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作者简介:肖群忠,男,西元一九六〇年生,陕西彬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孝与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民众传统人生智慧》《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中国孝文化研究》《道德与人性》《伦理与传统》。 |
原标题:学论道文化情,渔樵耕读乡贤心——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陕西豳风书院院长肖群忠先生
作者:肖群忠、杜华伟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3年8月1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不断凝聚。在传统文化热中,各地古代书院得以恢复,当代书院也呈不断增长之势。笔者有幸于2023年7月28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陕西豳风书院院长肖群忠先生。在谈到豳风书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时,肖院长强调,“传承豳风,弘扬文化”始终是书院的发展宗旨。
以下是访谈实录: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肖院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您作为伦理学专家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如今又成为当代书院创办者与实践者,对于当代书院发展与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今天想请您谈谈相关问题。
肖群忠(以下简称肖):好的,感谢您的访谈。希望我们能共同探讨并推动当代书院发展,也希望我在创办书院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能够为同道提供参考与借鉴。
杜:咱们的书院取名为豳风书院,是否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用意?走进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为何是一只硕大的倒流壶雕塑?
肖:“凤栖于豳,鸣于岐,翔于雍。”豳风书院,坐落在“中国最美乡村”拜家河(陕西省彬州市境内),自古以来,彬州人就以“后稷生地、公刘故里”而倍感自豪与骄傲,一直拥有农本和人本的优良传统。本着植根沃土、薪火相传、遵史求真、守正创新的理念,以弘扬古豳与先周文化,促进彬州文化发展为职志,为此我们创办了这所书院。
书院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坚持公益普及原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研究传承中心,也是彬州文学艺术培育中心,更是农耕文化观摩地以及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中心。起初有人提议将书院取名为“豳州书院”,但我认为这个名字不足以表达书院的内涵。因为豳州仅能指代一个地方,而豳风则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明,具有特殊意义。古豳是周人先祖之地,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诗经》“豳风”文化所在地,在我们这块有深厚文脉的土地上创建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豳州文化的书院,正可谓恰逢其时。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支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国人的责任担当,豳风书院希望能够为延续彬州文脉、提高民众素质、促进地方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豳风书院有一处地标性或者标志性建筑——倒流壶。倒流壶的造型非常别致,壶盖和壶身连为一体,还雕刻着三朵盛开的牡丹。壶把是一只昂首的凤鸟,壶的出水处则是一个张口大开的狮子,下面还有一个小狮子正在吃奶。由于凤凰为百鸟之王,狮子为百兽之王,而牡丹又为花中之王,所以民间又称倒流壶为“三王壶”。我们彬州出土的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的纹样、题材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母狮给幼狮哺乳的情景,完全是对自然界真实活动的生动写照。两狮的神态刻划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母狮的舔犊之情、幼狮的安祥宁静之感无不从工匠的手下流泻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天的豳风书院正是在原彬州太峪陶艺馆的基础上扩建的,而陶艺馆则是在原彬州窑烧制遗址上修建的。因此,我们选择以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倒流壶作为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杜:我注意到豳风书院有一些特色活动,例如农耕教育和陶艺体验等,请问你们当时是如何想到要设置这些活动?设置这些活动有何目的?
肖: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勤劳勇敢、质朴善良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就在农耕劳动中不断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农耕遗存。《豳风·七月》等篇章就是对这种农耕生活传统的生动记载,在以传统耕作为载体的农耕文明中,蕴含着我们不可割舍的文化力量,牢记并传承历史荣光,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越走越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于农村的面貌是模糊的,对农村和农耕生活的真实情况几乎没有了解,甚至分不清农作物,不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家长、学校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动手能力、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豳风书院坚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与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劳动教育为孩子们成长赋能。因此,我们在书院内设置了陶艺展厅和陶艺体验制作区、家庭农场和劳动实践基地。陶艺馆内展有百余件陶制工艺品,以传承中国陶艺、弘扬民族文化为使命,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过程中了解陶艺制作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更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们的农场占地约100亩,以家庭为单位将土地规划成块,让孩子们在种植蔬菜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收获快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能增进了解和信任。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书画、陶艺、古建、农耕等文化活动,能够直观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使文化以生动活泼的样态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而激发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如今,耕读文明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大为不同,但这些思想理念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而知农爱农,提高劳动素养,培养劳动精神,是我们设置这一系列特色活动的价值旨趣。
杜:资金和学田是书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请问豳风书院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肖:您提到的其实就是书院如何提升造血功能的问题。虽然现在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GDP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书院发展面临一定困境。
我认为,书院发展需要官学商三方互动,共同做出努力。首先,书院作为一种文化与办学机构,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界人士支持,因为他们是文化主体。豳风书院的创建最初是由我们五位78级的同学倡议发起的,我们作为彬州走出来的文化人,希望在退休后能够造福桑梓,于是萌生了创建书院的想法。其次,在一个经济工商社会,企业家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应该有责任担当,助力文化建设。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了市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联系到了彬籍先贤、清初名儒王吉相进士的后人,现任彬州市德隆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宁先生,他出于一种文化责任感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对书院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我前面提到书院的陶艺体验、家庭农场、采摘园等项目,目前来讲是有一定微利回收的。为了支撑这个公益性文化团体持续运行下去,我们也在不断加强宣传力度,逐渐扩大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助力书院建设。尽管有困难,但是,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坚持往前走。
杜:每所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进行成人国学教育,有的进行青少年才艺培训,还有一些进行全日制儿童读经教育。那么,您认为当代书院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肖:古代书院是士人求学论道、游学修身的场所。而当代书院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要、补充体制教育的不足产生的。目前学校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家长更关注孩子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却忽视了孩子情商、德商的提高和人格的历练。我们现在创办书院,就是因为体制教育中有一些缺失,希望可以通过书院教育来化解。“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书院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地方,而不是灌输知识和培训技能的地方。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书院是儒家的道场,就是要弘扬崇德向善、立德树人的儒家精神,这是书院教育的核心。
体制教育更多提供的是知识和技能,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族悠久的思想道德智慧。近40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然而传统文化复兴是一个长期过程,知识分子应当有责任感、使命感,为传统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书院还担负着对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进行纠偏的责任,所以我们豳风书院计划开设家长学习班。因为只有家长转变态度,他们才会将孩子送到书院来接受熏陶和教育。如果家长都不热爱读书,不认同传统文化,孩子也很难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一个有学习意识、重视传统文化的家长,本身就是一个好老师。许多家长考虑到将来就业等因素,很难下定决心将孩子送进全日制书院。因此,我们的想法是在尊重现今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从而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最终目的还是将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德智双修的人。
杜:豳风书院是否开展一些大众化的礼仪教育活动?例如成人礼、开笔礼等。
肖:成人礼、开笔礼等传统礼节礼仪,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经验,我们也将此移植了过来,这也就是礼仪教育。仪式化的东西是要有的,并且青少年的敬畏之心就是从这些细微之处进行培养的。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中,许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已经简化甚至取消了课前起立行礼的环节。而在书院教育中,学生要向孔子行四拜礼,代表对天、地、君父、先师才有的大礼。要向老师行三拜礼,以示尊重和敬畏。所以,我们在书院开展成人礼、开笔礼、释菜礼等活动非常有必要。另外,我们还计划在九九重阳节筹办敬茶礼,向青少年传递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和习是要统一起来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学,只是一个认知的概念,缺少实践教育。只有在做中学,才能体会到事物发展的真谛,所以书院教育必须要实践,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劳动教育,这也是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就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我看来最大的契合性就是实践性。
杜:说到实践这一话题,我又想到能否将高校“三下乡”活动与书院教育结合起来,让假期返乡的大学生来到书院给孩子们授课。
肖:您的这个想法非常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返乡大学生来到书院授课,既能够锻炼他们的策划、执行能力,也是他们报效桑梓、服务社会的体现,还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志愿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心性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仅在书院,在社会上都应该有这样的活动。现在的应试教育将孩子们都关在课堂里,导致他们大多缺乏实践能力。我在日本时了解到,日本学生有一个春假是专门用来游学的。“游学”就是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在体验当中学习。现在一些书院通过了相关机构资质认定,能够作为游学基地,也是为了培养和锻炼青少年的实践能力,豳风书院将来也要把这一块活动做起来。
杜:游学是古代书院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传统,您在寒暑假也会带领学生进行游学,请问您认为这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品行培养有什么样的作用?
肖:游学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的游学始源。今年7月,我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六位研究生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了为期三日的游学活动。
游学团在临夏安多牧场走进生产一线观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产品生产的不易,认识到了民族经济在实现民族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在拉卜楞寺了解到大瓦金殿和闻思学院中诸多佛像的渊源和特色,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有幸参与了当地的篝火晚会,亲身体验了草原牧区的民俗文化。最后,我们参观了迭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和腊子口战役纪念碑。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大家真正理解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深刻含义。通过本次以游促学的游学活动,我相信学生们都能够真真切切地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前世今生”,在实践生活中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修身,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游学的意义所在。
杜:伦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作为一位伦理学专家,请问您认为伦理学和古代书院教育有什么共通之处?伦理学对当代书院发展有哪些启示?
肖:今天这个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物质丰富、信息通畅,但人们烦恼越来越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就一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伦理教育。儒家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儒家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纽带与不竭动力。其次,儒家伦理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最具意义的道德文化资源。最后,我们坚信,儒家伦理传统在当代社会仍然会发挥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主要传承基地,古代书院通过教育引导、环境浸润、榜样感染以及制度约束,使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将道德教育寓于日常人伦生活之中,对生徒的成人与人格养成发生了重要影响。
书院历史源远流长,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虽表现出不同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的书院精神核心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当代书院建设也不能背离这些精神。第一,德育为先的人文精神:不论是精神层面的引导,还是行为层面的约束,书院的办学宗旨都离不开“德行”二字,这正是伦理学对人的基本要求。第二,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书院的独立精神既体现在书院治理的自主性,又体现在书院教育的独立性。第三,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这是不同时期书院所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道义是儒家学说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因此,书院一直以来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不断丰富着儒家伦理精神内涵。
杜:我关注到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艺教,除了带领研究生研读《论语》等经典外,还创有“博雅箫社”,师生定期共同学箫、吹箫,请您谈一谈艺教对个人修身的帮助。
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礼乐。礼乐的内容包括礼仪、音乐等。“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然而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本质精神。
我们的读书会除了研读经典之外,还包括吹箫、唱歌、诗朗诵等各种各样的才艺活动。我之所以对学生提出这一要求,是因为礼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礼乐教化人们尊重上级、敬爱长辈、友好相处,培养了一种尊敬他人、自我约束的品德。第二,礼乐通过正式化的礼仪和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第三,礼乐中的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高雅情操,从而提升生活品质。第四,礼乐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形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沟通和理解。
杜:请问您如何理解“传统文化要对接现代人的需求”这句话?
肖: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但传统文化又不能过于迁就现代人的需求。既要有坚持,又要有创新。书院复兴,重在挖掘精华,贵在转化创新。在新时代,让书院在现代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后,豳风书院还将推出更多活动,持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发挥连通传统与现代的独特价值。
杜:感谢肖院长接受访谈!期待豳风书院这座年轻的当代书院能够不断完善,取得更好的成绩,更有效地服务社会!
肖:谢谢杜老师!我们会秉承“传承豳风,弘扬文化”的宗旨继续走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到书院的实践和研究中来,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
2023年7月28日访谈记录
2023年8月1日整理完稿
受访者:肖群忠,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韩国圣山孝大学孝学名誉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获得者。曾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代表作主要是:《孝与中国文化》(2001年,人民出版社);《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于对传统孝道的开拓性精深研究,被媒体称为“中国弘孝第一人”。《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2019年获得“中国好书”奖;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儒家道德八讲》获“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课”荣誉,在线广受好评。讲学足迹遍布国内各地,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部委如文化部、人事部,社会文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京、津、广州、武汉、杭州图书馆,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台,企业如中国移动、中海油,地方东到黑龙江、西到新疆,也曾赴美、日、韩、马来西亚,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访谈者:杜华伟,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安溪凤山书院文化建设学术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编委,研究领域为书院文化与思想。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