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辉作者简介:李明辉,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台湾屏东人,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著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四端与七情》《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等。 |
书名:儒家与康德(增订版)
作者:李明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21-1
ISBN: 9787559833365
【编辑推荐】
1.横跨中西文化:“儒家与康德”这项跨文化的主题,一直是中外学界的热门议题,知网相关论文层出不穷。而本书自台湾初版以来,历经三十年,在学界引发的讨论与争辩经久不衰。
2.康德研究专家:作者在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用德文撰写多部哲学著作,用德语思索研究康德哲学,已臻化境。作者传承牟宗三先生衣钵,以康德为研究重点,会通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与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屡有创见,争议与激赏并存。
3.全新修订版:修订版在原有的五篇精彩论文之上,由作者再添两篇论文:《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及《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并全面更新引用资料,修订标题与文字,以便于读者的阅读与引用。
【内容简介】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流,康德则在西方哲学中建立了第一个自律伦理学系统,两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内涵,深远地影响了东西方社会,至今依然如此。
康德提出“自律”的道德原则,建立了自律伦理学,康德对西方伦理学思考所造成的这种根本转向被称为“伦理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从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识出发说明道德的本质,儒家则主圣人之道本乎人心,仁义道德不离人伦日用。东西方圣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如电光石火般交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李明辉教授《儒家与康德》(增订版)以自律道德为主要论述的切入点,试图阐明康德的“自律”概念,探讨儒家的自律伦理学,并比较康德的“幸福”概念与儒家的“义利之辨”。
【作者简介】
李明辉教授,1953年生于台北市。1986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担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客座教授、德国波恩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四端与七情》《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等,译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未来形上学之序论》《道德底形上学》等。
【目录】
增订版序言
原序
本书引用康德著作缩写表
导论
儒家与自律道德
孟子与康德的自律伦理学
再论孟子的自律伦理学
孟子的四端之心与康德的道德情感
从康德的“幸福”概念论儒家的义利之辨
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
余论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增订版序言】
如果不算译作,《儒家与康德》是笔者于1986年从德国返台任教后的第一部著作。此书出版于1990年,迄今已逾二十七个年头了。此后,“儒家与康德”这个主题依然是笔者的研究重点,并为此陆续发表了不少著作。其中,以专书形式发表的有《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与《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二书,均可视为《儒家与康德》一书的续篇。此外,在笔者的下列著作中亦可见到与此相关的篇章:
《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2]。
《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3]。
《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增订版。
Konfuzianischer Humanismus. Transkulturelle Kontexte.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3.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Edited by David Jon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7.
因此,如果说:“儒家与康德”这个主题贯穿着笔者多年来的哲学研究,亦不算夸张。
在这段时间内,笔者除了在台湾的大学授课之外,近年来经常应邀到中国大陆的大学(如广州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学,难免会涉及“儒家与康德”的主题。不少学生都希望参阅此书。因此,几年前联经出版公司就希望笔者修订并扩充此书的内容。但因笔者的研究工作繁重,加上健康出了问题,此事便耽搁下来。
直到2016年6月,美国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Stephen C. Angle)来信告诉我:他在他的“比较哲学”的课程中让一位华裔学生余景聪(Maxwell S. Fong)评论我这本书,并写成一篇评论文章。安靖如教授将这篇文章收入他所编的电子书Comparative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State of the Art。我看了余景聪的评论之后,觉得很难简单回应。因为《儒家与康德》出版之后,在中文学术界引起了一些讨论与批评。针对这些讨论与批评,笔者在其后发表的著作中陆续有所回应与补充。但余景聪的评论并未考虑这些著作。这凸显西方汉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除了少数的例外,上一代的西方汉学家几乎不参考中文的二手资料,只是在西方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里打转。这种心态实在很奇怪。因为笔者研究德国哲学时,不会不参考德文的二手资料,为什么研究中国哲学的西方学者就可以不参考中文的二手资料呢?安靖如教授让他的学生评论《儒家与康德》,表示他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开始改变态度,并愿意与中文世界对话。这是值得肯定的。
2016年11月笔者应武汉大学国学院之邀,2017年10月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担任讲座教授。为了让研习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学生都能受益,笔者在两校都以“儒家与康德”作为讲座的主题。由于这些机缘,笔者深深感受到增订此书的迫切需要。最近笔者特别腾出时间,对此书作了全面的修订。此书的主体部分原先包含五篇论文,增订版增加两篇尚未收入笔者其他著作的论文,即《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4]与《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5]。笔者的修订主要着重于体例的统一、小标题的拟订、措辞的修饰与引用资料的更新,在内容方面基本上保持不变。笔者在修订本书的过程中得到王又仕先生的协助,在此谨致谢忱。
正如上文所述,要完整了解笔者关于“儒家与康德”这个主题的观点,还得参阅笔者上述的其他著作。此书已有金基柱与李基熏的韩文译本(首尔:Yemoonseowon,2012年),希望增订版之出版可进一步促进中外哲学界的交流与对话。
李明辉
2018年2月于台北
注释
[1]【简体字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简体字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韩文版】译者李敬焕,首尔:全南大学出版部,2013年。
[3]【简体字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越南文版】河内:河内国家大学,2014年。
[4]此文原刊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页415—440;亦刊于韩国《中国学报》,第34辑(1994年7月),页25—43。修订版刊于王中江主编:《中国观念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页507—529。本书采用修订版。
[5]此文先后收入哈佛燕京学社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页228—269;李志刚、冯达文主编:《从历史中提取智慧》(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页1—49;李明辉、林维杰主编:《当代儒家与西方文化:会通与转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年),页15—70。
【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在曲阜举办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