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马里诺】探索死亡的诱惑力:克兰西·马丁著《如何不自杀》简评

栏目:他山之石
发布时间:2023-08-26 21:20:48
标签:

探索死亡的诱惑力:克兰西·马丁著《如何不自杀》简评

作者:戈登·马里诺 著 吴万伟 译

来源:译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励志类图书市场充斥着《如何战胜忧郁》或者《如何真实》之类标题。这里有一本新书克兰西·马丁著《如何不自杀:自杀心理描述》(2023)。

 

这本书基本上是自传,独一无二的研究拼接了对历史上很多著名自杀案例的分析,也有对广泛的哲学文献所做的干脆利落的评论,涉及休谟、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加缪等人以及若干佛教圣徒的自杀见解。

 

“死亡的诱惑”几乎在作者的记忆之初就一直存在。6岁的时候,他首次尝试想让自己消失,就是故意将三轮车冲着飞逝而来的公交车骑了过去。他回顾了制定的计划和准备实施的细节:“我闭上眼睛冲到街上。狂按喇叭。我不知道公交车是否真的撞上了我,但是成年人一阵慌乱的骚动,我还在人行道上。他们送我上学,我完好无损。”在过去,心理分析师并不相信年轻的孩子会有自杀倾向,但他们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马丁躲躲闪闪地使用撞公交车的举动来阐明这个要点:他是怪异者群体的一员,他们天生有一种冲动,急于离开这个刚刚闯入的世界。

 

无论是在任性倔强的少年和腼腆聪慧的青年时期,马丁都竭力在生活中站稳脚跟。作为神经质的胆小鬼,他几乎总是觉得自己是圈外人。15岁时,他在得克萨斯州和两个哥哥一起做利润丰厚的珠宝生意。大把大把的金钱如瀑布般倾泻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毒品可卡因和狂喜。除了毒品之外,20来岁的钻石商人如酒神狄俄尼索斯般疯狂酗酒,完全忘记昨天和明天,整日里纸醉金迷。与此同时,自杀的想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马丁,在他的脑壳里滴答作响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样。因为无法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他常常始终如一地倾听塞壬的歌声,试图依靠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终结自己的性命,如从高楼跳下或使用栓狗绳上吊。总之,他尝试了至少10次自杀。当栓狗绳断裂或被人劝说从窗台上下来后,他就多次进入心理治疗病房的治疗阶段。

 

虽然有多次恶行和疯狂举动,马丁仍然拥有了不起的智慧和才能等优势,另外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也让他不至于陷入生活的困境之中。删掉细节抓住重点,马丁辞去了珠宝生意的工作,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甚至到了此时及以后,在他拥有好不容易获得的哲学教授职位之后,他尝试切断风筝线的企图仍然没有停下来。

 

怀疑论者可能嘲笑说,“得了吧,想杀了自己还不容易?马丁的自毁行动不过是剧场表演,不过是在呼唤救命罢了。”马丁承认这些怀疑的合理性。“这问题是很公平,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礼貌。”他写到,那些尝试自杀者“知道人们在询问时隐含的意思是什么,我能给出的回应是,就像大部分事情一样,自杀比外表看起来要更困难一些。另一个回应同样像大部分事情一样,就是大部分成功的自杀在成功之前都是实践过多次了的。”

 

最终,马丁认定吹灭蜡烛的唯一的万无一失的方法是把脑袋打爆。他购买了两把抢;他曾在珠宝行业工作期间,在上厕所的间隙把格洛克手枪(Glock)放进嘴里。他写到,“我会永远记得枪管那油腻的味道和干净的机器气味通过喉咙进入鼻腔的过程。” 这个动作马丁做过很多次,简直将其变成了一种仪式,但就是不能扣动扳机。幸运的是,失败让他认识到如下事实:与死亡欲望相伴的还有同样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仍然想活在闹哄哄的、喧嚣嘈杂的世界。

 

除了死亡痴迷之外,马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个酒鬼,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承认。两次婚姻之所以解体都是因为他不能戒酒。他的首任妻子不愿意让他看望孩子,除非她肯定马丁不再喝酒,这个事实让他感到悲痛发狂,他有这种感受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在嗜酒者互诫协会 (Alcoholics Anonymous (1935年成立于美国俄亥俄州, 总部设在纽约, 成立目的在以酒鬼帮酒鬼的方式, 鼓励酒瘾患者重建生活---译注)中有各种各样的戒酒方式,比如禁售期、脚环、药物检测、参加长期和复杂的戒酒活动等。书中冲击力最大的章节之一是“喝酒喝到死”,马丁在此表达了对嗜酒者互诫协会的很多挑剔和抱怨,但也承认,如果没有兄弟姐妹们的支持,他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开车经过炫酷的、洞穴般的酒吧而不进去喝一杯的,怎么能错过一番安静和快乐的享受呢?

 

加缪有句名言,“只有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但是,在同一个文本中,加缪还观察到自杀这样的行为“是在心灵宁静中做好准备的,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这人自己对此可能一无所知。有一天晚上,他扣动了扳机或者跳了下去。[…]自杀的理由多得很。”最后,触动一个人越过这座桥的常常是相对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马丁是赞同的。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美国诗人,美国“自白派”诗歌浪潮的代表人物。1963年,这位深陷精神创伤与情感危机的女诗人自杀离世,年仅31岁。---译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美国小说家,1962年2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2008年9月12日自缢于家中。其在文学上极富有造诣。---译注)或者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明星主厨、电视节目主持人,于法国凯塞尔斯贝尔(Kaysersberg)一酒店的房间内自杀,享年61岁---译注)等人的死亡工程背后有众多的理由和动机。叔本华注意到,如果活着的痛苦远远超过存在的快乐时,亲手夺去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懦弱或非理性之处。同样很清楚的是,有人杀死自己恰恰是要报复,或者在某些案例中是要证明,他们的勇敢足以使其实施多年来一直威胁要采取的行动。

 

作为热爱辩证法的人,马丁认识到亲手结束自己的性命有很多理由,但他补充说,同样可能有很多理由来阻止这种潜在的自杀冲动。在本书中---用愉快的、亲切的、推心置腹的交谈式口吻写成---作者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些话想与踏在刀锋上的人说一说。

 

诗人和哲学家詹妮弗·迈克尔·赫克特(Jennifer Michael Hecht)在其非常说明问题的《活着:自杀史与反自杀哲学》(2013)中提供了反对终结自己生命的世俗论证,它提醒我们认识到,集体自杀的压倒性证据,以及这样的自杀往往出现在家族中的事实。为此,她认为(除了令人恼火的不治之症案例之外)自杀并非没有受害者的犯罪,有时候它让人相信好像是这样的。因此,她温和地呼吁绝望中的人要尽量尝试活下来。

 

令人吃惊的是,他根本没有提及赫克特的书。马丁似乎赞同她的论证,尤其是当他想到五个孩子,并为他们感到担忧之时。但是,或许因为在绳子尽头的那些人通常在自我仇恨的低温火焰中燃烧,马丁在道德说教和提供自我折磨的更多工具时非常谨慎。现在,马丁已经进入第三次婚姻,加上他在堪萨斯城的密苏里大学和印度的阿育王大学(Ashoka University)都有教书任务,有些分身乏术,因此,他谦虚地汇报说现在死亡愿望的纠缠少了些。虽然如此,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马丁很清楚一切都处于流动之中,死亡的诱惑可能轻易地再度光临,因为佛教里就包括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的意识不可能因为刀片或者热水澡而轻易消解。

 

马丁研究尼采多年, 对尼采的这句名言再清楚不过: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个为什么,你就有个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到了70岁时,你可能遭遇人生的三重打击而被打趴下:经济灾难、疾病缠身和家庭纠纷。此时,为什么的问题可能被打得稀巴烂。当那个旋风袭来时,不存在的诱惑或许比本书提供的内容要强烈得多。

 

因为马丁撰写自杀的话题已经行之有年,他一直以内行的身份非常慷慨地指导那些相信生活中除了折磨和痛苦什么都没有的可怜人。在最后一章,他为那些生存意志萎靡不振的人提供了长达40多页的一系列直截了当的建议,可谓爱心满满,非常有用。比如,它帮助人们记住,严重的抑郁能够引起我们丧失时间视角,毒化我们的思想,促使我们相信任何变化都是根本不可能的。提醒你自己认识到“明天再杀死自己也不迟”,这样能为你提供喘息的微小空间。世代传诵的佛教建议是,不要因为感到恐慌而惊慌失措,相反要观察你的情感,同时尽量不对情感做出判断。此外,要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果借用克尔凯郭尔的话,你能够从任何问题上走开,所以走开,走啊,走啊,走开即可。)马丁承认,抗抑郁药物帮助他找到思考人生的新角度。这本书的尾声之后是长长的、发人深省的附录“应对危机的工具”。

 

对于那些有着神秘恼人的感受,认定人生就是一场诅咒的人来说,《如何不自杀》是激动人心的、引人入胜的读物。马丁是苏格拉底协会的少数成员之一,也是技术高超的小说大师。他那了不起的描写本领让他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活灵活现的东西。翻到最后一页,我不得不对这本研究自我的书的最后和弦笑脸相迎,因为它们似乎体现了一本好书的精神,拍拍肩膀鼓励一番。

 

马丁挥手告别说,“或许我开始在学习如何活着了,即便不是如何活着,但至少开始不再想着如何自杀了。不是陷入多愁善感的情绪中而是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一起创造的这个世界。至少,我们现在还不想死掉。”

 

作者简介:

 

戈登·马里诺(Gordon Marino):圣奥拉夫学院(St. Olaf College)哲学教授和克尔凯郭尔图书馆主任,著有《存在主义救了我》,最新著作是《当今时代的克尔凯郭尔》。

 

译自:Navigating the Lull of Death: On Clancy Martin’s “How Not to Kill Yourself” by Gordon Marino

 

Navigating the Lull of Death: On Clancy Martin’s “How Not to Kill Yourself” (lareviewofbooks.org)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文章:

 

1. 戈登·玛丽诺:人生不仅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_爱思想 (aisixiang.com) 2014-05-19

 

2. 【戈登·马里诺】容易乃行善之敌 - 儒家网 (rujiazg.com) 2021-11-24

 

3. 到处制造困难——克尔凯郭尔能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2020-05-24

 

4. 从个人角度看待新冠病毒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2020-06-04

 

5. 哲学是拳击俱乐部吗?_爱思想 (aisixiang.com) 2019-05-04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