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匣中——《论语点睛》推荐
作者:格筠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2月15日
东海先生余樟法的《论语点睛》去年粗看一遍,并无细体,这几日重新细看,深感其博、精、纯,尤其在当今,无论对于热爱传统文化者还是童稚启蒙,都具有重要意义。
《点睛》各条先注释,次译,后点。常征引多家,录用前人的解释以参照比较,或者是点明背景出处,利于读者了解。比如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引言说:《礼运篇》曰:“变而从时”;《礼器篇》曰:“礼时为大。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可见礼经是以改制和革命为随时之宜的。《大易》有《随卦》与《鼎革》二卦。《随卦》曰:“随时之义大矣哉”;《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说的都是随时革故鼎新之义。以《春秋》为指导的儒家外王学说就是关于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学说。
东海 “点睛”,或在论述前人解释得失的基础上阐发议论,或就某一点引证举论,深入剖析,将人常忽略或误解处指出来并提升,达到正本清源又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在注释中先引《新解》的两种解释,然后分析。在点睛中以夷夏之辨(华夷之辨)为引子,深述此一儒家核心思想:“华夷之辨开始或含有种族、地域等因素,成为儒家思想之后,即以礼乐文化和文明程度为主要标准。以文化高下、道德优劣来区分华夷,崇尚仁义道德的国家就是华夏,不遵循礼义德行的部族就是蛮夷。华夷之辨,实质上是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区分,而政治文明则是华夷之辨的核心。”接着感慨道:“郭嵩焘说,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对此东海深有同感。”
学术文章很多是有术无气,东海点睛与其为文一样,气概、气象跃然出纸,令读者亲切可感。
再如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综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条,他在点睛中不惜笔墨:
十五岁开始求学,三十岁学有根柢。“而立”立个什么?立人格,立志。志者士心也。那可不是现代人所“立”的小人之心、名利之心、富贵享乐之心、称“王”称霸之心,也不仅仅是“年十五而志于学”的求学之心。那是向道之心,行仁取义之心。李泽厚《论语今读》把“三十而立”翻译成白话文“三十岁建立起自我”,他说: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是指人从六岁习礼到三十岁才算完全掌握熟练,但后世注疏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
……
世人的心性大都受环境影响,被物欲污染,遭恶念所遮,被妄念所蔽,所谓从心所欲,从的不是真正的本心而是习心,所谓率性而为,率的不是纯粹的自性而是习性。职是之故,一般世俗之人哪有资格讲什么从心所欲率性而行?便是英雄豪士,心性不纯,一旦随心率性,难免逾矩悖道。
对于本心与习心(或曰本性与习性),打通了佛儒两家的熊十力认识最为透彻。他认为,本心人人具有,但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了外界无量无边的的习气污染而成为"习心"。成为圣人的唯一途径就是返回"本心"的本然状态,即解除染习的蔽障,即"断染成净".使"欲皆从理"(详见熊氏《新唯识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经过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和状态之后,直到七十岁才达到的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人的心理已从必然王国臻于自由王国,人的生命已与整个宇宙秩序合而为一,即自我生命价值和自然宇宙价值的融合统一。
儒家内圣之学是一种为己、返己之学,返到粹然至善的良能良知之心,从心所欲,自然一切不逾矩;返到毫无渣滓的本然至善之性,率性而行,自然一切合乎道。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孔子尚且要到七十才能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一般人终其身难以抵达,如果缺乏良法良制的约束,有机会从心所欲,必然逾越各种“规矩”。
很多点睛之笔令人拍案。如论述周和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自然以道义合,广大周遍,仁爱无限,尊贤容众;小人反之,本性长泯,习心作主,难免以利益合,狭小偏党、党同伐异,溺爱循私。
论述知与不知:很多人喜欢引用孔子这句话来告诫别人做人为学要谦虚,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很多人忽略了“不知为不知”前面一句是“知之为知之”,忽略了谦德之上还有诚德。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常建议中小学生读读古代经典。四书五经乃经典中的经典。它首先是指导提升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学问,是养贤成圣的教科书,具有万世不没的价值。这些经文词简意核,庄严肃穆,深读之,身心安宁,唇齿生香,不由得让人怀疑弃文言变白话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倒退。《论语点睛》为我们架设了一座出入古今的高品质桥梁。
越人曾感慨道,孔子只所以不能从政,是因为没有人向上天推荐他呀。他自己说,我施教化与众人,怎么能说没有从政呢?后来又说:吾待贾,吾待贾。春秋时虽礼崩乐坏,但也出现了这样一位圣人,当今礼崩乐坏无异于那时,而贤人大德发出声音却难乎其难;石头和玻璃越来越畅通无阻,玉石却只能待于匣中,正所谓措诸枉于直。但愿识珠者亦有资本,使《论语点睛》早日和读者见面。
西历2012年2月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