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思政: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
作者:金宏利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廿七日癸卯
耶稣2023年8月13日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课堂所学并将其充分运用于社会大课堂,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甘肃省根据本地“大思政课”教育发展资源,积极提倡落实“大思政课”育人宗旨,推进全社会形成努力办好“大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明明德读书会作为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组织,也积极推进践行“大思政课”教育宗旨。通过江南书院大“义”之旅,深入挖掘和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中关于“义”的内涵。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让读书会成员真正走进乡村、体验乡村,感受“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及取得的成效。通过“诵读经典,传承国学”乡村支教活动,推进传统文化走进乡村课堂,拓宽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真正认同、学习、继承并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践行“大思政”课堂,明明德读书会一直在路上......
第一记:江南书院大“义”之旅
“义”最早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为“義”,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己之威儀也。“义”的本义为公正合宜的言行或道理,是做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义”从“羊”,即与善、美同义。“义”又从“我”,即谓义出于己,由己决定。“义”即是从自我出发判断是否要与善、美同行。传统儒家文化以“仁”为发端,以“义”为从属,以“礼”“智”“信”为支撑,培育塑造君子。何为君子,简单可以理解为具有内在“仁”、外发“义”的人。《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即有道义和功利之别。人生的意义不是为个人的一己私欲而活,更应该是另一个层次的,从自我奉献中去阐发道义。
2023年7月,明明德读书会指导老师杜华伟及读书会部分成员参加了江南书院“大义之旅”游学营。江南书院坐落于江苏省江阴市南闸街道花山南麓山居庵遗址区域,这里环境清幽、心旷神怡,是读书修身的好方。书院的日程安排很紧,早上5:30起床,6:00大家一起练习八段锦,然后在晨光中齐声诵读《大学》《论语》节选内容,接下来就是一天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围绕“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包括韩星老师的《“义”在儒家学说体系中的地位》、肖群忠老师的《儒家“义”理、德行及其现代价值》、朱岩老师的《“义”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的意义与现实重建的需求》等。明明德读书会杜华伟老师参加了多台会讲活动,与其他老师就“义”这一主题展开充分讨论。
通过老师们的讲座和会讲,学员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开始反观现实,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践行“义”。在整个学习交流过程中,书院的“义工”(以志愿者身份前来的学长)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身份、地位、年龄,但是他们在这里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学长”,他们会亲切地将学员称为“家人”,时时给大家以家人般的关心和问候,并且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依然尽心竭力地去照顾每一个人。
没来这里之前,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会有这样一群人,仅凭着对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孜孜不倦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这里的学习经历让大家知道的确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不计功利,只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单靠我们内心的“情”,更多是心中的“志”。正如朱岩老师寄语所说:人生没有了“志”,所有的东西都是无源之水,所有的感动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所以,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志”转化为实际生活中“义”的学习与修行。
第二记:“青春正当时,同心筑乡村”乡村振兴促进团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因此,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宣传农村便是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年7月,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教师杜华伟老师带领下,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八龙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明明德读书会部分成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临夏市胭脂镇八龙村经过长期摸索,在综合本地气候等地理条件基础上确立了以大棚蔬菜、西瓜和药材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小麦、玉米和油菜为辅的农业作物。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普遍存在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老人和小孩居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态势。在与村干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以土地流转承包为机遇,在大规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雇佣等方式给当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既保证了农民日常收入又保证了个体家庭照顾。
实践团成员不但帮助农户收割小麦、挖土豆,而且在寻访西瓜和中草药基地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快手和抖音等平台开展相关直播,希望通过新媒体推广当地的西瓜、中草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该地农产品,以此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同时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记:“诵读经典,传承国学”乡村支教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要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科学战略的基础上,兰州交通大学明明德读书会成员将传统文化带给家乡的小朋友们,以传统文化提升小朋友的学习能力,促进小朋友拓宽学习思维,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暑假,明明德读书会成员朱江等同学来到了毛河洛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学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河洛村中部,该小学共有三间教室,两间办公室,教育资源稀缺。支教团成员在充分了解当地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纠正同学们的英语发音、讲解语文作文写作要点、带同学们走进国学经典《论语》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思维习惯,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归属。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孩子们热情高涨,学习十分认真。教学相长一直是杜华伟老师的教育宗旨。通过此次乡村支教活动,支教团成员深深理解了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成员如是分享:在提到某一个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积极踊跃参与,无论正确与否。然而身处大学的我们却把太多目光放在了对与错,却忽视了事物本真的意义。从小朋友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真、勇敢和自信,这值得我们学习。教学相长,没有一堂课是单向的,支教虽然看起来是在付出,其实也是在收获。
结语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对“大思政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代青少年是在多维立体、虚实结合的时空场域中成长的。学生在学校,思政课就在学校,学生在社会,思政课就在社会。
江南书院大“义”之旅让学生更具义利之辩,明白《论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深切之理以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面对义利冲突时该如何选择。乡村振兴促进团活动和“诵读经典,传承国学”的乡村支教活动更多让同学们体悟人生,感受自我人生价值。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即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前启后,对社会及他人的无私奉献,这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去做的事。
“大思政课”可以在课堂中,可以在田地里,也可以在某一具体的小事上,希望新时代的青年能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