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五期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6-05 12:40:52
标签:《孟子》通讲第三十五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五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初十日丁巳

          耶稣2023年4月29日

 

 

 

2023年4月2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5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邹鲁文化开发应用研究部工作人员车成兰担任主持人。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40余位学友参与了活动。

 

 

 

主讲人殷延禄老师

 

讲读环节中,殷延禄老师围绕《孟子·尽心上》13.15-13.21章节内容进行了通讲。通讲内容在详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又结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进行了详细阐述。整个内容旁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深具启发。

 

13.15章论“良知”、“良能”,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概念。“良知”、“良能”,就是仁义之心、善性,它是人生而具有,不必通过学习、思考即拥有的良善的智慧、才能。对于“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善性,孟子曾经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引导我们予以体证。这一章又用“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来继续开示我们。

 

13.16章与前一章内容相近,本章以舜为例,论善性的扩充培养。舜耕于历山之时,与树木、土石同处,与麋鹿、猪羊同游,在生活形迹上,与深山的野人几乎没有分别。他之所以终于成为圣人,是由于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而引发心性之源,敞开心灵之门,好像长江大河决了口,奉行不舍,“由仁义行”,一发而莫可遏止,终于成就了盛德大业。由舜从人到圣人的生命经历,让我们再一次体认到,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论断的真实不虚。

 

13.17章论不为不欲。有所不为不欲,即有所为有所欲。有所不为不欲,有所为有所欲,是价值的选择,是生命的升华。有所为有所欲,即“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则人我无隔,万物一体,得天地生生之大德。有所不为不欲,即“清心而寡欲”。“清心而寡欲”,则尽心知性,善性得以扩充培养,日进不已,有“死而后已”之恒念。

 

13.18章论忧患意识。不得于君谓之孤臣。为孤臣,进忠言而有冒犯君主之疑,守节操而有离群之讥。故时时有危殆之忧;庶出谓之孽子。为孽子,享尊贵而不立于正门,露才而有夺嫡之嫌,守拙而有庸碌之讽。故时时有祸难之患,此章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同看。

 

13.19章论人才,可称之为“人才之辨”。上一章讲到,为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民。为民必先治国,治国必先为国得贤——“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国治,国治则民安。是以为政之要务急务在于为国得人才。为国得人才,当然要知道如何分辨人才,这正是本章给予解答的问题。

 

13.20章论君子之乐。其中,第一种属于天伦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之善性禀赋于天,有此禀赋自知孝敬父母,亲爱兄弟,此即“为仁之本”。第二种是修养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涉及人生的终极关怀,最为根本。第三种是传教、育人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并不与“有教,无类”相左,它也不是什么精英意识。教育英才,乃是孟子寻找同道之方法。

 

13.21章论君子之心性。“广土众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民众——说的是人生的自然欲望境界;“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有德而得位,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得到安顿——说的是人生的社会事功境界;“君子所性”,君子本性的表现在仁义礼智都根于心,由心而发——说的是人生的精神道德境界。

 

 

 

与谈人宋立林老师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宋立林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

 

 

 

主持人车成兰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车成兰的组织下,学友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殷老师和宋老师针对学友们的疑惑,给予了详细的回应。

 

(本期通讲的详细内容,请关注随后整理的讲录。)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6期将于后期继续举行,请随时关注公众号信息,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