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青】《尚书》中的修身智慧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5-16 19:49:01
标签:《尚书》、修身智慧

《尚书》中的修身智慧

作者:葛斯青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廿三日庚午

          耶稣2023年5月12日

 

 

 

图为《群书治要·尚书》刻本书影。(资料图片)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尚书》垂世立教,上至唐虞,下至秦穆,内含“典”“谟”“训”“诰”“誓”“命”。《尚书》文本有亦经亦史的特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满招损,谦受益”“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等言论体现出德为政本、敬德保民、勤俭戒贪、任贤尚公、明德慎罚、刑以弼教等治道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先贤的德治理念。我们可从其中汲取智慧,在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过程中实现修己安人。

 

修齐治平尚公任贤

 

治国必先修己,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尚书·尧典》记载,尧帝诚信谦和、恭谨礼让,德行的光辉普照四方。他弘扬美德、亲睦九族,又使贤明之士得到任用,四方各国协调和顺,民风民俗也变得十分和谐。细而品之,文中“克明俊德”谓尧能够显扬修身之德;“以亲九族”指尧帝能把修己用于齐家,使亲族和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言尧帝将修身、齐家之功效扩至治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言国治而后天下平。从中可以看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层层推演,层层递进。

 

家国天下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其中的基础便是修身。《尚书·伊训》亦言:“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爱敬之风起始于家庭和邦国,最终扩展到整个天下,强调自身修养的提高是治理水平提升的前提。为政者应从自身做起,敬爱亲长,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从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效果。

 

修身之要,正心为本。为政者必须要有一颗公心,尚公方能任贤,以公心从政,落实到行为上自然不能以自己的私意为考量前提。根据《尚书》的记载,尧帝在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时,听说民间有一位贤人虞舜,于是多次用难事来考察他能否胜任。尧帝让他传布“五典”,以美德教化百姓;让他摄理百官事务,迎接来朝的宾客;让他进入山林,接受风雨的考验。虞舜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尧帝认为虞舜的德行和才干可以担当,就在太庙举行了禅让仪式。舜接受禅让以后,继承了尧的治国之道,向四方首领虚心请教,咨询政事,并招贤纳士,让众多贤能的人都汇集到自己身边。尧帝禅让虞舜,却不传其子丹朱,这是因为他认为不能损害天下人来使一人得利。他始终以大局为先,以公心为上,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尚书·太甲下》言:“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意思是说,不论别人说的话是否迎合你的心愿,都要从是否符合道义的角度来考求。党员干部对待公务要时时守住公心,事事出于公心,以大局为重,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树立良好家风,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贪欲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绊脚石。贪则办事怠惰、不公,也势必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尚书》警示执政者务要戒除贪逸、贪名、贪利、贪酒、贪物、贪玩等恶习。

 

《尚书·大禹谟》中谈道:“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不要违背正道来求得民众的夸赞,也不要违背民众来顺从自己的私欲。前者说明为政者不要因为好名而做出违背正道的事情,后者强调不要放纵私欲,这样会使百姓受损。

 

《尚书·五子之歌》记录了“太康失邦”“后羿代夏”的故事。太康好游猎,久出不归,民众生怨。有穷国国王后羿便取代了他的政权。五个兄弟怨恨太康,追述大禹的训诫而作歌。其中一首为:“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意思是,执政者如果在内迷于女色,在外迷恋游猎,沉湎于美酒、淫乐,追求高大的宫室、奢华的住所,这几种情况但凡染上一种,没有不亡国的。

 

在《尚书·伊训》中,伊尹回顾了先王制定的纲纪,将三种恶劣风气、十种劣行定为“三风十愆”,让大家引以为戒:有胆敢经常在宫中观赏舞蹈,在家中醉酒高歌的,叫做巫风;有胆敢贪图财物、女色,经常游乐围猎的,叫做淫风;有胆敢轻慢圣贤的言论,拒绝忠直的规劝,疏远年老德高者,亲近小人的,叫做乱风。这三种风气、十种劣行如果沾染其中之一,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尚书·旅獒》记录了周武王灭商以后,开辟了通往西部周边少数民族的道路。西方的旅国用当地名贵的獒犬前来进贡,但是正在做太保官职的召公觉得这个礼物不能收,于是作《旅獒》,提醒周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要时时处处以慎德为本,不要开启玩弄奇巧异物的风气。比起重视远方的珍宝,重视贤能的人才,国家才能安定。一心一意把国家治理好,远方的人们自然愿意归附。

 

《尚书·酒诰》则记录了殷商灭亡不久,文王之子康叔被封卫国时宣布戒酒诰词的故事。康叔被封时,尚且年幼,周公担心康叔饮酒腐化,就让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只有祭祀时方可饮酒。

 

除了警戒为政者不要纵欲,《尚书》还劝告为政者要时刻勤勉上进,不可懈怠,并以勤俭节约为美德。《尚书·无逸》写道,周公在还政给周成王之际,提醒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疾苦。唯有不断进行自我净化,才能免于商朝被周取代的结果。

 

莫生贪惰意,休起荒怠心。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克制过分的物质欲望,在生活上勤勉俭朴,在工作中勤于政务,不能怠慢和松懈,真正去了解民生,掌握真实情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办事。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初心本色,永得人民拥护。

 

不矜不伐日新己德

 

领导干部能够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极为关键。《孝经》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当身居一定职位时,唯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尚书》中不乏教人谦虚的句子,在《尚书·大禹谟》中,舜帝嘱咐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是在说,禹推善让人,反而不失其能;有了成绩不居功,反而他的功劳谁也无法否认。《尚书·说命中》说:“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当一个人自恃其功的时候,反而会在别人眼里丧失功绩。

 

《尚书》亦用历史证明了“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的盛衰之道。《尚书·大禹谟》记载,三苗部族残害百姓,道德沦丧,舜帝曾经派大禹去征讨三苗。三苗虽然暂时被武力震慑住了,但并没有完全被征服。伯益建议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至诚之心是可以感化人的,禹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撤回了军队,对三苗进行礼乐教化,后来,三苗终于主动前来归顺。可见,耀武扬威没能使对方屈服。放弃武力,以德感怀反而使人心服口服。《尚书·汤诰》记述了商汤灭夏后放逐夏桀,认为自己有愧于古贤之德行,悔其过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商汤盛德,依然恪守常法。而商纣王目中无人,自以为天命所归,虽有“亿兆夷人”,终是“离心离德”,军队临阵倒戈。

 

以史为鉴,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学习上不自满,在生活中平等待人,遵规守纪,避免在取得成就后骄傲自满,方能行稳致远。

 

好生恶杀刑期无刑

 

孔子曾说“仁者爱人”,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善友好,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者在制定政策时要发用仁爱之心,充分发挥以德感人、以德教化的作用,以人心向善、社会和平安定为导向,教化人们,而不是单纯为了惩戒人们。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表示,审理诉讼案件,自己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希望能够以德化人。《尚书·大禹谟》中记载,“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使用刑罚是为了以后能够不用刑罚,让民众合于中正之道。《尚书·吕刑》亦言,断案需要公心,要以怜悯之心、谨慎之心判决案件,比起口才好却巧言善辩之人,贤明良善之人才适宜断案。

 

道德教化能防治祸患于前,领导干部当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人们成为内心良善的好人,比对犯错之人处以严厉惩戒更有长远助益效果。

 

《尚书》呈现了虞、夏、商、周的兴替盛衰状况,其经史互参互证的文本特质展现了“德立则国治,德失则国危”的历史规律。尧帝“允恭克让”,国家兴盛;太康贪图玩乐,丧失政权;夏桀暴虐无道,商汤取代;商汤以仁爱立国,不拘一格任用出身卑贱的伊尹,国家兴盛;伊尹劝扶太甲,使其改邪归正;商高宗武丁重用能臣傅说,实现“武丁中兴”;纣王荒淫无度,百姓离心离德,终又被周所取代;周公辅佑成王,东征平叛,劝王以德,天下安定。此类事件记载,体现了执政者立德修身与王朝兴衰的面貌,突显了修身立德、推行德政的重要性,值得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