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东】中华儒学的渊源、历史、复兴及其现代价值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2-02-01 08:00:00
标签:
柳河东

作者简介:柳河东,男,字铁镜,西历一九七〇年出生于山西运城。长期致力于儒学现代化、当代化的研究、实践与弘扬工作。现任中国当代儒学网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社团法人兼常务副会长、北京儒学精舍主人、中国儒商研究院院长、儒海文化产业集团常务理事、世界儒释道联谊会秘书长、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世界儒家社团联合会发起人等。学术和实践方向为:“当代儒学理论体系构建”、“国家文化安全、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为国家文化部“第一、二、三、四届世界儒学大会”专家代表,兼任诸多企业、社团、机关、院校的顾问、理事、研究员、教授等。

     
     
    ——在2007中国绵山国际汉语旅游节的演讲提纲
    
     
    
     
    
    引言: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讲坛上动情地讲,“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一、中华儒学的基本概念、演变发展及常识
    
    (一)中华文化、国学和儒学
    
    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总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生活追求、情趣和愿望、信仰和灵智等,是中华民族的立族之基、发展之本。
    
    国学历史上是指教育机构,近现代逐渐演化为与“洋学”、“西学”等相对的文化名词,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其主要载体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
    
    儒学自孔子学说创立起,承上三千年,起下两千载,几乎在每个中国历史王朝中都居于主流思想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主脉。儒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她上承周代以前的中华文明智慧,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不断吸取法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百家文化的精华得到发展,逐步趋于理性与科学,不断自新,与时携行,成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髓。中华儒学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刻影响和造福了中国几千年,也将继续影响并造福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二)儒学的发展历史
    
    儒学第一期:启蒙儒学(尧、舜、禹、夏、商、周时代儒学萌发时期;《中庸》讲“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即是关于儒学萌芽发展的精辟注讲)
    
    儒学第二期:原典儒学(春秋、战国时期以“仁学”和“礼学”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著述及学术)
    
    儒学第三期:汉唐经学(秦、汉、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佛家等文化之优长发展而成的新儒学)
    
    儒学第四期:四朝理学(宋、元、明、清四朝时期,儒学继续吸收佛教、道教等文化及满、蒙等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华发展而成的新儒学)
    
    儒学第五期:当代新儒学(1919年以后,儒学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受过了无情的批判与打击,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应时而起,大开大合,勇敢地吸收中国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的现代道教佛教、中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以及现代东西方文明的一切优长,融会贯通、正在建构和发展中的新儒学)
    
    (三)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尧、舜、禹、汤、傅说、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韩愈、柳宗元、司马光、二程、张载、朱熹、王阳明、薛瑄、黄宗曦、王船山、康有为、梁漱冥、唐君毅、牟宗三等
    
    (四)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中华经典的魅力
    
    经典有两层含义:一、古代指“经是圣人所作”,为万世树立了经久不变的恒常之道,今天则指经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二、经是官书,是官方即朝廷所认可的代表王朝主流思想或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典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十三经:是从西周早期到西汉早期的形成一系列古代的重要典籍。建议读书顺序:先《论语》,次《孝经》、《孟子》,然后是《左传》和《礼记》,接着是《诗经》,再下来是《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和《尚书》,最后是《周礼》、《仪礼》,《尔雅》作为读经的工具书,应该随时查阅、翻阅。
    
    (五)儒家文化的精义
    
    价值观:“五常”(仁、义、礼、智、信)具备普世价值性,不仅古代中国维系社会发展需要,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文明进步依然需要,处于巨大转型期的现实中国更为迫切需要用弘扬“五常”来矫治时代弊病。东亚诸国历史上受益于“五常”,至今仍在受益,全世界人类亦将受惠于“五常”。
    
    方法论:中庸之道——不是“滑头哲学”、“折衷主义”,而中华民族立族兴族的大智慧,是中国人根本的处事原则,是实事求是,是辩证法。中庸之道讲求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适其时、恰合其人,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就象圆周率一样,君子仁人只能不断接近她,但永远达不到。
    
    不适合时代的主张:三纲、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
    
    二、儒学的复兴及其现代价值
    
    (一)儒学复兴的外在表现
    
    教育界:中国人民大学的四大举措(校园内树立孔子像,编纂《儒藏》,成立“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国际儒商学院”、安徽大学成立“儒学研究中心”、山西师大成立“儒教研究所”等;
    
    党与国家:党章的重要修改(增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内容等),从“以德治国”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宣讲中国文化的优势,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山西等省的祭孔活动由民间转为官方,年年提升规格。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嘉璐发表《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视野看儒学复兴》;
    
    民间组织: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社团网站、书院、私塾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西、贵州、浙江三省成立了省级儒学会,与原来的山东、广西、广东儒学会形成六大省级儒学会互动发展态势),发表宣言、联名倡议、上书立法机关、从事学术研究、召开学术会议、祭孔、推广汉服等民间复兴儒学活动如火如荼;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工程千万儿童在行动、开始进入学校正规教育;于丹与《论语》热大陆、海外等;
    
    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自2004年11月起至今已建2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二)内因外由: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
    
    历史的反思:文化不败,国家民族长存;儒学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学术胸怀和与时俱进的优秀学术品质使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传承数千载,屹立不倒,不断灿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我们当以“敬畏和自豪”之心传承、弘扬她。
    
    近邻的启示:日、新、韩等国进行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儒家伦理与西方民主法制科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成功启示。
    
    时代的需要:(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和推动着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多次创造中国数百年长治久安的奇迹,必有她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与不朽价值。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文化的相应跟进和超前指导。儒学的巨大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1.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髓的儒学,经过又一次历史性的大开大合,吸收世界各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汲取当代百家文化之优长,与时携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后,而成为当代儒学。当代儒学无疑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进的智慧源泉和文化基石。
    
    2.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追求“和”的境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字在儒家典籍中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汉字。儒家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致中和”、“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等重要理念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极其宝贵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3.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儒家文化主张和倡导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和动力。
    
    4.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政治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英修为之道,是新时期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为政智慧和有效武器。
    
    5.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两岸和平统一。当代儒学是凝聚和团结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石。台独分裂势力搞“去中国化”运动,妄图否定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妄图从文化之根上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血脉联系。加强儒学现代化、当代化研究与宣传工作,特别是加强两岸之间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交流,无疑是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增进两岸之间的共同文化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力武器。
    
    6.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当前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伦理教化功效的发挥,是矫治当前国家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良方,是正人心、培民智、端民行、敦社风、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7.儒学的创新与复兴,有助于能将个人、企业、家(地方)、国、天下利益兼顾周全的中国优秀企业家——当代儒商群体的成长和崛起,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东方巨龙的“和平”崛起。
    
    8.儒学在世界的复兴和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等儒家理念的推广,有助于“和谐”世界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有助于推动人类的和平、发展、进步与共同繁荣。美国前总统里根讲:“孔子高贵的行谊和伟大的道德伦理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世界。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
    
     
    中华儒学的渊源、历史、复兴及其现代价值
    
    ——在2007中国绵山国际汉语旅游节的演讲提纲
    
     
    
     
    
    引言: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讲坛上动情地讲,“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一、中华儒学的基本概念、演变发展及常识
    
    (一)中华文化、国学和儒学
    
    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总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生活追求、情趣和愿望、信仰和灵智等,是中华民族的立族之基、发展之本。
    
    国学历史上是指教育机构,近现代逐渐演化为与“洋学”、“西学”等相对的文化名词,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其主要载体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
    
    儒学自孔子学说创立起,承上三千年,起下两千载,几乎在每个中国历史王朝中都居于主流思想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主脉。儒学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她上承周代以前的中华文明智慧,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不断吸取法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百家文化的精华得到发展,逐步趋于理性与科学,不断自新,与时携行,成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髓。中华儒学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刻影响和造福了中国几千年,也将继续影响并造福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二)儒学的发展历史
    
    儒学第一期:启蒙儒学(尧、舜、禹、夏、商、周时代儒学萌发时期;《中庸》讲“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即是关于儒学萌芽发展的精辟注讲)
    
    儒学第二期:原典儒学(春秋、战国时期以“仁学”和“礼学”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著述及学术)
    
    儒学第三期:汉唐经学(秦、汉、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佛家等文化之优长发展而成的新儒学)
    
    儒学第四期:四朝理学(宋、元、明、清四朝时期,儒学继续吸收佛教、道教等文化及满、蒙等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华发展而成的新儒学)
    
    儒学第五期:当代新儒学(1919年以后,儒学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经受过了无情的批判与打击,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应时而起,大开大合,勇敢地吸收中国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的现代道教佛教、中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以及现代东西方文明的一切优长,融会贯通、正在建构和发展中的新儒学)
    
    (三)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尧、舜、禹、汤、傅说、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韩愈、柳宗元、司马光、二程、张载、朱熹、王阳明、薛瑄、黄宗曦、王船山、康有为、梁漱冥、唐君毅、牟宗三等
    
    (四)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中华经典的魅力
    
    经典有两层含义:一、古代指“经是圣人所作”,为万世树立了经久不变的恒常之道,今天则指经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二、经是官书,是官方即朝廷所认可的代表王朝主流思想或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典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十三经:是从西周早期到西汉早期的形成一系列古代的重要典籍。建议读书顺序:先《论语》,次《孝经》、《孟子》,然后是《左传》和《礼记》,接着是《诗经》,再下来是《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和《尚书》,最后是《周礼》、《仪礼》,《尔雅》作为读经的工具书,应该随时查阅、翻阅。
    
    (五)儒家文化的精义
    
    价值观:“五常”(仁、义、礼、智、信)具备普世价值性,不仅古代中国维系社会发展需要,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文明进步依然需要,处于巨大转型期的现实中国更为迫切需要用弘扬“五常”来矫治时代弊病。东亚诸国历史上受益于“五常”,至今仍在受益,全世界人类亦将受惠于“五常”。
    
    方法论:中庸之道——不是“滑头哲学”、“折衷主义”,而中华民族立族兴族的大智慧,是中国人根本的处事原则,是实事求是,是辩证法。中庸之道讲求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适其时、恰合其人,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就象圆周率一样,君子仁人只能不断接近她,但永远达不到。
    
    不适合时代的主张:三纲、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
    
    二、儒学的复兴及其现代价值
    
    (一)儒学复兴的外在表现
    
    教育界:中国人民大学的四大举措(校园内树立孔子像,编纂《儒藏》,成立“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国际儒商学院”、安徽大学成立“儒学研究中心”、山西师大成立“儒教研究所”等;
    
    党与国家:党章的重要修改(增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内容等),从“以德治国”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宣讲中国文化的优势,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山西等省的祭孔活动由民间转为官方,年年提升规格。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嘉璐发表《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视野看儒学复兴》;
    
    民间组织: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社团网站、书院、私塾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山西、贵州、浙江三省成立了省级儒学会,与原来的山东、广西、广东儒学会形成六大省级儒学会互动发展态势),发表宣言、联名倡议、上书立法机关、从事学术研究、召开学术会议、祭孔、推广汉服等民间复兴儒学活动如火如荼;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工程千万儿童在行动、开始进入学校正规教育;于丹与《论语》热大陆、海外等;
    
    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自2004年11月起至今已建2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二)内因外由: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
    
    历史的反思:文化不败,国家民族长存;儒学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学术胸怀和与时俱进的优秀学术品质使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传承数千载,屹立不倒,不断灿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我们当以“敬畏和自豪”之心传承、弘扬她。
    
    近邻的启示:日、新、韩等国进行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儒家伦理与西方民主法制科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成功启示。
    
    时代的需要:(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和推动着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多次创造中国数百年长治久安的奇迹,必有她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与不朽价值。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文化的相应跟进和超前指导。儒学的巨大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1.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髓的儒学,经过又一次历史性的大开大合,吸收世界各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汲取当代百家文化之优长,与时携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后,而成为当代儒学。当代儒学无疑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进的智慧源泉和文化基石。
    
    2.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追求“和”的境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字在儒家典籍中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汉字。儒家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致中和”、“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等重要理念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极其宝贵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3.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儒家文化主张和倡导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和动力。
    
    4.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政治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英修为之道,是新时期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为政智慧和有效武器。
    
    5.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两岸和平统一。当代儒学是凝聚和团结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石。台独分裂势力搞“去中国化”运动,妄图否定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妄图从文化之根上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血脉联系。加强儒学现代化、当代化研究与宣传工作,特别是加强两岸之间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交流,无疑是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增进两岸之间的共同文化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力武器。
    
    6.儒学的创新和复兴,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当前社会风气的好转。儒家伦理教化功效的发挥,是矫治当前国家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良方,是正人心、培民智、端民行、敦社风、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7.儒学的创新与复兴,有助于能将个人、企业、家(地方)、国、天下利益兼顾周全的中国优秀企业家——当代儒商群体的成长和崛起,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东方巨龙的“和平”崛起。
    
    8.儒学在世界的复兴和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等儒家理念的推广,有助于“和谐”世界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有助于推动人类的和平、发展、进步与共同繁荣。美国前总统里根讲:“孔子高贵的行谊和伟大的道德伦理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世界。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