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中庸》首章说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08-15 16:46:59
标签:《中庸》、首章说
丁纪

作者简介:丁纪,原名丁元军,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东平度人,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著有《论语读诠》(巴蜀书社2005年)《大学条解》(中华书局2012年)等。

《中庸》首章说

作者:丁纪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廿七日癸卯

          耶稣2023年8月13日

 

癸卯理学班第二场,毕冉主讲大本达道,我略加评议。评语虽匆遽间出之,似非毫无可味者,因追记并稍完其意如次。

 

《中庸》首章,于“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之后,即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之后,即曰慎独;于中和、大本达道之后,即曰“致中和”。中者,即此不睹不闻、隐微之际也。而惟戒惧,故能静而不离;惟慎独,故能动而无违;惟先不有此违离之虞,乃可以扩而充之、发而扬之。观此,一章之旨亦可见矣。

 

盖性即天,而圣亦同天;道不可离,教亦岂可离哉?圣人修道为教,乃作其位育之功,即所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者也,自是“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孔子家语•问玉》)。然则率性者必出之以奉教,亦岂有须臾之可离也哉?而其要,则在于戒慎。故欲勿离道违教,亦惟戒以致养乎其中、慎以致察乎其几,如是而已矣。

 

此义程子最得之,言之盖屡屡矣。如曰:

 

“‘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遗书》卷一四,条一〇)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卷一三,条九)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自然中礼。惟慎独,便是守之之法。”(卷六,条一〇)

 

又曰:

 

“(三住)此三者,人终食之顷未有不离者。其要只在收放心。”(卷一,条五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卷三,条一)

 

皆言此也。善会之,《中庸》一篇之旨亦可见矣。

 

或者以中为圣人独有,乃圣凡别处。曰:非也。圣凡之别,不在于一有中、一无中。中只是一个中,圣人之中即常人之中。然致之,则足以为天下之大本;不致之,始非不有,终不保其有。故人自非不事乎戒慎恐惧与慎独者,皆有其中。惟中不即为大本,和不即为达道,故不曰“中者”、“和者”,而曰“中也者”、“和也者”。所谓“中也者”、“和也者”,犹言“中之”、“和之”,则“致”字尚未出,而“致”之义已在其中。“致中和”之“致”,即“致知”之“致”,皆非造成其所无,乃推极其所有。故曰“致中和”,勿使中和仅为中和,将有以尽其所以为大本达道者也。中则圣凡同,致则圣凡异。自其同者言,圣凡之间非有二道;自其异者言,人亦岂可藉同于一道为口实,而以浅显望圣人,以为在可几及也哉?此之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造端乎夫妇”而“察乎天地”也。但常人倘肯于致中,亦无须假借圣人,亦自致其所固有而已矣。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