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九期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7-13 22:41:14
标签:《孟子》通讲第三十九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九期开讲

来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初三日己酉

          耶稣2023年6月20日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2023年6月1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9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岳博士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晓担任主持人。本期活动在线上举行,约有40余位学友参与了活动。

 

 

 

讲读环节中,殷延禄老师围绕《孟子·尽心下》14.24-14.36章节内容进行了通讲。通讲内容在详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又结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进行了详细阐述。整个内容旁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人深受启发。

 

14.24章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性命之辨。殷老师讲到,在孟子看来,人的“性”实际有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性;一是道德之性。“性也,有命焉”的“性”是从自然之性而言的;“命也,有性焉”的“性”是从道德之性而言的。孟子在这两种性中选择了道德之性作为人的真性。从人与禽兽不一样的“几希”处言人性,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关键所在。

 

14.25章讲修身的进阶和方法。这一章比较难解。殷老师将“可欲”解释为自然而然地因性而为;将有诸己解释为自觉地循性而为。殷老师说,“可欲,是自然而然地因性而为”,这样的解释可能引起误会:尧舜由仁义行,不就是自然而然地因性而为吗?其实,这两者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入门先求平正,然后务求险绝,最后要复归平正。“先求平正”与“复归平正”,境界大不相同。

 

14.26章论包容。儒家有坚定的思想主张、原则操守,也有宽广的包容胸怀。殷老师讲到,正因为儒家有此宽广的包容胸怀,儒家思想才能海纳百川而成其大,才能深造自得成其深,才能日新其德而成其新,才能“斯受之而已矣”而去除“又从而招之”的弊端。

 

14.27章论薄税敛。孟子是主张民为贵的,民为贵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民为贵的政治主张,在具体行政中的实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富而有教”——“富”又是“教”的基础。

 

14.28章论诸侯应以土地、人民、政事为可贵。殷老师解读说,土地所以养民,政事所以保民,所以,“宝三”只是“宝一”。能以人民为宝,则保之、安之、富之、教之。能保之、安之、富之、教之,则得民心得天下。

 

14.29章为恃才逞强者戒。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上体味天道,下洞察人性,对人情世事看得明白。预知盆成括有杀身之祸,不是孟子掐指一算得来的,而是他看到其中的理之必然。殷老师总结到,才是德之辅,有德无才,不足以广德;有才无德,才足以取祸。德者,得于道也。

 

14.30章记录的是孟子在滕国期间发生的一件趣事,文字实在是奇妙的很,以至于让历代许多的人不理解、甚至误解。殷老师说,孟子对待不理解自己的旅店老板态度是平和的,不像有些人讲的那样非常生气,甚至几十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把它写进书里。孟子是要借馆人之口表达自己对门徒的态度、设科的目的。

 

14.31章教人扩充仁义。殷老师说,解读本章义理,要把“其所忍”与“其所不忍”、“其所为”与“其所不为”,相对去看。殷老师认为,“其所忍”,既是不仁。将其不忍之心“达之于其所忍”,就可以变“其所忍”而为“其所不忍”,那就是行仁了。“其所为”,既是不义。将其羞恶之心“达之于其所为”,就可以变“其所为”而为“其所不为”,那就是行义了。能行仁行义,那就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无事不可为了。

 

14.32章本章特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人所发。殷老师说,君子的言语,就是“善言”;君子的操守,就是“善道”。君子的言语、操守,指引修身的正道;“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警示修身的邪路。

 

14.33章论道德修养。殷老师认为,这不是要区分尧舜、汤武的高下,而是强调二者对于修养道德的必须。尧舜是本性的流露,汤武是明觉本性的反求。孟子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尧舜汤武为你我提供的生命的亲切示范。而这三个方面正好涵盖了家庭、职业、社会这三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空间,也涵盖了孝、忠、信这三种为人处世基本的道德规范。

 

14.34章论君子当人格独立、修己以济世。殷老师讲到,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以“堂高数仞,榱题数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为尊贵的人。这样的尊贵,在孟子看来不过是“人爵”而已,比起“天爵”来,它什么都不是。

 

14.35章当是针对士人的修养而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本心、良心,但本心、良心又有放失的可能。放失的原因,常常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所以养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寡欲”。要想做到“寡欲”,一要心中明理;二要脚下力行。

 

14.36章称赞曾子大孝。曾子不忍心吃父亲爱吃的羊枣,这正是他孝心的表现。殷老师引用唐文治《孟子大义》的话解释道:“不忍,性也。人而无性,非人也。不忍之发,情也。人而无情,非人也。曾子,性情中人也,其孝足为万世法也。”殷老师又特别指出,以曾子之孝为师法,正要师法其孝而推扩,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陈岳博士就通讲内容做了补充。

 

 

 

主持人刘晓对两位老师的解读做了总结,并感谢线上线下听众一年多来的坚持与陪伴。

 

(本期讲录的详细内容及视频,请关注后期的孟子研究院公众号及B站。)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40期将于后期继续举行,请随时关注公众号信息,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