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⑧
作者:夏莹(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廿六日壬申
耶稣2023年7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阐释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在给这段话作注时写道:“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里的实事求是主要指一种治学风格,即根据实证,求索真知,根本上是一个考据学命题,而非哲学认识论命题。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他强调“知”和“行”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里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合一讨论的主要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总体上属于一种道德修养学说。
1941年,毛泽东同志依据革命实践的需要,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其中借用了实事求是一词,并予以新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由此,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为何要坚持实事求是,如何坚持实事求是作出深刻论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进一步提升了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知”和“行”的关系同样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立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把传统知行观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合一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不仅解决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而且阐述了为什么要知行合一的问题,强调知和行相辅相成,“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关系的重要论述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代知行观关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统一的观点,将其运用于道德建设,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古代知行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破了单纯道德实践的束缚,拓展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标志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两个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哲学命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从理论问题到解决现实问题之强大武器的“两次转换”,成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构成。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这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关键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又一个新境界,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