能容妻子”句“能”字衍。

240.第392頁。“若時雨之降,莫不悅喜”句“悅”字按原文當為“說”。

241.第393頁。“且懲其未也”句“懲”字按原文當為“征”。

242.第393頁。“‘墨黥’二字詣意不完”中的“詣意”當為“指意”。

243.第394頁。所引《慎子》“有虞氏之誅,以畫跪當黥,以草纓當劓……”句當為“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鞸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此有虞之誅也。”

244.第395頁。“不善禁令”當為“不能禁令”。

245.第396頁。“愚不足與謀智”句“智”字按原文當為“知”。

246.第396頁。所引《禮記》“民生其間者異俗”句後奪“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

247.第397頁。所引《周禮·職方氏》“衛服之外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五百里曰夷服”當為“(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

248.第398頁。“生民之屬莫不震動從服以化順之”中的“震動”當為“振動”。

249.第399頁。“執薦者百餘人”句“餘”字衍。

250.第399頁。“趨中韶護以養耳”句“趨”當為“騶”。

251.第401頁。“言備五色”後奪“也”字。

252.第401頁。“紅碧之類”當為“紅碧之屬”。

253.第402頁。“‘代睪’、劉王皆以為‘伐皋’之誤”一句中“劉王”指的是劉臺拱、王念孫,而查之《荀子集解》,則當為劉臺拱、郝懿行二人持此觀點。盧文弨列三說,一云睪本作皋,一云皋當槁,三云當為澤。王念孫氏則引《周官》與《淮南子》進而認為“代睪而食”當為“伐鼛而食”。洪頤煊說同王氏。

254.第402頁。所引禮月令注“門、房、中霤、竈、行為五祀”句“房”當為“戶”。

255.第405頁。“人猶莫之抇也。是何故也”當為“人猶且莫之抇也。是何也”。

256.第406頁。“閒沽”當為“閒詁”。此處指的是清孫詒讓《墨子閒詁》一書。

257.第406頁。“‘當厚’、王謂‘富厚’之誤”句“王謂”後奪“蓋”字。少此一字,意義大不同。

258.第407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錯誤,前已出。

259.第411頁。“今子宋子則不然”句“則”當為“案”。

260.第412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錯誤,前多出。

261.第415頁。“煞有件事”當為“煞有介事”。

 

礼论篇第十九

 

262.第417頁。“使欲必不窮於物”句“於”當為“乎”。

263.第418頁。所引《性惡篇》“故未起禮義而制法度”當為“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

264.第418頁。“臭覺之欲”當為“嗅覺之欲”。

265.第420頁。“臭覺之欲”當為“嗅覺之欲”。此誤同上。

266.第421頁。“如此者必遇禍害,”逗號當為句號。

267.第424頁。“菜地五成”“五成菜地”“三成菜地”中的“菜地”均當為“采地”。

268.第424頁。“太廟”当为“大廟”。

269.第424頁。“一唱而三歎”句“唱”當為“倡”。

270.第427頁。“‘之’、據大戴證及史記刪”中的“證”當為“記”。

271.第428頁。所引《禮記·禮器》“先王立禮有本有文”句“立禮”後奪“也”字。

272.第429頁。“聖人者,人道之極也”句“人道”之“人”衍。

273.第430頁。“步驟馳騁厲鶩”句“鶩”當為“騖”。

274.第433頁。“‘衣衾’、王謂應作‘衣食’”句不太恰當。此說盧文弨首倡,王念孫氏贊同之。

275.第433頁。所引《春秋傳》“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句“諸侯五月而葬”中的“而葬”當刪。

276.第434頁。“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閔矣”句“矣”當為“已”。

277.第437頁。“是奸人之道”後奪“也”字。

278.第441頁。“無他焉”當為“無它焉”。

279.第441頁。“此指上述括髪”句“括”據前所釋當為“束”。

280.第442頁。所引《儀禮•士喪禮》“掩用練帛,廣終幅,長五尺”句當為“掩,練帛廣終幅,長五尺”。

281.第442頁。所引《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若組繋”句後三字當為“著,組繋”。

282.第445頁。“凡生天地之間者”句“凡生”後奪“乎”字。

283.第447頁。“緦麻、小功以為殺”句“麻”字衍。

284.第447頁。“是百王之所同也”句“也”字衍。

285.第452頁。“此與天論篇‘雲而雨’”中的“雲”當為“雩”。

286.第453頁。“事奉奉亡者如事存者”句二“奉”字一衍。

 

乐论篇第二十

 

287.第456頁。“就難免不有慌亂之行”句“慌亂”當為“荒亂”。

288.第459頁。“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當為“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此處漏掉一句號。

289.第460頁。“聖王之所樂”當為“聖人之所樂”。

290.第461頁。“墨子所說,見墨子非樂上篇及公孫篇”中的“公孫”當為“公孟”。《墨子》一書無《公孫》篇而有《公孟》篇,其中正談及非樂。

291.第461頁。“卻反對墨子的批許”句中的“批許”當為“批評”。

292.第463頁。所引《禮記•樂記》“樂自中出,禮自外入”當為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293.第468頁。“至是鄉酒禮始畢”句“鄉酒禮”當為“鄉飲酒禮”。

294.第469頁。“‘組’、孫貽讓云:‘華麗也’”其中的“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錯誤,前多出。又,經查證,王先謙有注云,“服組,謂華侈”。

 

解蔽篇第二十一

 

295.第475頁。“桀蔽於妲己、飛廉”句“桀”當為“紂”。

296.第476頁。“妹喜、妹嬉”中的二“妹”當為“妺”。

297.第476頁。“夏王、謂紂”句“紂”當為“桀”。

298.第477頁。“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句“為”當為“謂”。

299.第477頁。所引《論衡•雷虛》失誤處甚多,正確引用當為“宋王問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衆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罰(罪)不善,善者胡為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毋辨其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斯群臣畏矣。’宋王行其言,群臣畏懼,宋王(國)大怒(恐)。”

300.第477頁。“‘載’、注讀為‘戴’”後當有句號,而書中無標點。

301.第477頁。“为骊姫所譖”句“姫”当为“姬”。此誤前已出。

302.第479頁。所引《墨子•節用中》“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人弗為”句“聖人”當為“聖王”。

303.第479頁。所引楊倞注“慎子名到,本黃老”句“名到”二字衍。

304.第480頁。所引《天論篇》“措人而思天”句“措”當為“錯”。

305.第480頁。“茲從王說然皆有所不足”句“王說”後當加逗號或句號。

306.第480頁。“趙金海”當為“趙海金”,前有此誤。

307.第482頁。所引“萬物異莫不相為蔽”當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

308.第483頁。“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句“守道”前奪“能”。

309.第484頁。“然而有所謂壹”句“壹”當為“一”。

310.第484頁。“此種心就稱做‘道德心’”句“稱做”當為“稱作”。

311.第486頁。所引《壇經》“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則亂”句“則”當為“即”。

312.第488頁。“其擇也無禁,必自現”句“現”當為“見”。

313.第488頁。正文“不盈傾筐”“傾筐易滿”兩處“傾筐”當為“頃筐”。

314.第489頁。注釋中“必自現”句“現”當為“見”。

315.第491頁。“廬謂當在上文‘不可以為器師’下”之“廬”當為“盧”,指的是盧文弨。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316.第492頁。“據廬據宋本校”之“廬”當為“盧”。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317.第493頁。“后稷、名棄、姫姓”句“姫”當為“姬”。

318.第493頁。“至人也,何忍!何彊!何危”句“何忍”“何彊”互乙。

319.第494頁。“聖者之思”當為“聖人之思”。

320.第494頁。“即上文‘不以夢劇亂思謂之靜’”中之“思”當為“知”。

321.第495頁。所引《大戴記·曾子天圓篇》“火日外景,金水內景”句“外景”後奪“而”字。

322.第495頁。“吾慮不清,未可定然否也”句“不清”後奪“則”。

323.第496頁。所引“水動影搖”當為“水動而景搖”。

324.第497頁。正文“仰視”當為“卬視”。

325.第498頁。“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句“合王制”後奪“與”字。

326.第498頁。“天下不以是為隆正也”句“天下”後奪“有”字。

327.第499頁。所引《儒效篇》“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徧知人之所知之謂也,有所止矣”句“之謂也”後當加省略號,因為尚有“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徧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徧察人之所察之謂也”兩句。

328.第499頁。所引《孟子》“堯舜之知,不能遍知,急先務也”句有誤,當為“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329.第503頁。“故人君者,周則讒言至矣”句“人君”當為“君人”。

330.第503-504頁。所引郝懿行說“所謂玄黃易色,馬鹿易形也。趙高欲為亂,以青為墨,以黑為黃,民言從之”句“易色”當為“改色”,“以青為墨”當為“以青為黑”。

 

正名篇第二十二

 

331.第507頁。所引《呂覽•孝行覽》“商書曰:刑三百莫重於不孝”句“刑三百”後奪一“罪”字。

332.第509頁。“據廬說刪”中之“廬”當為“盧”。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333.第513頁。“疾、癢、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句“癢”當為“養”。

334.第513頁。正文“心征知而無說”句“知”當為“之”。

335.第515頁。解释“心征知而無說”句“知”當為“之”。

336.第516頁。“至於無別然後至”句“後至”當為“後止”。

337.第516頁。“此以下說明制命之樞要”句“制命”當為“制名”。

338.第519頁。所引《墨子•小取篇》“盜人、人也”段有脫漏兩處(脫漏處當補足或加省略號),當為“盜人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奚以明之?惡多盜,非惡多人也;欲無盜,非欲無人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則雖盜人人也;愛盜非愛人也;不愛盜,非不愛人也;殺盜人非殺人也,無難盜無難矣。”

339.第519頁。“苟子”當為“荀子”。

340.第520頁。所引《墨辯•經說下》“故曰:‘牛馬,非牛也’未可”段“則牛不非牛,馬不非馬,無難”句“無難”前脫“而牛馬非牛非馬”。

341.第520頁。“故民之化道也如神”句“故”後奪“其”字。

342.第521頁。“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句“奮”“矜”二字互乙。

343.第521頁。“如圭如璋”之“圭”當為“珪”。雖二字通用,如此方是忠於原文。

344.第522頁。所引孟子“予豈好辨也哉”當為“予豈好辯哉”。

345.第522頁。所引《墨子•小取》“名以舉實”當為“以名舉實”。較全的引用為“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

346.第523頁。所引《正論篇》“凡議必將立隆正”當為“凡議必先立隆正”。

347.第523頁。“不能辨非是治曲直”句“非”“是”互乙。

348.第524頁。“雖有此明此德,而無奮矜之容,伐德之色”句當為“雖有此明德,而無矜奮之容,伐德之色”。

349.第524頁。注釋中的两“圭”字當為“珪”,誤同原文。

350.第524頁。正文“此之謂也”後當有句號。

351.第524頁。“敬悚而聽”當為“悚敬而聽”。既引楊注,則當忠實引用。

352.第527頁。“人之惡死甚矣”當為“人之所惡死甚矣”。

353.第530頁。“小家珍說之所願者皆衰矣”句“者”字衍。

354.第532頁。“故於福利則取其大,禍福則取其小”句中“禍福”,從原文以及與“福利”相對來看似當為“禍惡”。

355.第533頁。正文“兼萬物之美而盛害”句“美”當為“利”。

356.第534頁。“故雖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句“雖”字衍。

357.第535頁。“‘藁蓐’、謂以藁為蓐”句兩“藁”字均當為“稾”。

 

性恶篇第二十三

 

358.第537頁。所引告子說“性猶湍水,人性之無分於善惡,猶水之無分於東西”句當為“性猶湍水也,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359.第537頁。所引王充《論衡•本性》“舉人之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句當為“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

360.第537頁。所引《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後善”句“為雛”當為“成雛”,“後善”當為“為善”。

361.第537頁。所引《法言•修身篇》“人之性善惡混”句“人之性”後奪“也”字。

362.第537頁。所引王充《論衡•本性》“人性有善惡,猶人才有高下”當為“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

363.第537頁。所引王充《論衡•本性》“荀卿言人性惡”句“荀”當為“孫”。

364.第539頁。“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句“用此觀之”後奪“然則”。

365.第539頁。所引王充《論衡•本性》“荀子有反孟子作性惡之篇”句“荀子”當為“孫卿”。

366.第539頁。所引《修身篇》“無師安知禮之為是也”句“無師”後奪“吾”字。

367.第539頁。所引《榮辱篇》“耳辨聲音清濁”句“聲音”當為“音聲”。

368.第540頁。所引“目辨黑白美惡”句“黑白”當為“白黑”。

369.第540頁。正文“古者聖王以人性惡”句“人”後奪“之”字。

370.第540頁。“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句“人”“之”互乙。

371.第540頁。“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句“用此觀之”後奪“然則”。此誤前已有之。

372.第541頁。“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中的“今”當為“人”。注釋云“言人之為學,適所以成其天性之善。其說見孟子告子篇”,誤。此語不見於《孟子·告子篇》。臺灣學生書局於2014年出版的何淑靜《荀子再探》一書《論荀子對“性善說”的看法》一文頁下注云“孟子未嘗有此語”(見是書第10頁)已點破此誤。

373.第543頁。“如彼生而可見之明之不離於目,可聽之聰之不於耳”句,讀之不通。若以《荀子》原文觀之,“不於耳”當為“不離於耳”,可見,奪一“離”字。

374.第544頁。“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句“聽”當為“聲”。

375.第547頁。“是善惡之分也矣”句“矣”當為“已”。

376.第547頁。“惡用禮義哉”句當為“惡用禮義矣哉”。

377.第548頁。所引“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又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句“又”當為“有”,“禮義”後奪一“矣”字。

378.第549頁。“然後始出於治”句“始”當為“皆”。

379.第549頁。“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句“用此觀之”後奪“然則”。此誤前已有二例。

380.第550頁。“荀子以枸木喻性,猶告子之以杞郁喻性”中的“杞郁”當為“杞柳”。

381.第550頁。所引告子曰“猶以杞柳為桮棬也”句“也”字衍。

382.第550頁。所引朱熹注“性者,人生所稟之天理也”句後加省略號,“如荀子性惡之說”後奪一“也”字。

383.第550頁。“凡貴堯、禹君子者”句“凡”後奪“所”字。

384.第550頁。“亦猶陶埏而為之也”句“為”當為“生”。

385.第550頁。“以秦人從情性”句“人”後奪“之”字。

386.第552頁。“今引以以自難”句衍一“以”字。

387.第554頁。“塗之人能為禹,則未必然也”句“則”字衍。

388.第554頁。“然而未嘗有徧行天下者也”句“有”後奪“能”字。

389.第557頁。“言仁之所在,雖貧窮甘之;仁之所亡,雖富貴去之(盧說)”。此句不為盧文弨說,據王念孫曰:此汪中說也,見丙申校本。故此處“盧說”當為“汪中說”才是。

390.第557頁。所引《修身篇》“體恭而心忠信”句“恭”後奪一“敬”字。

391.第557頁。“授、牽引”中之“授”按原文當為“援”之誤。

392.第558頁。“桓公之蔥,大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吻(書中寫作“上勿下口”),闔閭之幹將、莫邪、钜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中的“吻(書中寫作‘上勿下口’)”當為“曶”。本頁三處皆同此錯。另,“太公”當為“大公”。

393.第558頁。“造父之駛”當為“造父之馭”。

394.第559頁。所引《春秋繁露•天道施》“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習忘乃謂常然”句“謂”當為“為”。另,所引不完,斷句亦頗有失,當為“積習漸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習忘乃為,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

395.第559頁。“兩賢論性之差紐,端在於此”句“差紐”一詞不可解,似當為“差異”或“差別”。

 

君子篇第二十四

 

396.第562頁。“王叔岷云:‘百子本‘正’作‘愉’”句中的“正”或不當加標點,或作“愈”。“愉”在《荀子》原文中為“愈”。

397.第562頁。“形駭無所勞苦”中的“形駭”當為“形骸”。

398.第564頁。“殺管叔封康叔之比者”句“者”當為“也”。

399.第564頁。“祁奚救叔伯”中的“叔伯”當為“叔向”。

400.第564頁。“詩曰:‘百川沸騰,山冡崒崩,高岸為穀,深谷為陵’”中的“山冡”當為“山冢”。第565頁注釋中的“冡”亦誤。冡,讀měng,古同“蒙”。

 

成相篇第二十五

 

401.第570頁。正文“大其園圃高其臺”中的“園圃”當為“園囿”。

402.第570頁。“禮樂息滅”中的“息滅”當為“滅息”。

403.第571頁。所引《君道》“人主無左右足信者謂之暗”句“無”後奪“便嬖”二字。

404.第573頁。所引《史記•秦本紀》“晉滅虞、虜虞君與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句當為“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

405.第576頁。“主誠聽之,天下為一海內資”句“資”當為“賓”。

406.第576頁。“雖有聖賢,適不遇世,孰知之”中的“聖賢”當為“賢聖”。

407.第576頁。所引《莊子•讓王》“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舜讓天下於善卷,善卷不受”句當為“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遂不受。”

408.第578頁。所引《呂覽•古樂》“堯命質(夔)為樂,”句當為“帝堯立,乃命質為樂”。

409.第578頁。所引盧文弨說“‘竀’、與‘成’同音”句“同”“音”二字互乙。

410.第578頁。所引《史記•殷本紀》“契為堯司徒封於商。契卒,子昭明立”當為“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

411.第579頁。注釋中的“道古聖賢”據正文當為“道古賢聖”。賢、聖二字誤倒,前已有之。

412.第583頁。所引楊倞注“皆歸王道,不離貳也”句“不”後奪一“敢”字。

 

赋篇第二十六

 

413.第587頁。“迷語”當為“謎語”。

414.第591頁。“‘參’、注云:‘謂與天地相似’”句“與”字衍。

415.第592頁。“臣愚不識”當為“臣愚而不識”。

416.第595頁。“鴟梟為鳳凰”句“鳳凰”當為“鳳皇”。

417.第598頁。“俞曰:此章蓋亦為遺春申君者”句衍“為”字。

418.第598頁。“下文‘仁人約絀’”句“約”“絀”二字互乙。

419.第598頁。“雜布與帛”當為“雜布與錦”。

420.第598頁。“布帛雜陳,不知別異”句“布帛”當為“布錦”,誤同上。

 

大略篇第二十七

 

421.第600頁。所引鄭玄《覲禮》注“裨之為言卑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諸侯亦服焉”句“言卑”之“卑”當為“埤”,“諸侯”前奪一“而”字。

422.第601頁。所引《穀梁傳》“智者慮,義者行,仁者守,然後可以會矣”當為“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然後可以出會。”

423.第601頁。“諸侯派人聘問諸侯,就以珪瑋為禮品”中的“珪瑋”當為“珪璋”。珪、璋為玉制的禮器。古代用於朝聘、祭祀。據楊倞注“聘人以珪,謂使人聘他國以珪璋也。”《荀子·正名篇》曾引《詩》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莊子·馬蹄》:“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424.第603頁。“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中多一“義”字。

425.第603頁。“今廢禮者,是棄表也”中的“棄”當為“去”。

426.第604頁。“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句“向”當為“鄉”。

427.第605頁。“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句“勿視”當為“勿貌”,“道之以道”當為“導之以道”。

428.第605頁。“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中的“於”字當刪。

429.第605頁。“軍旅、施威也”中的“施”當為“飾”。

430.第606頁。所引《禮記•中庸》“親親之殺,尊尊之等”句“尊尊”當為“尊賢”。

431.第608頁。“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句,兩“困”字中間當有逗號。

432.第608頁。“在周朝,冡宰是上卿”中的“冡宰”當為“冢宰”。此錯前已見。

433.第610頁。所引楊注“使大夫出,以圭璋聘,所以相問也”句“圭璋”後當用句號。

434.第610頁。所引楊注“享畢,賓奉束錦以請覿,所以私見也”中的“請”與“覿”之間當以逗號隔開。

435.第611頁。“有醴酒則辭”句“醴”“酒”二字互乙。

436.第611頁。“湯之咸”當為“易之咸”。

437.第612頁。“易說卦:‘有天地,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中的“說卦”當為“序卦”。此為《荀子集解》刻本之誤。

438.第614頁。引楊注中的“謂前不用蹇叔之言”中的“蹇叔”後奪“百里”二字。

439.第615頁。“隱賢者謂之妒”中的“賢”當為“良”。

440.第616頁。所引“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句出自《管子•牧民》,當為“衣食足則知榮辱”。

441.第617頁。所引俞曰“古所謂‘類’,今所謂‘例’。史記屈原賈誼傳:……”句“今”前奪“即”字,‘例’後奪“也”字,“賈誼”改為“賈生”為好。

442.第618頁。“不可為天子大夫”句“可”後奪“以”字。

443.第618頁。“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中的“吾”當為“我”。

444.第619頁。“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句前“也”字衍。

445.第619頁。“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當為“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

446.第620頁。“冡卿不修幣”中的“冡卿”當為“冢卿”。此處錯誤,前已現。

447.第620頁。所引王念孫與王先謙之說混淆。“‘然故’、王曰:猶‘是故’。治要作‘然後民不困財。’……”句中的“王曰”按本書凡例所言當為“王念孫曰”,可“治要”後之句實全為王先謙之說。又,“‘有所竄其手’猶言‘有所措其手’”句後“其”字衍。

448.第621頁。“何以不雨至斯之極也”句“之”字衍。

449.第623頁。“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奪“其坐效”三字,當為“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

450.第624頁。“似不能變通”中的“變通”當為“通變”。

451.第624頁。“積微者箸”中的“箸”當為“著”。

452.第626頁。為尊重原文起見,“遠者悅”當為“遠者說”。

453.第626頁。“為幬采”當為“為幬菜”。同頁解釋中亦誤。

454.第628頁。“君子進則益上之譽”中的“則益”中漏掉“能”字。

455.第630頁。“列子天端篇”當為“列子天瑞篇”。

456.第630頁。“孔子四言‘焉可息哉’”中的“四”當為“五”。此處錯誤為郝氏之誤。

457.第630頁。“謂關睢樂得淑女也”中的“關睢”當為“關雎”。

458.第631頁。“國風關睢”中的“關睢”當為“關雎”。此誤同上。

459.第633頁。“如此其著也”中的“其”當為“之”。

460.第633頁。所引《性惡篇》“不知其子,觀其友”句“觀”當為“視”。

461.第634頁。“無言不報,無德不讎”當為“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462.第635頁。“謂地之拗坎如甌臾者也”句“拗坎”當為“坳坎”。

463.第636頁。“辨察而操僻”句“辨察”當為“察辨”。

464.第636頁。“勇果而無禮”中的“無”當為“亡”。

465.第636頁。正文“君子之所憎惡也”句後當有句號。

 

宥坐篇第二十八

 

466.第639頁。“魯桓公廟”當為“魯桓公之廟”。

467.第640頁。“置於左右以為警戒”句“左右”當為“坐右”。

468.第640頁。“言談足飾邪營衆”句“足”後奪“以”字。

469.第641頁。“‘潘止’卡氏考异引作‘潘正’(于说。)”句“卡氏考异”当为“钱氏考异”。

470.第642頁。“今之世陵遲已久矣”當為“今夫世之陵遲亦久矣”。

471.第643頁。“猶自謂未有人可順守之事”句“未有”後奪一“使”字。

472.第643頁。“致仕篇引此文”句“仕”當為“士”。

473.第645頁。“是故見大水必觀焉”當為“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474.第646頁。“家語三怒篇”中的“三怒”當為“三恕”。

475.第649頁。“不遇時者衆矣”句“時”當為“世”。

476.第650頁。“注云‘謂其材木斷絕相繼’”當為“謂其材木斷絕,相接繼也”。

477.第650頁。“‘嘗’、讀為‘當’(注)”句並非楊“注”而是王念孫之說,按本書凡例“注”當為“王曰”。

 

子道篇第二十九

 

478.第651頁。“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中的“堯”當刪。

479.第651頁。“孝子所不從命有三”當為“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

480.第651頁。“以從命而不從”中的“命”當刪。

481.第654頁。“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當為“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

482.第654頁。“汝何问哉”句“汝”当为“女”。

483.第654頁。所引《禮記•閒傳》“中月而禫,禫而床也”句“也”字當在引號外。

484.第654頁。“子路盛服而見孔子”句“而”字當刪。

485.第655頁。“既仁且知”當為“既知且仁”。

 

法行篇第三十

 

486.第657頁。“聖人不能加於禮”中的“不能”當為“莫能”。

487.第658頁。“乃重太息”句“太”當為“大”。

488.第658頁。“故君子能無以利害義”句“君子”後奪“苟”字。

489.第659頁。“折而不撓”當為“折而不橈”。

 

哀公篇第三十一

 

490.第663頁。“敢問如何取之邪”中的“如何”當為“何如”。

491.第664頁。“口不道善言者”當為“口不能道善言者”。

492.第665頁。所引“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以為己憂”句“其身”後奪一“焉”字。

493.第666頁。所引“孟子‘油油然與之偕’”誤甚,當為“《列女傳•柳下惠妻》‘油油然與之處’”。

494.第666頁。“自打嘴吧”當為“自打嘴巴”。

495.第667頁。“‘純’、‘肫’聲近相借”當為“‘純’、‘肫’聲相借耳”。

496.第668頁。“君以思勞”當為“君以此思勞”。

497.第668頁。所引楊倞注“美大其問,故謙不敢對”後奪一“也”字。

498.第669頁。所引郝懿行注“其間必有聚族而居者焉”句“族”當為“廬”。

499.第669頁。“黼衣黼裳者不茹葷”句“黼裳”當為“黻裳”。

500.第670頁。注釋中“禮:‘祭致齊不茹葷’”句非引用之語,不當加引號,當為“禮,祭致齊,不茹葷”。

501.第671頁。注釋中所引楊倞注“王肅云:‘謂妄對不謹誠者。或曰捷鉗人之口者。’茲從家語王注或說”句大误。其中“或曰”為楊注或曰,而非王肅注或曰。故引號當在“或曰”前。

502.第671頁。“東野畢之駛”當為“東野畢之馭”。前第558頁亦有馭訛為駛之例。

 

尧问篇第三十二

 

503.第675頁。所引楊倞注“言精專不怠,天下自歸”當為“言精專不怠,而天下自歸,不必致也。”

504.第675頁。所引楊倞注“人所不見,似細微安徐,然而無怠止之時”當為“人所不見,似於細微安徐,然而無怠止之時也”。

505.第676頁。“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有憂色”當為“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

506.第676頁。“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句“莫能逮”當為“莫吾逮”。

507.第677頁。“此三者,其美德也”句“也”當為“已”。

508.第678頁。所引王先謙說“‘好自用’、遇事以先人。其傳以為美德,而周公以為爭”句“遇事”前奪“蓋”字,意義大不同,“其傳”前奪“故”字。

509.第680頁。“為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何也”句當為“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

 

附錄:(一)荀子年表(作者:施之勉

 

510.第684頁。“汲冡纪年”當為“汲冢纪年”。冡、冢因形近而誤,前已多見。

512.第685页。“荀子王伯篇”当为“荀子王霸篇”。伯与霸虽可通用,但《荀子》原书为“王霸”,即不得为“王伯”。

 

附錄:(二)重要參考文獻

 

513.第692頁。“龍于純:荀子集解补正”句“龍于純”當為“龍宇純”。

514.第692頁。“陳大齊:荀子學說(文物出版社)”當為“陳大齊: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515.第692頁。“牟宗三:荀学大略(文物出版社)”当为“牟宗三:荀学大略(文物供應社)”。说明:“《荀學大略》最早由‘中央’文物供應社於1953年印行,為一獨立的小冊子,到1979年,牟先生將1963年發表於《民主評論》上的公孫龍子諸篇和1967年發表於港大《東方文化》上的有關惠施的文字輯在一起,更名為《名家與荀子》,由學生書局出版。”(引自東方朔:《客觀化及其限制——牟宗三《荀學大略》解義》,載於《人文論叢》2006年卷。)

516.第692頁。“馮蘭友:中國思想史”當為“馮友蘭:中國思想史(三聯書店)”。


行文至此,書中錯誤之處當還有未被我識破者。平心而論,若改正錯字,重新校定一番,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荀者必讀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