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落幕
来源:“鄱阳湖知行学园”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闰二月十九日丁酉
耶稣2023年4月9日
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圆满落幕
活动概述
癸卯年闰二月初四、初五(公历2023年3月25日~2023年3月26日),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暨第二届儒门会讲在广州海珠黄埔古村里仁学园、广州天河五山华南农业大学何陋轩成功举办。来自广东、广西、江苏等十多位学友齐聚一堂,共论儒家风气,同感圣贤力量。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在明德崇礼的路上精进持恒,梦想举办一百期儒家知行营。
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咏怀
鲁斋
羊城闰雨踏风尘,内外相融道友亲。
雍也竹篇论语赠,中堂学海圣贤遵。
文轩本立行园地,古港欢声入里仁。
夜梦紫云黄埔宅,疑为夫子现真身。
0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喜迎学员·活动签到
唐元平老师签到图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礼;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02礼之用,和爲贵,先王之道斯爲美
祭祀拜孔·活动开始
《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供桌上摆放着香、烛、酒、果等,彰显著今人仰慕圣贤、尊德爱仁、报本反初之心。古礼之尽善尽美,今仪之求仁求德。怀抱敬仰之心,我们开始礼拜天地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拜孔、拜天官、拜门神。
唱《论语总序》
读《学而第一》
0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讲习、游学、共餐
01讲习|学而时习之
2023年3月25日早上,唐老师宣布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正式啓动,此次讲课主题仍是《论语》,唐老师在课堂上金句频出,学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2023年3月26日早上,儒家经典时习群第二百四十五次晨课,唐老师带领大家诵读相关章节内容。
紧接着,唐元平老师和紫云书院山长张明辉老师为大家解疑答惑,每个人畅所欲言,有的谈这两天的活动收获,有的谈积郁心中已久的困惑不解,也有的聊课上切己言语与事等。
02游学|游学博闻
3月25日下午,大家跟随唐老师的脚步在大雨中游黄埔古港、石基村、渔民新村等。
03 聚餐|我有佳肴
里仁学园新址建成以来,厨房首次投入使用,陈晓云、陈寳蓉、张国俊等学友一起为大家制作美味可口的餐食。
04 里仁爲美
颁发证书·活动结束
活动结束之际,唐老师为每位参加的营员颁发结营证书,今年的竹简版《论语·雍也篇》的幸运获得者是周本堂学友。
0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员感想
风雨兼程
陈晓云
第十四期儒家知行营暨第二届岭南儒门会讲落幕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却还是总有一种如梦如幻,象是不真实的感觉。
尤记得,在临近开营的前几天,手机就天天收到强对流极端天气的预告,可以预知24、25、26那几天定是风雨交加,再加上家里人略有犹疑和劝阻,便以为唐老师会酌情改期,也探询了老师的意见,没想到老师只回了一句:“早点出发,路上可以慢点。”由此我们再没有纠结和犹豫,毅然地踏上旅程,没想到一路竟无风也无雨,回程也是,我想,这莫不是“天人合一”了?!
因为种种原因,参营的人不多,且多是老面孔,老师及时调整节拍,“相见欢”变成轻松的“茶话会”,畅谈所思所想所悟。开营仪式落座之后,也调整思路,从答疑解惑开始,每个人抛出问题,唐老师一一解答,其中的许多金言警句如珠贝般时时在我们脑中闪亮着,老师的那一句“无可无不可”的当下人生状态,更让我们回来之后咀嚼无穷。
老师那天在解答中谈到教育,拿出了一把小刀作道具,用书遮住刀身,只露出刀尖部分,并说到人与人大同小异,可以说是90%相同,只有10%的不同,看得见的是那10%,看不见的是那90%的部分。正如学校教育,看得见的是那10%,看不见的那90%是家教。学校只是那锻炼刀尖的地方,而决定刀的厚度、力量的是家庭。认知这一点,可解决家校的困惑,学校不是孩子成长的唯一,而只是一个环节、一部分。并且,父母于孩子教育,就是教育他如何更好地离开你,让他离开你之后不往下坠,至少是平行,最好是提升……我想,这一席关于教育的解惑,对本堂、风和、春玲三位学友启发一定很大,未来定会带着他们的孩子走得更稳健!
随后,老师勉励我们要追寻我们与孔子的同,找到认同感,比如你赞叹的那个人,如果你在那个时候也那样做,那就不简单了。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要“就有道而正焉”——就正。化掉家庭、社会给我们的不良因素,这也是体证。其中,“定”的作用很大,抱怨的杀伤力会很大,无怨无悔的力量更强大,要明白自己追求什么,想得到什么,在日常中去接近榜样,学习榜样……
三天的行程,轻松而愉悦,我们随着老师一起回忆儒家知行营在非常时期走过的前十三期。检询之下,我们在场的居然超过一半参加过当年在罗浮山的首期儒家知行营,是巧合也是天意,更是整装重新出发的起点,未来不管有风还是有雨,儒家知行营都会风雨兼程,步履更坚定、更无悔!
之后,老师带我们在风雨中望珠江,真有“极目楚天舒”之感。在穿行渔民新村时,不由感叹生活在四线城市的我们其实也挺幸福的,而在这幸福之外还能经由唐老师引领学习、践履儒家文化,则是人生中之大幸!三天里,我们在里仁学园里开火做饭,饭菜虽简单却不缺其乐融融的味道,相信未来的日子里,里仁学园的“香味”定会弥漫得更深远,引得更多人造访,一同在儒家文化的大道上健步行走!
第十四期儒家知行营结营心得
谭艷辉
3月24日下午与陈妈、春玲及滢婷学友一起踏上了去广州黄埔古村求学问道之旅——参加第十四期儒家知行营暨岭南第二届儒门会讲。3月下旬以来韶关地区一直阴雨绵绵,原本以为此次出行会是风雨交加,结果天公作美一路无雨,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到达目的地——位于黄埔古村的里仁学园,收获了意外喜悦。
此次活动由唐老师主讲,紫云书院山长张明辉老师也亲临现场答疑解惑。参与学习的有来自南京、广州、惠州、韶关的十几位学友。此次会讲中老师提出的“求同”与现场示范“匕首尖”两件事对我来说记忆深刻。匕首或是剪刀在被遮挡的情况下所露出来的尖也许没有太多区别,而它们的杀伤力却不一样,而这杀伤力取决于隐藏的90%而不在露出来的10%。人也一样,隐藏的90%是我该去努力修行提升的部分。孔子是我终身之榜样,历事时多去分析比较“同”与“不同”。论语则是修行路上的谆谆教诲应多聆听体证。唐老师就是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引路人,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践行好“三随理念”及读、背、抄、解、行,相信自己终将可以成为儒家文化的一颗小种子,乘着儒家风可以在一方落地生根,可以为唐老师实现一百期儒家知行营尽一份力!
最后感谢老师的教诲、学友们的一路同行,儒家知行营一定会越来越好!
儒家知行营感悟
周本堂
这次知行营活动,是我第一次参与线下活动,两天的求学问道,也是让我颇受感悟。老师课上提到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的问题。孔子回答是“百世可知”。十世、百世可知,前提是要“继周”,继承周的礼乐教化。孔子是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得出这个结论,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天道、人性的终极认识。中华文化是化人、化性的文化,只要还有中国人学习中华文化,这个文化传统就不会断。从几千年的历史验证来看,中华文化传承未曾断裂,即使是朝代变迁、王纲解钮的时候,依然有一批批人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对于中国式管理和西方式管理的问题解答,老师回答到,是人的因素不同,管理不分区域,不分东西方。只是东西方选择切入的角度不同,西方从术层面入手,这个层面比较容易操作,容易见效。而东方是从道入手,深入人性、天道,这个层面对在上者的道德、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化人的时间长,见效慢。但这恰恰是需要长远考虑的,因为管理者最重要的使命是“提升整体的力量,延续个体的价值”(陈春花《管理的常识》)。儒家的内外兼修,以身作则,儒家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依然可以在现代的管理中大放光彩。这个可以说是儒家给个人和组织合二为一,所提供的一个整体思考角度,个体和组织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成长的,而不是对立,割裂。
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儒门会讲心得
梁春玲
儒家知行营第十四期于2023年3月25至26日在广州黄埔古村里仁学园开展为期两天以《论语》为主题的课程。很幸运,我能参加此次的课程。课前先总结我与《论语》让我理了一下这些年学论语的历程与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带着《论语》之思与《论语》之习,我们踏上了广州的路途。
出发前持续的倾盆大雨虽会造成出行的不便,但也没特别担心,临出发前半个小时雨势没减弱的趋势,但到出门的那刻,雨停了。一路虽是阴天,却也没下雨。课程结束回韶时也是一路畅通没下雨。当时觉得天都在帮我们,内心觉得神奇又感恩!
这次学习,最大的感悟是《论语》“落地”成功。黄埔古村,一个既古老又生活化的村落。虽一年多没见唐老师,但那份熟悉感还在,老师还是那麽亲切。老师一改往日上课模式,以问题入手解答学习《论语》过程中在生活遇到的疑惑。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老师用剪刀举例子,形象地讲出我们平时看待人做事时的片面,没有关注露出尖的那头是刀片还是剪刀。使用它的人用力的程度。这个例子,我反思自己生活中是否也一直以偏概全?反思自己做事情时候用了什么样的力气?在对待自认为不公的事时有没有两利执其重,两害执其轻的觉悟?对人对事的觉察力洞察力有没有提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对父母成见放下。这句话直击心灵,化解了多年来我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内心突然就释然了。这次的学习我更深切的体会到《论语》与生活息息相关,原来让《论语》落地真的不容易,我需要持续地学习纔会有所感悟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体悟才会感觉到愉悦。每一次的体悟都会印证《论语》不是一本有书名号的书,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实践出来的真理。跳出生活的小圈子,我肩上,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这也是鞭策自己学习不怠惰的动力。
“落地”之后我更清晰自己所拥有的。游渔民新村的时候,我为自己生活在大马坝而幸福。在里仁学园,我看到大家默默地付出,这不是家人般的生活吗?看到张明辉老师的勤奋与谦恭不正是自己所要学习的吗?“落地”以后的收获是喜悦的是颇丰的。感恩老师们与学友们的付出!学习路上继续加油吧!
梁春玲
2023年4月3日
温情、梦想与勤奋
郑滢婷
时隔一年多,又再次参与儒家知行营,有种久违之感。出发前,原以为会一路风雨随行,竟没想到一路无雨到达了广州,似乎也预示着这次知行营的满载而归。
这次更象是一次家庭聚会,南京、惠州、韶关的学友们汇聚到广州,在里仁学园的中堂向老师道出困惑,侧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在阴雨天漫游渔民新村,感受雨中的珠江风景;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端出一道道可口的佳肴;在何陋轩一边品着咖啡,一边漫谈当下和未来……这一幕幕就是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却富有温情,令人享受其间。当然,看似稀松平常的活动里也不乏仪式感,签到、行礼、开营、结营一样不缺,正应了知行营成立之初定下的规模精、形式活的特点。
当老师提出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困惑时,脑海中最先跳出的就是当下步入职场半年多的思考和困惑:经典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体证、怎样克服自己的怠惰。老师提点我就有道而正焉,处群就是克服怠惰的良方,不只有拿起书本读才是学习,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践行、去反思、去观察,说明就是从内心认可孔子的教导,也是在体证。当时听完这番教诲,只觉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两天老师还点拨了很多很多,亦用了很多譬喻以便我们理解,从旁聆听老师回复其他学友的问题,从中同样收获不少的启发,体会到“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味。
此行收获满满之余,更切要的是提醒自己要行动起来,要有目标、对自己有要求,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成长,我想这或许是此行最大的收获。正如老师总结的三个词——温情、梦想、勤奋,十四期儒家知行营落幕以后,要在生活里继续带着温情,怀揣梦想,勤奋向学,以至有所成长、有所突破。
第十四期儒家知行营感想
张晓玲
雨打芭蕉,淅淅沥沥,是谁在雨里欢声笑语?路遥遥,水迢迢,儒门一行行正道。短暂的时间里匆忙的相会,却也让人体会出万般的岁月静好。“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赴会的同门大都远道而来,我也早已奉师之命洒扫庭除,然后静待胜友到来。立谈之间,贵客踏至,俾使平日沉寂的里仁学园熠熠生辉。少顷,宾客盈门,于是师生围聚一堂,论古评今。翌日课上,唐老师一改往日作风,先令我等抛疑惑,再替我们解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唐老师深谙个中道理,循循然善诱,及至课毕,我等仍浸乎其中。王阳明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唐师步亦步,唐师趋亦趋,我们紧随其后,冒雨游访古港、石基村、渔民新村等地。风一程,雨一程,身向里仁那处行,儒家千盏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心中感触万万千,下笔却无言,唯有立志更勤学。
第十四期儒家知行营总结
许世婷
在3月25号晚上到的里仁学园参加知行营,时隔那么多年再一次参加知行营,内心还是很开心的,是在晚上到的,在到之前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在记录本上看了一遍,看完内心是很欢喜的,虽然没有在现场听到,但后面在记录本上看到也感觉那个力量也传递给了我,在这次学习中,自己看到学到了,因为年龄和职业的不同,所以彰显的也有所不同,但虽然不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点,但我们也要提取别人的优点,在不同处寻找不同,在相同处寻找不同,也要在生活处提升自己,要在平时储备些东西,我们可以不一样但我们要拿得出手的地方,感受礼的那种庄重,在老师的为人处世中学习,在老师身上看到及学到,在这次参加知行营中内心是很放松很欢喜的,在参加完学习后自己有一个成长,那就是在要多动手写总结和记录,之前老师有说过内心没有很放在心上,现在这个想法很坚定的,这次学习还没有回味完呢!现在还在回味,士当弘毅,一心以之,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第十届“儒商论域”在北京开幕 探寻儒商精神与文化中国
【下一篇】何善蒙 著《〈传习录〉释读》出版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