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门岭南书院(新会学宫),感受千年文化之美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06-24 23:23:23
标签:千年文化之美、岭南书院

走进江门岭南书院(新会学宫),感受千年文化之美

来源:新会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初五日辛亥

          耶稣2023年6月22日

 

2021年以来

江门岭南书院(新会学宫)项目创建

在新会学宫持续推进

岭南书院以书院模式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天

我们走进新会学宫

带大家领略岭南传统文化之美

新会历史人文之美

 

新会学宫又名孔庙,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新会县博物馆在学宫成立,是省内建馆较早、规模较大、藏品类型齐全、藏品数量较多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从此,学宫成为一个展示新会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

 

 

 

大成殿是学宫的中心建筑。红墙黄瓦,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7米,为岭南最高的孔庙之一。如此高的规格原来与新会明代著名儒学家陈献章,即陈白沙先生有关。

 

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傅军节:“在陈献章去世后85年,明代皇帝下昭陈献章入祀孔庙,成为岭南地区入祀孔庙的第一人,所以他家乡的大成殿才可以加筑一层,建得这么雄伟而高大。”

 

 

 

 

 

新会历史文化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多样。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6700余件,藏品种类包括陶瓷、石器、玉器、钱币、书画等。在区博物馆,大家除了可以欣赏到《木美人》油画、乌利单刀、大藤鼓和鳄鱼骨骼等四件珍贵的镇馆之宝,还可以在《千年古郡,脉脉相传——新会历史文化展》中一睹新会官冲窑陶瓷的风采,这些陶瓷是唐宋以来与海上贸易关系密切的代表性文物,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

 

 

 

 

 

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傅军节:“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上一艘唐代的沉船叫‘黑石号’,‘黑石号’上面有6万多件大大小小的中国青瓷,其中有一些青釉储物罐经专家考证来自于新会官冲窑,这个罐是从‘黑石号’上打捞上来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新会自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学风兴盛,文化繁荣。在博物馆蹈和殿设有馆藏石刻陈列,展示了新会区博物馆近几年征集的各个朝代的石碑石刻和从乡镇收集的寺庙神像石雕。这些石刻文物有力地见证了历史上新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其中有五块是新会大儒陈献章的碑刻,当中最有文物价值的要数“敬义戒石碑”。这块石碑刻于1481年,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重视廉政教育的实物资料。

 

 

 

 

 

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傅军节:“县令丁积请陈白沙先生用茅龙笔书写‘敬义’两个字,并命人刻石立于新会县衙前面。这块碑的背后刻了皇帝的圣谕:‘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这块敬义戒石碑告诫官员为官一定要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不能贪赃枉法,欺压百姓。”

 

来到区博物馆,除了可以感受新会学宫千年古建筑之美,欣赏历史文物之外,还有内涵丰富的精品展览。近日,博物馆上新了“历史课本中的国宝”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两大展。“历史课本中的国宝”是从中学历史课本中甄选25件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时间为线,主要以博物馆馆藏的实物、壁画、墓俑等采集整理的图像资料为依据,力求将各历史时期人们最真实的服装式样和典型装扮展现出。展期至今年6月30日结束。

 

 

 

 

 

走进区博物馆,在感受新会历史和新会文物无穷魅力的同时,大家还可以在红墙绿瓦的新会学宫建筑群中拍出京城古风的大片。

 

 

 

 

 

打造10个岭南书院之一

 

传承发展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8月,新会学宫被确定为2021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关于打造10个岭南书院其中之一。江门市岭南书院建设充分利用新会千年学宫的历史资源优势和学宫周边文化场所的阵地优势,以传承发展圭峰文脉、白沙文化、启超家风、家国侨乡(华侨文化)、党史教育(侨批党史)等本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任务,打造弘扬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江门五邑特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全省岭南书院建设提供“江门样板”。

 

 

 

 

 

近年来,我区积极与广东省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及周边各级馆的馆际文物交流工作,在各平台宣传展示新会深厚历史底蕴,以江门市岭南书院(新会学宫)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新会学宫、新会书院为阵地,加强对新会学宫和新会书院的活化利用,精心打造了“新会历史文化展”“和隋之珍伴美人”等主题精品展和“新会书院琴棋书画过大年”等主题宣教活动,不断丰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陈列宣教内容,获得社会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