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君子离圣人差几步 ——浅谈安乐哲对“君子”的译注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7-31 20:12:54
标签:君子、圣人、安乐哲

君子离圣人差几步

——浅谈安乐哲对“君子”的译注

作者:李文娟(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初二日戊寅

          耶稣2023年7月19日

 

在《论语》中,存在一系列有关儒家人格的词汇,如“圣人”“仁者”“君子”“贤人”“成人”“善人”“士”等,学界惯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几种划分都将圣人看作儒家的最高人格,也一致认为“君子”离“圣人”还差两步。与之不同,安乐哲认为“君子”离“圣人”仅有一步之遥。他的理由是,君子与仁者一样都具有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含义,两者可以互相交换使用的。

 

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文化充满神秘色彩,甚至几度出现“东方神秘主义”思潮。一方面是因为东方文化意蕴深奥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与传播者的译注有关。以中国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为例,西方汉学家通常译为“gentleman”,以“绅士”的视角去理解,虽然表达了两者的相似外在,却难以描述出君子的内在世界,致使西方人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君子”。

 

“君子”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也是英译过程中最难翻译的词汇之一。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学者们倾向于采取“以西释中”的方式翻译中国古籍。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60余个《论语》英译本,其中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译本堪称经典,成为西方世界的标准底本和畅销本。在理雅各的《论语》译本中,将“君子”翻译为“the superior man”(上等人)或“the scholar”(学者)。作为一名传教士,理雅各的翻译服膺于教会利益,他不能让西方人看到中国文化更多特殊之处。

 

直到安乐哲、罗思文的《论语》译本(Roger T.Ames,Henry Rosemont Jr.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Ballantine Books,1999)出现,才扭转了局面,让《论语》在西方世界散发出璀璨光彩。西方学者安乐哲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他在大学时代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受到港台新儒家钱穆、唐君毅、劳思光等多位先生影响,回到美国后又跟从著名翻译家刘殿爵先生学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一直坚持“以中释中”的研究方法,让中国文化说自己的话。在安译本的《论语》中,将“君子”翻译为“ex⁃emplary person”或“junzi”,解释为“具有政治和道德典范的人”。

 

安乐哲反对将“君子”翻译成“上等人”“学者”“绅士”等,因为这样仅仅体现出了“君子”的道德素养或渊博学识,却完全撇弃了“君子”的政治含义。安乐哲认为,无论在孔子之前,还是孔子之后,“君子”一词都有着强烈的政治含义。孔子之前,“君子”多指国君的儿子或在朝廷上供职的贵族。春秋时期,“君子”范围扩大,泛指卿大夫中具有先进思想,介于国君与庶人之间的一个阶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君子首先要具有政治地位,同时或而后修养道德的人,即“仕而优则学”。到了孔子,他将“君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倾向于认为道德完善的人即是君子。然而,这并不妨碍君子的政治含义。《论语·宪问》篇中“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所认同的君子,具有道德上内圣和政治上外王的双重要求,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才可以达到“安人”“安百姓”的目标。与古意不同,孔子所认为的“君子”首先要修养道德,然后才能够去安人、安百姓,即“学而优则仕”。

 

再说一说君子之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典范。所谓典范,指的是起到榜样、表率、示范作用的人。安乐哲认为“君子的生命具有鲜明的美学和伦理学特质”。君子不是自己指导别人去做,而是让别人学着自己去做。

 

君子之德如玉。孔子尝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礼记·聘义》)这句话是说,君子之德就像玉石一样,有着仁、知、义、礼、乐、忠、信等高贵品格。因为玉石有着高贵品格,所以君子视玉石若珍宝,将其当作礼器或随身佩戴之物;因为君子有着高贵品格,所以天下之人视君子若珍宝,将其作为北辰般拱托环绕。

 

君子心怀天下,深居亦可为政。定公刚刚即位之时,季氏依然把持鲁国政权,君臣不正,所以孔子不出仕。当时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告诉他:“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在家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就能把家庭管理好,推而广之,孝敬自己父母便能孝敬其他老人,善待自己兄弟便能善待他人兄弟,就能把社会管理好。恭敬之心与孝悌之心,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管理家庭、社会,还是天下,对君子来说都一样能做好,这便是君子为政的准则。

 

在《论语》中,存在一系列有关儒家人格的词汇,如“圣人”“仁者”“君子”“贤人”“成人”“善人”“士”等,学界惯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等级。根据不同的标准,刘殿爵将其逐次分为圣人、善人/成人、君子;陈大齐将其分为圣人、仁人、君子;有的学者分为圣人、贤人、君子;还有的学者分为圣人、君子、士;等等。这几种划分都将圣人看作儒家的最高人格,也一致认为“君子”离“圣人”还差两步,那就是必须超越仁人、贤人、善人或成人之后,才能够成为圣人。

 

与前者不同,安乐哲认为“君子”离“圣人”仅有一步之遥。他的理由是,君子与仁者一样都具有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含义,两者可以互相交换使用的。《论语》中有多处相似说法,如《颜渊》中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阳货》中也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又如《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卫灵公》中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再如《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阳货》中也说:“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通过这几处记载可以发现,孔子所描述的仁者和君子,两者很多特征是相似的。

 

在孔子学说中,成为“圣人”是一项事业。君子的事业,就是成为圣人。正如王阳明所说:“人生第一等事乃是读书做圣贤。”安乐哲提出君子与仁者的平等互换性,将君子成圣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