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
杨朝明 著《让儒学温暖世界》出版暨前言
书名:《让儒学温暖世界》
作者:杨朝明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作者简介】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历任《齐鲁学刊》编辑、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
【目录】
【前言】
记得在2015年,香港孔教学院出版纪念孔子诞辰的特刊,在应邀撰写的祝辞中,我不假思索写下了“让孔子温暖人心”的题目。当越来越走近孔子时,更感到作为师长他亲切高大,作为圣哲他弥高弥坚。孔子以爱与敬为“至德要道”,希望“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和儒家充满了对世道的关切,对众生的挚爱。我们期待能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孔子,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
首先,中华民族复兴,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西方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比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提出:为什么西方帝国总是在昙花一现之后就灰飞烟灭了,而中国却能得以永远传承?他解释说,中国其实是一个文明但是它却“伪装”成了一个国家的存在。在他看来,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帝国衰败后就再无崛起的可能而中国总是能不断复兴,这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讲文化自信,中国有充足的底气。而儒家文化,因其学说中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畅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阐释;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论述等,时隔千年依然具有着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不仅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启迪,更直接作用于“人心”,助推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品格、精神观念、思想文化的集合体,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有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他提出世界文明多姿多彩,彼此地位平等,互相借鉴学习,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包容。这是中国关于世界文明观的重要表达。它明显超越了“文明冲突”,也包含了“文明对话”,业已引起广大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有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语言写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这句话,他站在世界文明与国际关系的高度,讲到“思想”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孔子儒学的核心和特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深度契合,它是要在“天理”与“人心”之间筑起“礼”的堤防,在“人心”与“道心”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中国人民历来追求和谐,爱好和平,中华传统中明理修身、推己及人等观念,依然显示着其超越时空的意义。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明德引领社会风尚。
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一大批社会的精英分子勇于担当和引领,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就特别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社会做出表率。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培养有格局的大人君子必须“明明德”,彰显人性的光辉。正如孔子所要求自己的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那样,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把儒学研究当作谋生手段或仅仅是一种职业,要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看作一种提升社会境界、提升人的境界和素养的方式,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研究儒学若不从儒家精神的实质去理解它,融入不到内心深处,对儒学的理解就一定会受局限。
孔子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数千年的历程,已经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深沉的精神追求。孔子接续中华慧命,继承先圣先王,继续凝练提升,把他以前的中华文化都“集中在他的手里”。这种智慧源自天道性命,思索“个体生命该有怎样的追求?”“人与动物应有怎样的区别?”“怎样在心中建起道德的防线?”这样的根本问题。
需求的满足使人们感到幸福,追求欲望却又可能相伴新的欲望。在现代社会,人们享有物质上的极大丰裕,却又常常人人自危。在需求与欲望、天理与人心之间,人应当正确抉择,“知其所止”“知止而定”。孔子继承他以前的文明成果,述而不作,寓作于述。他被称为“万世师表”“圣集大成”,当之无愧!
孔子的魅力在以“小”通“大”。他的方法贴近人心,他的思维符合人情。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爱”,不可缺少“敬”,他提出“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基于对人情人性的认知,本着“中人之情”的原则,以人人能知能行的方法,“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左右纠偏,防微杜渐。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就是这样,在日常与细微中洋溢温暖与深情,蕴涵更多更深的智慧!
今日,人们期望开拓更为理想和广阔的文明路。很多情况下,文明更具有一统特性,观念更具有凝聚能力。无论怎样,民众希望安居乐业的追求亘古不变,愉悦快乐地生活是黎民大众最基本的向往。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人的格局与气象、信念与追求,都需要以内心的情感来温暖、来滋养、来放大。
两千多年来,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子贡说得好,孔子如同日月,不能轻易凌越,不可无端诋毁。他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人类文明的骄子,是幸福人生的保障。人们在孔子的光照下行走、长养,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人们应怀有温情,带着敬意,敞开心扉,去仰望和追随,真切感受孔子的和煦与温暖。
第三,改变社会风尚,先让中华经典浸润人心。
四十多年的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生涯,让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与人生感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在不少地方存在困境的时代。作为读书人,我与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认为,在这个多元与多样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成了重要的问题,也成了年轻人的一大困惑。就读书而言,我认为读什么书比读书本身更为紧要。记得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这本书里谈到一个故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去看望另一位前辈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时,夏曾佑先生对陈寅恪先生说,在中国,要读的书就那十几本。这十几本书就是传统的“四书五经”,再加上《荀子》《老子》和《庄子》。读了这十几本书,就是把中国的书都读完了。因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书就这些。这些书的成书,是此前我国数千年文化的沉淀,而这些书又影响了此后我国的数千年。
不难发现,这些传统国学典籍,绝大部分都属于儒家。儒学的核心是这些经典,而经典是中国人最应该读的书。这些经典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教我们如何与人和谐共处。因此,读书要读经典。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思想,更应该读这些核心的儒家经典。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来到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看到我们研究成果中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我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意思,是说作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经典。
中华经典典籍是其前数千年文化的凝练与总结,又经过了此后数千年历史的检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智慧。读书,切记一定要读最该读的书,要先读必须读的书。只有先了解中国,才能了解世界;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孔子儒学告诉我们,要培养爱心,就要从孝亲开始;欲有能力爱天下,必先爱自己的家国。现在不少人不缺少世界眼光,但缺少中国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讲修行、讲自律、讲和谐。自律的人永远不会太差,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自律的人,最终一定是出众的人;放纵自己的人,一定会被社会淘汰。领会中华经典神韵,才就能看清前行的路,“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尤其年轻人,更要“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第四,谋长远求突破,用行动回应总书记嘱托。
2013年11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指导工作。期间专程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全国上下进一步加大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重回大众“视野”。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两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也就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儒学话语权问题,也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发挥作用”。这对传统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肩负起这一使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文化研究既要“登峰”也要“落地”。“登峰”就是需要大家去认识文化的深层意义。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了解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要把这些成果加以转换进而“落地”,形成对人心、社会的滋养,形成人民共同的信仰和力量。
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是一个体系,我们要认真研究规律,找到适合方法,力求行之有效。传统文化应走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孩子们尽早接触。适时而教,教于当教之时。《礼记·学记》说得好:“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想方设法,润物无声,为他们从小在心中埋下古代先贤义理之学的种子,明白为人做事的道理,将圣贤教诲融入生命成长历程,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作为儒学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谋长远、明思路,抓关键、求突破,用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嘱托,尽一生所研所学,传播给更多的人。
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的人所认可、所认知的时候,我们心情就非常喜悦。我们应该更多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关注当下,走进人心。建设新时代文化,要走近、走进孔子,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创造的精神与精髓,这样我们才有根,才能在与社会结合中避免偏执一端,不至于表面化、形式化、功利化。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珍贵的文化遗产,否则就会走很多弯路。传统文化指向着未来。立足当下,鉴往知来,我们要更好地建设文化中国,让孔子儒学融入时代,把这个伟大礼物献给世界,照亮世道,温暖人心。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