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补编》出版暨李明辉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8-05 17:41:41
标签:《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补编》

牟宗三 著《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补编》出版暨序言

 

 

 

书名:《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补编》

作 者:牟宗三

编 者:李明辉

出版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时 间:2023年7月

 

【内容简介】

 

当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他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国文明的推广及其现代化厥功甚伟。

 

2003年由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规划,编辑委员会历时六年精心整理编校完成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其篇幅庞大、并汇聚了当代著名学者共同编纂,详实地呈现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

 

本书编者李明辉教授亦为当年《全集》编辑委员的一员,负责编辑牟先生的早期文献。在《全集》问世后,学界陆续发现数十篇牟宗三先生早期的著作。例如,彭国翔教授在哈佛大学发现了牟先生所撰两万多字的小册子《GC国际与ZG批判》,推测为当年招商局训练员工时所使用的政治教育教材。本书不只收录此文,也收录了彭国翔教授为此一新材料所撰写之解说。此外,随着网络的发达,海峡两岸的学术研究者搜集到更多未收入《全集》的文章。李明辉教授结合两岸学界之力,仔细考定其真伪,并收入董志威先生所做之考辨。这些新文献再度反映了牟先生一生的现实关怀,有助于后代研究者更加认识牟先生的思想,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牟先生的思想内涵。

 

【作者、编者简介】

 

作者:牟宗三

 

1909-1995,字离中,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中国现代哲学家,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等校教授。1987年获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先生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的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维特根斯坦《名理论》等译作,以上各书均收录于《牟宗三先生全集》套书中。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学术发展的新水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编者:李明辉

 

原籍台湾屏东,1953年出生于台北市。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及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昂大学进修,于1986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曾担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广州)中山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目前已退休。主要著作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德文)《孟子重探》《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儒家人文主义:跨文化的脉络》(德文)《儒学:其根源与全球意义》(英文)《康德与中国哲学》,译作有H.M.Baumgartn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康德的《通灵者之梦》《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未来形上学之序论》及《道德底形上学》。

 

【目次】

 

编者序言 李明辉

《牟宗三先生全集•早期文集》佚文考 董志威

1 中西两大社会思潮之评判

2 合理与革命

3 召集临全代会之真义何在?

4 辩证法总检讨

5 读怀悌海著的《理想之前进》

6 尽能与佉执

7 国士

8 风尚

9 从诗词方面研究中国的人生典型

10 从《水浒传》到青红帮

11 论读经

12 青年与社会

13 关于中国农村的现状

14 中国人与不容中律

15 张君劢著《明日之中国文化》书评

16 张东荪著《认识论的多元论》书评

17 从公有到私有

18 编者后记(一):谈本刊态度

19 编者后记(二):谈本刊目标

20 编者后记(三):谈战争

21 编者后记(四):谈国家哲学与社会学

22 编者后记(五):谈舆论

23 说自己的话

24 评现行大学教育

25 一个开明阶段是必须的

26 舆论的造成与保障

27 庐山礼贤之政治意义

28 加拿普著《言语之逻辑句法》书评

29 论因果

30 逻辑之“必”与实事之“必”

31 论构造

32 解惑

33 知识阶级之命运

34 《立国之道》末章:我人思想之哲学背景

35 GC国际与ZG批判

附录 牟宗三的GC主义批判:以《全集》未收之《GC国际与ZG批判》为中心 彭国翔

 

【编者序言】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补编》编者序言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李明辉

 

2003年,在牟宗三先生辞世八年之后,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了《牟宗三先生全集》,共33册。这是当代儒学研究的一大盛事。其中,收入第25及26册的《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是由笔者和黎汉基先生负责编辑的。当年的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为了搜集牟先生早期的著作,笔者曾亲赴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学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及北京的若干图书馆,并且得到不少大陆及香港学界朋友的协助。搜求所得极为丰富,共得68篇,排版后超过一千页。当时笔者 虽然不敢保证无所遗漏,但估计遗漏的文章不会太多。

 

不意《全集》出版的次年,即2004年,当时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哲学系、目前任教于浙江大学哲学系的友人彭国翔教授偶然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发现牟先生撰写的两万多字的小册子《GC国际与ZG批判》(台北:招商局训练委员会,1952 年3 月),并将全文影印给笔者。笔者在参与《牟宗三先生全集》的编辑工作时,根本不知道有这份材料存在,也从未听到牟先生提过这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可能是当年招商局训练员工时所使用的政治教育教材。由于它不对外公开发行,故不为学界所知。彭教授特别为这份新发现的材料撰写了《牟宗三的GC主义批判——以〈全集〉未收〈GC国际与ZG批判〉为中心》一文。笔者便安排将此文连同牟先生的《GC国际与ZG批判》全文刊登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的《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9卷第3期(2009年9月出刊)。

 

及至2011年,当时的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李强先生(目前任教于西安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又藉由网络发现牟先生早期一批未收入《全集》中的文章。李强先生除了提供笔者这批资料的原始照相版之外,还将部分文章转成了Word档。但是这批材料极为杂乱,尤其是署名“光君”的若干文章很难断定是否出自牟先生之笔。“光君”是牟先生早期常用的笔名之一。笔者当时的研究工作极其繁重,加上罹患糖尿病与梅尼尔氏症,体重暴跌20公斤,经常耳鸣、晕眩,实无馀力处理这批材料。但笔者还是委托研究助理吴明峰先生校订李强先生所提供的Word档。

 

2017年8月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董志威先生也藉由网络发现牟先生早年一批未收入《全集》中的文章,而将这批文章及其Word档传给笔者。在这批文章中有部分文章与李强先生所提供的文章重复。笔者便将李强先生所提供的材料传给他。他将这两批材料加以汇整,并将李强先生所提供的三篇文章由照相版转为Word档。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两批材料加以考证,剔除了其中显然非出于自牟先生之笔的材料后,共得35篇,约20万字。董先生的考证极有说服力,经笔者与他反覆讨论后定稿,即《<牟宗三先生全集•早期文集>佚文考〉一文,今收入本书中,作为导论。这批新材料之发现,主要得力于这十几年来网络搜寻功能之快速发展。

 

除了以上的35篇文章外,本书亦收入彭国翔教授所发现《GC国际与ZG批判》,并收入其《牟宗三的GC主义批判——以<全集>未收为中心》一文,作为本书之附录。同时,笔者委请研究助理王又仕先生负责编辑、校勘及排版的工作。故本书之出版可说是两岸学者共同努力与合作的成果,对于关心牟先生思想与当代新儒学的研究者特别具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大陆儒学界流行“港台新儒学是心性儒学,大陆新儒学是政治儒学”的二分法。彭国翔教授最近著有《智者的现世关怀:牟宗三的政治与社会思想》(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6年)一书,其构思虽早于这种二分法提出之前,但在客观上有力地反驳了这种偏见。持此论者恐怕都未全面研读过牟先生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文字,尤其是早期的著作。因为在牟先生早期的著作中,讨论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反映出他早年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而正如彭教授该书所示,牟先生这一关怀也是贯彻终生的。笔者相信,本书之出版有助于澄清这种偏见,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把握牟先生的思想。

 

李明辉

2023年5月于台北

 

【选文】

 

中西两大社会思潮之评判

 

事实、实践与理论

 

(一)这三个东西有分别清楚的必要。不然,科学即有点危险,而客观知识也就不可能。所以在写本文以前先提出这三个问题以讨论之。

 

(二)先说事实,事实即是外于人类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或更具体点说是占有一特殊“空、时”格的那件生起+现象。每一生起现象是一事实。每一事实,一经发生,即有其客观存在,即有“是其所是”的性德。我们不能随便去取,我们要从它,它不能从我们。我们可以如实地认识之,了解之,解析之。固然,当认识或解析事实之时,主观色彩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我们却有意识地总希望其没有。科学家之对付事实即是如此,而科学也即是由这种态度研究事实所得的结果。

 

(三)我们可以把事实大别为二:一是自然事实,一是社会事实。自然事实不成问题,社会事实则有说明之必要。社会事实易与实践相混。其实社会事实由人类实践而成,但不就是实践。实践是实际行动即是说他在那里作。至于“他在那里作”这个活动现象则是一件事实,这个活动现象终了的时候,即可以把它看成一件已成的事实。陈涉揭竿而起,当其作实际行动时是实践,即由于某种刺激而发生某种思想以作某种行为,他这种活动现象是一件事实。其行动终了时活动现象即成了历史上揭竿而起的一件革命事实。社会事实即由这类性质而形成。社会事实与实践分不开也就在此。虽然分不开,两者却非同一。

 

(四)社会事实既与实践分不开,所以即有说明实践之必要。实践即是人类一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实际行动。故一个人之实践,必有其个人的思想、背景、动机与目的,换言之,总有其特殊的主观性。因为其有主观性,故有责任可负;有责任可负,故有是非善恶之评判。是者、善者,名之曰“合理的行为”。杀身成仁之文天祥,我们可以说他的实践行为是合理的;卖国求荣的秦桧可以说他是非的、恶的行为。然而两人之行为一旦成为科学所对付的历史事实,则事实本身即成为客观的,是其所是的。我们只解析其组织与性德,而不能批判它的是非善恶。判其是非善恶者,判其行为也,非判客观事实也。

 

(五)因为实践带有主观性,即带有情感的冲动性,所以就有合理与否的差别。此于群众行为上尤然,并且因此,明知合理而不为,明知背理而为之的情形,也即发生出来。所以实践总是实践,而不能与事实混。

 

(六)再说理论。理论有“实践理论”与“科学理论”,或亦曰“事实理论”。事实理论即是按事实而说话。这样的理论是事实的一幅图像,是与事实相照应的。虽然有时不能完全相应,但终期其相应。科学即是这种理论的总集。故事实理论亦可称“科学理论”。我称这种理论曰“纯理论”,称其所对之实事曰“纯事实”。言“纯”者,不带色彩而可以客观地、如实地研究之之谓。这样可以救住科学,科学理论是超阶级、超时空的东西,近颇闻有人谓“资产阶级的科学”与“资产阶级的哲学”,科学与哲学亦有了阶级,实在是一偏之见,没有明白纯理论与纯事实是甚么。你说研究这些东西大半是资产阶级的人则可,但不能因之而说“资产阶级的科学”。2+2=4,在资产阶级承认,在无产阶级亦得承认;牛顿的物理律,资产阶级承认,无产阶级亦不得不承认。因为这全是纯事实与纯理论的缘故。

 

(七)实践理论即是行为理论或道德理论,即人当怎样行,且按什么道德标准而行的理论。这个问题是道德哲学上所研究的,而我们研究的路径,又免不了风俗习惯与人类社会之窥探。所以,这种理论与科学理论不同,既无客观事实与之相应,又不能以应于事实为能事。所以,这种理论全是根据人类本性而进入“理想”与“感应”。换言之,实践理论即是评衡之理论,与价值之理论。

 

(八)本文的目的,即从对演法的唯物论世界观为基础,而批评与之有关的两大实践理论,以期建设一种新道德哲学或新实践理论。

 

误会谐和之错误

 

(一)本段批评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大别可分为道德的基础与道德的理想。这样的研究要作玄学上的探讨。但本文不从此处着眼,只在说明中国社会意识及传统伦理之由来,并加以批评。道德哲学研究人当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并当如何实现之。本文不从自我的实现这方面,去作普遍理想的研究,换言之,不从那种宇宙观及人生观应用于个人上以期其实现之研究,而从其应用于社会上以期社会之实现这方面去研究与批导。

 

(二)凡一种伦理必找一种世界观为其基础,必以其行为与基础相融洽为其理想,为其实现。所以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就不同。但观察世界时,又不能不受主观之影响,与特种目的之利用。所以人生观不同,世界观常亦随之而不同。本文但述由对演的世界观而引出的两大伦理。这两种伦理是东西根本不同之所在。先述中国。

 

(三)中国的古圣先哲之世界观,也即是一种对演法的唯物论。所以名之曰“对演”者,因其为唯物也,因其为唯物,所以他们所讲的辩证是事实的辩证,而不是概念的辩证。事实的辩证,吾名之曰“对演”;概念的辩证,吾名之曰“矛盾”。所以,吾以“对演法”名马克司的辩证法,以“矛盾法”名黑格儿的辩证法。所以

 

(三)中国的古圣先哲之世界观,也即是一种对演法的唯物论。所以名之曰“对演”者,因其为唯物也,因其为唯物,所以他们所讲的辩证是事实的辩证,而不是概念的辩证。事实的辩证,吾名之曰“对演”;概念的辩证,吾名之曰“矛盾”。所以,吾以“对演法”名马克司的辩证法,以“矛盾法”名黑格儿的辩证法。所以,马克司的辩证法即是对演法的唯物论,而黑格儿的辩证法即是矛盾法的唯心论,理由在此不述,吾曾详于他文。

 

(四)中国人的世界观即是这么一种对演的物质或事实观,此于《周易》一支思想中尤其显然,阴阳、五行、八卦都是在那里指出事实之对演。对演的公式,一般地说来即是(一)相反相成;(二)矛盾之谐和。须知此所谓“相反”不是逻辑上的正负,乃是事实上的对立。言事实上的对立,即言占有特殊的时空。“相成”即是对立之絜和,这全是物理化学上的事实,不能与黑格儿的讲法相混。矛盾之谐和是站在唯物论或实在论的观点,用逻辑与概念来解析事实,因为严格说来,矛盾只能在逻辑上讲,而事实不能有矛盾。以矛盾来解事实,与事实有矛盾是不同的,以矛盾作事实,即以概念作事实,乃是黑格儿的唯心。我们现在必要分别清楚,故矛盾之谐和即可作相反相成之解析,故以矛盾可解事实上之对立或相反,以谐和解事实上之相成或化合。

 

(五)我们现在要看这个相反相成的事实上的对演,纯是物理事实,没有正负可言,没有高低上下贵贱之别,没有价值意味在。它们的相成,是对立物之相成,不是一正一负、一高一下之相成;它们的化合,是物理因子之絜和,不是黑格儿之正负以趋于绝对之合,更不是尊卑贵贱之絜合。他们的对立是占有时空之实物,不是黑格儿之概念,既不是“概念自身”所反射之正负,复不是由概念之正负而至绝对。故此与黑格儿全无关系,现在可以不管它。现在所要顾及的,即是对立不是有价值性的对立;相成也不是有价值性的对立之相成。现在即从这一点批评中国的旧伦理。

 

(六)这个没有价值的物理对演,即是《庄子》所谓齐物之论,也即是等视一切有情之见。可是在中国最占势力的儒家,竟没有把握住这点齐物之见,而引出合理的社会。然而他却对于本来之物加以误解,而造成封建社会、宗法社会的畸形的絜和伦理。他们以君臣、庶人、男女、夫妇来比配阴阳、八卦、天地、上下,以造成了尊卑贵贱而有阶级性的谐和,所以这种谐和是有价值意谓的对立物之谐和。他们说这是有根据的,即天在上地在下,故天为尊、地为卑;尊而上者为君、为男、为夫,故卑而下者即为臣、为女、为妇;尊而上者为贵,故卑而下者即为贱。这种以为天然的必然的比配,使人无可逃脱,无可怀疑。虽然有阶级有贵贱,但须要絜和。因为天地本来如此。这样,既可以维持住宗法组织,又可以维持住社会治安,并可以实现其与天地合德的理想社会。

 

(七)但是,这是不合理的絜合,畸形的絜合。这是对于事实的误解,对于事实所下的错误判断。这种误解我叫它“误会谐和”,这显然是一种错误。可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社会组织,全受这个误会原则所支配。从此也可知社会现象,大多是由这类误会、冲动而造成。合理的可以造成社会现象,不合理的亦能造成社会现象。从此而观,我们当怎样小心提倡甚么运动呢?中国数千年的不合理造成数千年的悲剧,现在我们是觉得了,现在我们要革命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