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三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闰二月初十日戊子
耶稣2023年3月31日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3期举行。本期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杨海文先生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昭博士担任主持人。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70余位学友参与了活动。
▲
主讲人杨海文老师
讲读环节中,杨海文先生围绕《孟子·尽心上》13.1-13.5章节内容进行了通讲。通讲内容在详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又结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进行了详细阐述。整个内容旁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深受启发。
13.1章是《孟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因为涉及到“性与天道”的问题,历代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杨老师把它归结为“尽心知性知天与存心养性事天”。“存”是指保存而不放弃,所谓“操而不舍”“不存则放”;“养”是指养育而不戕害,所谓“顺而不害”“不养则戕”。
13.2章既是孟子唯一论命的专章,又是儒家天命观的重要篇章。从《孟子》单章解释史看,一方面,王充、赵岐激活了“行善得善”“行善得恶”“行恶得恶”的排列组合,但不符合孟子的原意,道德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另一方面,朱熹最得孟子大义,不仅认为“正命”就是行善得善,“非正命”就是行恶得恶,而且全面彰显了抑恶扬善的哲学基本精神。
13.3章仍然是讲“命”,杨老师认为此章“为警告未达者言也”、“为最下一等人立言耳”。人生有两种追求,“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就是要在实践上来追求天命,仁义礼智存在于我之中,向内去追求就可以获得,富贵权势存在于我之外,虽然可以去追求,但能否得到还需要听从命运的安排。
13.4章“万物皆备于我”一句,比较难理解,其实这是一种道德境界,也就是“仁”的境界。杨老师认为,这一章需多加注意“理本论”与“心本论”的解读,他分析了宋明道学当中“性即理”和“心即理”的区别。用朱熹的“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来说明“性即理”,用陆九渊的“此吾之本心也”来说明“心即理”,以此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13.5章是讲人们终身行“道”而又不明白“道”是什么的原因。杨老师在这一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凡的人生要像哲学洞若神明吗?”杨老师用自己专业的解释,并引用《周易》《论语》里的观点,最后提出贤人对于百姓“后知所以然”的一种包容。
▲
与谈人魏衍华老师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
▲
主持人刘昭博士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刘昭的组织下,现学友们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讨论。杨老师和魏老师就听众的感想与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9期讲录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4期将于后期继续举行,请随时关注公众号信息,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