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泉州寻宋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3-05-08 19:26:14
标签:泉州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泉州寻宋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十六日癸亥

          耶稣2023年5月5日

 

 

 

泉州是我神往已久的一座城市,因为许多朋友都说,今天在泉州还可以看到众多保存完好的宋迹,感受到不绝如缕的宋朝遗韵,而我,江湖人称“宋粉”,尽管这个称呼有些戏谑,甚至有点不友好,我不想接受,但我对宋代文明的欣赏也是不用掩饰的。到那些沉淀着宋朝历史的城市走一走,是我的计划。

 

中国至少有三座城市的历史高光时刻都定格在宋代:开封,那是北宋的东京城,城市规模超过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城市;杭州,那是南宋的行在,繁华程度不让北宋东京。

 

还有一个城市就是泉州,那是12至13世纪最繁华、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地位不亚于今天的纽约港。南宋人周必大在一份替皇帝起草的诏命上说:“泉南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文人吴澄也说:“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2022年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项目即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宋时泉州完全无愧于“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个定位。

 

开封与杭州我已造访多次,泉州却只是路过,未曾拜访。所以,今年初春,当泉州友人邀请几位文友到泉州采风,我便欣然应邀,到泉州访宋。

 

到达泉州当晚,便趁着夜色参观了关岳庙、清净寺、泉州府文庙、金鱼巷。关岳庙是供奉关公、岳飞的神庙,关帝崇拜在南方很常见,但将关公与岳飞同祀于一庙,我却第一次看到,也许这正是民间信仰不拘一格的体现吧。我更留意的,是这些历史遗迹与宋朝的关系。关岳庙在宋朝时原是水神庙,只因明王朝要推广关帝信仰,下令泉州建造关帝庙,而泉州在明代商贸衰败,民间无力修造新庙,只好将水神庙改作关帝庙。泉州人崇信水神,因为宋时泉州海上贸易繁荣,无数泉州人负贩于海洋之上,需要祈祝海神庇祐航海平安。明王朝实行海禁,水神失去了护航的机会,只好让位于官方推崇的关老爷。关公原本被当成忠义的象征,但泉州人却将它塑造财神,商业的基因果然一有机会就会在南方人的身上表达出来。

 

清净寺也是宋朝的遗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时在泉州经商、居住乃至定居的阿拉伯商人很多,他们自称“住唐”,实际就是“住宋”。他们带来了伊斯兰信仰,在泉州修建了清真寺,清净寺就是一座清真寺。

 

离清净寺不远的地方,是泉州府文庙,亦始建于北宋。我注意到文庙前的两块石碑,是清代嘉庆年间当地士绅竖立的禁约碑,禁止商民在文庙栅栏外摆摊货卖。这个禁约很有意思,因为当时必定有商民在文庙前货卖,士绅觉得亵渎了圣贤,才会制订了禁约。不过我倒觉得,文庙多一些烟火气、市井气,其实也是挺好的,孔子应该不会有意见,因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便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夫子对他赞誉有加。而且,经商本来就是泉州人的生活日常。

 

实际上,我们当晚一路参观过来的古迹、文物,推究起来,都与宋代的商业有着奇妙的渊源,关岳庙本是祐护海上贸易的宋朝水神庙,即使后来被改成了关帝庙,泉州人也是将关公当成财神供奉;清净寺是入宋经商的阿拉伯商人所建造。从文庙旁边的小巷穿过去,可到达金鱼巷,金鱼巷得名于北宋福建转运使谢仲规的祠堂匾额“金鱼世第”,“金鱼”指三品以上官秩的象征——金鱼袋。也许“金鱼世第”才是传统士绅追求的人生理想,但谢仲规任职的转运使是主管经济事务的职官,仍然与商业有关。

 

宋代政府极重视商业,行政系统中设置了许多经济部门,职能与商业有关的官员编制非常多,转运使只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宋朝有别于其他王朝的地方。在泉州,最重要的经济官员当属市舶使,是主管海外贸易的长官,而海外贸易是泉州的立港之本。泉州今天还保存着宋朝市舶司的遗址,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非遗项目的组成部分。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真武庙观摩“祭海”仪式文艺演出时,我第一个念头又是想到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倚重。“祭海”仪式实际上是对宋代祈风仪式的复刻。在宋代,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泉州照例要举行“遣舶祈风”的祭祀仪式;四月份则举行“回舶祈风”的仪式,因为帆船时代的航海,全赖对风信的掌握与利用,冬季,北风南吹,是宋朝海商出海远航的时节;夏天,季候风往南,是海商回航归国的日子。宋代的祈风是官方主持的,市舶使要在祈风仪式上庄重宣读祭文,祈求神灵“大彰厥灵,稗波涛晏清,舶舶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如今在泉州的九日山摩崖石刻中,还可读到多篇祈风祭文,全是宋朝官员留下来的。

 

官方主持祈风,其意义不在于祈祷是否更为灵验,而是表明宋政府的态度:政府支持大宋海商出海贸易,也欢迎海外蕃商来大宋做生意,因此政府与民众(吏与民)一起祈愿上苍保祐航海平安。因为思绪飘到了宋朝,结果那天的“祭海”仪式表演了哪些文艺节目,我都没有看清楚。

 

 

 

第三天上午,我们到蟳埔村观看妈祖巡香仪式和蟳埔女的“簪花围”,我的心思还是放在寻找宋朝泉州海上贸易的历史遗迹。蟳埔是晋江旁边的一个渔村,村民崇敬妈祖,每年正月末,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妈祖巡香仪式,村里的男子抬着妈祖塑像巡游全村,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女子则装饰得漂漂亮亮,不分老幼都头上簪花。妈祖是华人的海神,我发现,但凡一个地方有妈祖信仰,必定存在着活跃的航海活动;而一个王朝对妈祖的册封,直接反映了官方对海上贸易的支持度,敕封次数越多,显示政府对海上贸易越重视;相反,如果很少敕封或干脆不敕封,则表示政府不在乎海上贸易。比如宋朝敕封妈祖至少有14次,其中8次敕封与妈祖护航有关;而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对妈祖再无敕封之举,清初30年,朝廷厉行海禁,也未有对妈祖进行任何册封。

 

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可能也与海上贸易带来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关。一些研究者认为,“簪花围”头饰是从阿拉伯的戴花环风俗演变过来的。其实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已流行簪花风尚,宋时尤盛,不论男女老少都以簪花为美。不过宋人的簪花是在发鬓插一朵或数朵鲜花,蟳埔女的“簪花围”则是以鲜花围成花环,用钗子簪于发髻。考虑到“簪花”二字并非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宋代之后也不再流行簪花,因而基本可以判断,“簪花围”一词必定来自宋人用语。很可能是蕃商从海外带入阿拉伯人的戴花环风俗,与宋朝本土的簪花时尚相结合,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簪花围”。

 

蟳埔村口便是宽阔的晋江,下游不远处是入海口。我随着巡香的队伍走到晋江旁,薄雾之下的晋江入海口显得无边无际,遥想当年,这里一定停泊着很多宋朝海商与海外蕃商的商船,扬帆待发。蟳埔村的男子拜过妈祖,告别家人,载着一船商货出洋做生意。蟳埔村的女子头簪鲜花,挑着海产品在市场上贩卖,一面等着丈夫、父亲、儿子平安归来。

 

我们再将目光拉远,我相信800年前,整个泉州湾的码头都必定泊满域外的商船。南宋咸淳年间到过泉州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在日记中用极细致的笔触描述了泉州港的贸易盛况:“这是一个很大的港口,……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每年有几千艘载着胡椒的巨船在这儿装卸,此外还有大批其他国家的船只,装载着其他的货物。就在我们抵达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Sailan),有的来自小爪哇(Java the Less),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国家。”虽然雅各的日记被认为可能是伪造的,但这段描述无疑符合南宋泉州港的实况,有一首宋诗写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描绘的是泉州港的繁华景象。

 

宋代泉州的海上贸易盛况,今天还可以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的展品窥见一二。我们的行程也安排了参观泉州海交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宋代泉州出产的瓷器,那是宋朝出口海外的大宗商品之一;看到了泉州出土的宋钱,那是800年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硬通货;看到了从南宋沉船中发掘出来的香料,那是宋人从海外贩运来的蕃货;看到了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的石刻,那是泉州作为海上贸易中心汇聚了不同文化地带的人群的印记。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馆内展出的一张宋代市舶公凭,这是两浙路市舶司发给泉州商人李充的护照与出口贸易许可证,原件在日本,泉州海交馆展出的是复制品,不过没关系,因为公凭记录的历史信息是真实的。公凭上载有一条宋朝的市舶法:“如番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我们将它与宋朝的另一条法律放在一起相对照:“海舶擅载外国入贡者,徒二年,财物没官”,便会发现宋王朝对朝贡与市舶态度的反差之大。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宋王朝的态度却恰恰相反:重市舶而轻朝贡。因为宋人知道,四海入贡固然很风光,很有面子,但从经济的角度看,是非常不划算的:不但要“优与回赐”,而且,贡使入境后的食宿、路费都例由朝廷负责,贡品还不能收税。还不如多多招徕海外蕃商来华做生意,海外贸易繁荣了,对国计,对民生,都有实实在在的益处。宋代海外贸易之盛,显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国家积极鼓励的结果。

 

我在泉州寻宋数天,当然不是为了抒发一名“宋粉”的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了宣扬宋时泉州有多么风光,只是想抛出一个小问题:为什么宋代能够创造泉州的历史高光时刻,而明清时期的泉州却走入了下坡路?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