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著《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增订版)说明及目录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2-03-03 08:00:00
|
张祥龙
作者简介:张祥龙,男,生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卒于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一九八八年于托莱多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于布法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著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尚书·尧典”解说:以时、孝为源的正治》《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中西印哲学导论》,译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尔》《精神的婚恋》等,主编有《西方神秘主义哲学经典》等。
|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增订版)
张祥龙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出版
增订新版说明
此书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个年头。现在它作为《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重新付梓,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力争让它更充实、平衡。此书书名是《从现象学到孔夫子》,但零一年版本中,“现象学”的份量要大于“孔夫子”的份量,以至有所失衡;而且,现象学部分也基本上集中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视域还不够开阔。所以,这一次再版,新加入了8章,在这两方面有所弥补。
新增加的是:第4、8、20-23、27、29章。第4章悼念德里达,与原有的第3章呼应;第8章则介绍罗姆巴赫的密释学,即现象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们虽是短篇,却可能起到路标牌的指引作用。第20至23的四章,反省西方压迫中华哲理传统、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效应,探索儒家哲理的特性,寻找应对这个西化结构的办法和出路。第27章和第29章都与各自的前面一章有内在联系,27章阐发研究神秘主义的意义,29章则讨论中国书法为何能成为我们这个文化中的一种主要艺术。其它各章保持原貌,只有第13章做了少许调整。
感谢商务印书馆当年对此书出版的支持,以及这一次修订中陈小文和王希勇两位先生的理解和协助。
作者记于庚寅年岁末
目录
增订新版说明
序——中国古学的当代生命
第一部分 西方哲学的转机
一.胡塞尔的意义学说及其方法论含义
1.意义和赋意行为的居中(被)构成性
2.意向意义与充实意义,意向作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
3.意义学说的方法论含义
二.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
1.讨论“生活世界”的思想动机
2.生活世界的含义
3.意识到此生活世界的方式——先验还原
4.生活世界的构成域性
5.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中的问题
三.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与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
四.德里达将闪烁在思想天穹
五.海德格尔的境界
1.海德格尔的人生境界——漫游于寻源的道路之中
2.海德格尔的思想境界——间隙(Riss)处的泉涌和入境
六.“Dasein”的含义与译名——理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线索
1.“Dasein”的含义
1.1“Dasein”的基本意义
1.2“Dasein”中的“Da”
1.3 分析与总结
2.“Dasein”的译名——“缘在”
七.本体论为何是诠释学?
1.古希腊时代“存在”问题的语言背景
2.人的实际生活经验
3.形式—境域的显示——实际生活本身的展示与表达
4.形式—境域显示方法的例子——对保罗书信的解释
5.《存在与时间》中的形式—境域显示例示
八.罗姆巴赫的密释学――引介二则
1.罗姆巴赫其人其书
2.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一书中译本导言
九.“想象一块红!”——维特根斯坦破除传统意义理论的一例
十.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的象论
1.维特根斯坦图象论中的构成识度
2.海德格尔的象论
3.对比与总结
十一.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中译本导言
十二.塔斯基对于“真理”的定义及其意义
1.为何要从语义角度定义“真理”
2.怎样定义语义的“真”
2.1悖论与语言层次
2.2真理定义所要满足的条件——形式上正确、实质上充分
2.3定义的构造
2.4这个定义的特点
3.这个定义的意义
3.1它对于演绎科学的意义
3.2它对于语言哲学的意义
第二部分 现象学与中国古代思想
十三.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
1.现象学的构成本性
2.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构成识度
十四.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1.《易》的原发天时观
2.其他的原发天时观
3.天时的各种表现——天之时
十五.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十六.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老庄的道言观
1.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2.道之说
3.道与说的相互引发
十七.思想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1.“理性”的含义
2.“发展”视野中的中国文化
3.原发体验为知识之根
十八.观“象”
1.至极有几
2.居间引发
3.时机化
4.直接可理解
十九.边缘处的理解——中西思想对话中的“印迹”
附录:关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的通信
二十.中国哲学?道术?还是可道术化的广义哲学?
二十一.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二十二.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二十三.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
――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化的对比
第三部分 神与美
二十四.东西方神性观比较——对方法上的唯一宗教观的批评
1.比较的重要性
2.西方犹太—基督教的神性观
3.中国古代天道观中的神性
4.印度的择一神教
5.讨论
二十五.“合理信仰”的困境和儒家的“中庸至诚”
二十六.吕斯布鲁克及其《精神的婚恋》中的“迎接”的含义
1.吕斯布鲁克
1.1背景
1.2吕斯布鲁克的生平
2.《精神的婚恋》中“迎接”的含义
2.1迎接神的可能性——人的生存结构
2.2在爱中迎神
2.3在永远更新着的爱中获得平衡
二十七.感受大海的潮汐——《神秘主义经典系列》丛书总序
二十八.现象本身的美
1.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2.美与现象
3.“现象(显现)”的原发含义
4.现象本身是美的
5.现象学看法的理论后果
二十九.为什么中国书法能成为艺术?――书法美的现象学分析
1.文字与绘画的关系
2.什么是美?
3.汉字字形与西文字母的不同
4.文字的书法美与文字的意义有关吗?
5.汉字书写如何导致居中体验?(一):引发构意时的边缘存在
6.汉字书写如何导致居中体验?(二):汉字全方位的语境化
6.1汉字的境象性、气象性
6.2毛笔的书法效应:构造内在之势及时机化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