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东】叶适儒学概述、历史贡献及现代价值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12-02-01 08:00:00
|
柳河东
作者简介:柳河东,男,字铁镜,西历一九七〇年出生于山西运城。长期致力于儒学现代化、当代化的研究、实践与弘扬工作。现任中国当代儒学网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社团法人兼常务副会长、北京儒学精舍主人、中国儒商研究院院长、儒海文化产业集团常务理事、世界儒释道联谊会秘书长、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世界儒家社团联合会发起人等。学术和实践方向为:“当代儒学理论体系构建”、“国家文化安全、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文化复兴”,为国家文化部“第一、二、三、四届世界儒学大会”专家代表,兼任诸多企业、社团、机关、院校的顾问、理事、研究员、教授等。
|
提要:叶适学术的成就体现在诸多领域,本文重在探研狭义上的叶适之学,即叶适儒学。首先以“一个实质、一个核心、六点精要、一大特色”简明概述叶适儒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思想,然后从其对儒学的坚持与传承、损益与破立上论述叶适儒学的历史贡献,进而评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事功儒学发展的一座历史高峰,在当时以及之后数百年间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结合现实,分析未来,析论其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方面的现实及未来价值。
关键字:叶适儒学 水心之学 理论体系 历史贡献 现代价值
南宋大儒叶适开创的叶适之学,不仅指导自己一生“立言、立功、立德”,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创造成性地发展了儒学,将事功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被全祖望称为与朱子理学、陆子心学鼎足而三的水心之学。本文期望用简洁的语言,通过对叶适儒学学术理论与思想进行概述和简评,探研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和地位,进而挖掘其在现实及未来的时代价值。
一、叶适儒学概述与简评
叶适学术或水心(叶适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学者因称水心先生)之学的定义:广义上的叶适学术是指叶适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教育、政治、军事等方面形成的理论与思想。狭义上的叶适学术是指其在创化发展儒学上所形成的独特理论和思想。本文重在探研狭义上的叶适学术,即叶适儒学。
叶适儒学主要思想及特点:“一个实质、一个核心、六点精要、一大特色”,即:
(一)实质:相对“心性儒学”而言的“事功儒学”。
(二)核心:道在物中的道物论。
(三)六点精要
叶适儒学的六点精要,犹如叶适学术大厦的六根支柱,构成其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
1.道物论——道在物中,理备事足
“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习学记言序目 皇朝文鉴一》)
2.乾道论——乾为物主,独阳不阴
“乾,物之主也,其进无不遂者” (《习学记言序目 周易一》)
“乾为《易》之主……后世不知《乾》所以成易,而指《易》以论乾” (《习学记言序目 周易四系辞上》)
“独阳无阴,岂独圣人以义礼尊之哉?乃天地之正性也” (《习学记言序目 周易二剥复》)
“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言道也” (《习学记言序目 周易四系辞上》)
“《易》于乾坤不并言,盖因乾而后有坤也;天地则并言之矣,盖有天则必有地也” (《习学记言序目 周易四系辞上》)
3.历史观——理在事中,理事统一
“经,理也;史,事也。《春秋》名经而实史也,专于经则理虚而无证,专于史而事碍而不通……凡春秋始终统纪所系……理之熟,故经而非虚;事之类,故史而非碍”(《叶适集 水心文集 徐德操春秋解序》
4.皇极论——和谐大道,难在大建
“是故圣人作焉,持大道以冒之,使之有以为异而不相害,是之为皇极。天地之内,六合之外,何不在焉?”(《叶适集 水心别集 皇极》)
“皇极无不有也,而其难在于建;建极非难也,而其难在于识其所以建”,“君子必将即其所以建者而言之,自有适无,而后皇极乃可得而论也” (《叶适集 水心别集 皇极》)
“自出其智力而不以众建,则亢爽而不安;以众建而不能大建,则其极朴固鄙近,可以苟安而不足以有为:治乱之效,皆在是矣”,“纣不能建,文、武以诸侯建之,臣若周公者建之最备,其极最大,故天下之言治者归于周。”(《叶适集 水心别集 皇极》)
5.义利观——以义和利,义利统一
“古人之称曰:‘利,义之和’;其次曰:‘义,利之本’;其后曰:‘何必曰利’。然则虽和义犹不害其为纯义也,虽废利不害其为专利也,此古今之分也” (《习学记言序目 左传二》)
6.习学论——学思兼进,内外相成
“傅说谓‘惟学逊志’,‘道积于厥躬’;孔子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思学兼进者为圣” (《习学记言序目 论语》)
“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圣贤,故尧舜皆备诸德,而以聪明为首……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之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 (《习学记言序目 孟子》)
(四)特色:表现为儒家的事功派,经世致用性强。
二、叶适儒学的历史贡献与地位
叶适儒学的历史贡献突出表现在对儒学的传承与创化发展上:
(一)坚持与传承
叶适一生从事教育30多年,从政30年,享年74岁,几乎终生都在探求,并努力试图坚守、传承儒学的核心价值和真精神:
承续并发扬光大儒家的治经为学传统。叶适以醇儒自律,根柢五经,直研四书,回溯原籍,辨章经典,探求、坚守、传承儒学的核心价值。同时,以守道者的姿态对儒家的一些概念做正本清源工作,把儒家之道与佛、老之道区别开来。治学《周易》,不认为《易传》全为孔子所做,许多内容是对易道精神的曲解;推崇《彖》《象》,崇乾尚阳,主张刚健自强的儒家精神;主张道在物中,道不离器。治学《尚书》,怀疑为孔子所编纂,重视皇极,并提出众建、大建皇极以构和谐的思想。治学《诗经》,否定为孔子所删定,重视和倡导诗教。治学《周礼》,不相信为周公所作,但又很重视此书,认为礼是儒家根体性的内容,借三礼进一步论证和发挥了道在物中的主张,离开具体的钟鼓、玉帛无法理解礼乐,进而批驳了曾思孟一系对儒家之道作内向化的进思。治学《春秋》,赞“操义理之柄”以“示法戒、垂统纪”的书法,阐明“理在事中”的道理,肯定了霸统的积极意义,抽象的王道离开霸道不可能存在。治《论语》,对孔子思想精髓的理解是礼仁统一,仁居核心地位,但认为仁必须与礼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强调习学(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求道、成圣。
承续并发扬光大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力行近乎仁”,儒学本质上讲是“做”的学问,“行”的学说,“实践”的学术,反对坐谈论道、清谈误事、纸上谈兵,努力学做君子成贤达圣,达则治国平天下,平则修身齐乡里,是儒学的真精神、真神韵和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叶适在治经学中,无不流露、表现出显明的通经致用意欲和风格,将永嘉学派事功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一生30多年的执教、30年的为政生涯中做到了“学贵践履、知行合一”,从一个出身于“贫匮三世”之家,奋斗成长,“立言、立功、立德”,成为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卓有建的一代大儒,用鲜活而精彩的生命践行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真精神。
(二)损益与破立
叶适所“损”、所“破”的,是对曾、思、孟及宋以来理学、心学家们对儒家之道和儒学精神做过分内向化、心性化体认与发展的“心性儒学”;叶适所“益”、所“立”的,是通过对儒家原始典籍进行还原历史真实情境的解读、阐释,古为今用,将儒学精神和儒家之道积极向外推展,挺立经世致用、学贵践履、重视外王的“事功儒学”。
叶适立足“道在物中,理备事足”的道物论,发扬批判精神,敢于挑战权威,通过对宋儒推崇的《孟子》、《大学》、《中庸》进行“新异”解读和辩难:释《孟子》,在承认孟学对继承和发展孔学之功的同时,对孟子的心性理论及过于理想化、忽视现实力量、以德代政的仁政学说进行批评,提出孟学不能代表儒家正宗。释《大学》,肯定修齐治平的外王层面,否定格致诚正的内圣路向,提出与道学根本不同的格物致知概念,把物看作“大为天地,幽为鬼神,微为虫鱼,远为万世”(《叶适集 水心别集 进卷》),将格物当作实现性情之和、在外王中实现内圣的途径。释《中庸》,在讨论什么是中庸和如何达致中庸上,以经解经,援引《论语》、《尚书》、《周官》、《左传》等经典将“庸”解释为“用”、“利”,并提出迥异于道学关于中庸的解释和实现进路,在否定《中庸》地位的同时,尽可能作事功学上的发挥。
通过对孟子心性理论、政治理论的批驳,对思孟学派、朱陆道学的辨难,力排汉、唐、宋诸儒对孔学向心性化、内向化的误解、误导、误展。反对将“义”与“利”两分,“道义”与“事功”对立起来,崇义贬利,崇道义抑事功,提出义利统一,道义事功统一的思想和主张。
(三)历史地位和影响:
叶适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在儒学传承与创化上、在事功儒学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一代大儒,成为永嘉学派的重要代表、灵魂人物,使得重视事功的永嘉学派兴盛一时。全祖望称乾淳之间朱学、陆学、水心之学“鼎足而三”。
叶适儒学是事功儒学发展的一座历史高峰,比较成功地回应了以贤士良臣为代表的南宋社会进步精英对保持自由精神、独立人格,能够光大儒学、振奋民族精神、清明国家政治、促进富国强军和社会进步之新理论、新思想的渴求,尤其是其“义利统一,道义事功统一”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数百年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三、叶适儒学的巨大时代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民族振兴、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时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与骨干、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髓的儒家文化,也迎来了复兴的春天。数千年来,她滋养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成长、不断壮大、屡创辉煌,今天她的优秀理念和价值又将重新得到肯认和弘扬,再次造福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做为事功儒学的叶适儒学,将会在新时代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社会建设等“外王”领域中展现出鲜活的时代价值:
(一)政治:对创新发展当代中国民主法制政治、改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势不可挡之局实现第三次伟大飞跃:屏弃将(传统)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现实)马克思主义、(未来)先进政治文明视为对立的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和谐、小康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智慧(王道政治)与现实政治秩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人民代表大会制)、现代政治文明(民主与法制)的有效对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当代化相辅成、相统一,指导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长治久安政治轨道。
叶适儒学“众建皇极,大建皇极,以构和谐”的皇极论、“学思兼进,内外相成,成贤达圣”的习学论等思想和理论,对于改善和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加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反腐倡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二)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中国和儒学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说明一个道理:文化不败,国家永存,民族不灭。
当前中国的现实危机:十三亿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层面出现了巨大真空,各种外来文化乘虚而入,基督教、佛教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城市迅速发展。这些历经二千多年的优秀宗教文化在中国发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没有发展或发展过慢,而出现宾喧主失因发混乱的局面。
如果说,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建设好比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强身工程的话,那么以中华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中国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永续的伟大铸魂工程,尤如构建起无形的韧不可摧的中华民族精神万里长城。
叶适儒学“乾为物主,独阳不阴”的乾道论和推崇《彖》《象》,主张动健阳刚、自强不息为儒家精神等理论和思想,对于促进儒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复兴,构建当代儒学,弘扬中华文化,培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解决国民文化认同和信仰危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团结和凝聚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进,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中国正值工商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际,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法制、机制不完备导致功利主义盛行、各种问题丛生的时期,诚信缺失,假劣猖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健康、安全生活,也制约着市场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叶适儒学“以义和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道义与事功相统一”的儒家事功主张、“学思兼进,内外相成”、“习学达道成圣”等的理论和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企业家提升自我修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带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促进当代儒家经济伦理建构,推动市场伦理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构建更富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四)社会:对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中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却临着问题,社会不和谐音符日益增多,所以中央适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叶适儒学“学思兼进,内外相成”的习学论、“众建皇极,大建皇极,以构和谐”的皇极论、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礼乐诗教、强调后天教育与培养道德需要过程等,对于传承、创新、发展中华儒家传统优秀教育理念与方式,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端正人心敦化社风,提升国民文明素养;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矫治当前国家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滑坡,构建当代儒家伦理,重建中华礼仪之邦,再造现代君子国度、文明中国;对于调节和融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行业与行业、团体与团体、阶层与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消弭彼此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和谐之音符,建设和谐民族、和谐中国,无不有着可资利用的巨大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叶适集》上、中、下册,刘公纯等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7月。
《习学记言序目》上、下册,叶适,中华书局,1977年10月。
《叶适研究》,周梦江、陈凡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叶适的学习之道》,蒋伟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至2008年),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李振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儒学发展五期说及其现代价值的展现》,柳河东,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2008年9月。
《儒学的历史使命及其现代复兴之路》,柳河东,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