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娜】其实孔子也是环保人士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4-28 18:25:13
标签:孔子、环保人士

其实孔子也是环保人士

作者:董丽娜

来源:“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初三日庚戌

          耶稣2023年4月22日

 

破烂不堪的屋内堆满了十年来的报纸,旁边的“八筒”带着对主人的思念静静睡去,结束了它等待的一生。电影《忠犬八公》到这里也接近尾声,看着女主人泪眼婆娑抚摸着体温渐凉的“八筒”,我不禁想起孔子葬狗的故事。

 

孔子也养过狗,《孔子家语》和《礼记》中都记载了“孔子葬狗”的故事。当时他穷困潦倒,连用来葬狗的破车盖也拿不出来,于是让子贡用席子将自己的狗好生埋葬,还特意嘱咐别让它的头陷进土里去。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狗经常被当作食物,一条狗死了而已,孔子为何如此上心?

 

 

 

如果深入了解孔子就会发现,他的自然观极具前瞻性,在许多权威资料中都可见一斑。

 

据《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宰我向孔子请教黄帝统治三百年的事迹时,孔子评价黄帝“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子贡讲到同门高柴时,孔子又称赞他春天不杀生,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顺天道而尽人道的做法。可见孔子本人十分重视保护动物和生态。

 

对于自然的利用,孔子也有独到见解。《礼记·祭义》记载:“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强调砍伐树木和捕杀禽兽都要在适当的时节进行,甚至将保护自然生态合乎一定时节上升到“孝道”的道德层面。在这种观点下,树木、动物也和亲属一样,值得道德关怀。这是儒家朴素环保观念的生动体现。

 

当然,孔子不止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论语·述而》中就提到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做法。孔子钓鱼,但不会将其一网打尽;孔子也射鸟,但是不射已经宿巢的鸟;以此来保证物种的繁殖和延续,这与当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

 

 

 

孔子对动物心存仁爱,不滥捕滥杀,使其正常繁衍;对自然取之有度,顺应时节,不过分索取。这种自然观在当代依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问题就曾引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来强调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从“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人类与生态的动态平衡,并在这种关系中得到持续发展。这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原则。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