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9-02 18:10:19
标签:

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来源:主办方供稿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十六日辛酉

          耶稣2023年8月31日

 

2023年8月26日至27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成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51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59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6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甲所甲3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高海波副教授主持开幕式,陈来教授致欢迎辞。在致辞中,陈来教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与会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其次,对近代以来的气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冯友兰、张岱年不仅重视张载“太虚即气”的气学思想,还并重其为学境界。陈来教授指出,张载提出“太虚即气”之说,其目的是反对佛道以无为本的虚无的世界观,维护价值观念上的实有。

 

 

 

 

 

陈来教授进一步指出“张载为何既是唯气论的哲学家,又是道学的奠基者”这一问题,是西哲传入之前所不会提出的问题。在中国哲学的实际发展中,思想和派别的分属,并不以宇宙论为根本,宇宙论毋宁说是一种佐证。在中哲中本来清楚的问题,由于中西哲的不同范式结构,导致了很多问题、判断的混淆。这一问题虽已为学者所熟知,但近二十年来对旧范式的简单反对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最后,陈来教授表示,期待本次研讨会能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新范式的形成,为“气论”与明代哲学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思路。

 

主题发言由清华大学圣凯教授主持,共发表论文5篇。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钟彩钧教授报告了《道教气论及其对阳明心学的影响》一文,通过以萧廷芝、王阳明、王龙溪、聂双江为核心的分析,详细探讨了道教气论及其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报告了《明末思想家的气论及其特点——以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为中心》一文,指出气论是中国哲学家在论证价值观念、道德理想时的重要根源,中国哲学家凡强调气的生生本性的,大都指向人的道德本性、道德修养,宋明理学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震教授在线上报告了《王船山的理气论》一文,认为船山学在宇宙论本体论问题上略显复杂的观点论述表明,其理气论在实质上仍属于气学形态。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高海波副教授报告了《李存山先生〈蕺山喜怒哀乐说与儒家气论之发展〉一文读后:兼论明代心学中的气学思想》一文,肯定了李老师该文对刘宗周思想的整体理解,对其之前的气论有所发展,反思了学界关于“形而上的气”或“超验的气”的说法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刘宗周的四气流行说虽然对先秦的德气说有所继承,但其直接的问题意识仍是来自于理学内部,与先秦的德气(情气)说仍存在一间之隔;提出刘宗周的四气论除了哲学理论(本体论)的意义之外,尚有一层功夫论的意义;他以自己的功夫实践为基础,在吸收先秦儒学的同时,自觉融合理学气学心学三种资源,实现了返本开新。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朱雷老师报告了《明代心学的性气合一思想》一文,对明代哲学“性气合一”的主张进行了分析,指出胡直对“气质之性”说的批判反映出在一个气论盛行的时代,心学内部对于气的审慎的思考与反思。

 

 

 

 

 

 

 

 

 

第一场研讨会的主题是“气学与哲学”,由中山大学张卫红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孙宝山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4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沈顺福教授报告了《气学一系能否可能?——以张载、王廷相和王夫之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一文,对将“气学”视为一种哲学派系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考察,指出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学者虽然都重视“气”,但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各有差异,难以归为一个统一的派系。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的蔡家和教授报告了《唐君毅牟宗三之气论比较》一文,对唐君毅与牟宗三之间对于气论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造成这一分歧的思想根源。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畅教授报告了《气学、经史之学与良知学的新开展——基于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考察》一文,对明清之际由阳明学派内部催生出而出的气学和经史之学(礼法之学),以及二者与良知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翟奎凤教授报告了《阳明思想中良知、灵明、性与气的关系问题》一文,通过对阳明“良知”、“灵明”、“主宰”等概念的梳理,指出阳明学说中的性的本体并非完全由气所表现,但性必须依赖气来得到体现;同时,阳明又通过强调“心”是“身”的“灵明主宰”,明确了良知这一灵明之主宰,在性气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场研讨会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其中,甲3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阳明及其后学”,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陈畅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6篇。

 

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卫红教授报告了《阳明学者论习气与人欲》一文,认为阳明学者往往将这些心识之妄称之为“习气”,这一术语一方面源于佛教,另一方面也与理学思想中的“气禀之偏”关联密切。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教授报告了《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王阳明的理气一元论》一文,认为王阳明哲学中的理、气都是刻画“心”的不同方面,“气”意在强调本心流行,“理”则意在强调流行之条理脉络分明。

 

南昌大学哲学系张新国教授报告了《定气与致和——王阳明哲学的“未发已发”论》一文,认为未发已发问题在阳明心学中是一个中枢性主题与线索。这一理论关联其伦理学也关联其宇宙观。

 

吉林大学哲学系云龙副教授报告了《和会朱陆如何可能——基于内在与超越的关系对王阳明“心即理”思想的考察》一文,探讨了朱陆之争中心性与天道的统合问题,并对阳明“证成自我意识的超越性”的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锦枝副研究员报告了《寂感之间:阳明后学意论的发展》一文,对明中晚期主意论的思想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指出阳明意论的精微之处在知行之间,阳明后学意论的精微则在寂感之间,更为邃密。

 

 



 

 

第二场研讨会甲1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明末清初”,会议由北京林业大学张连伟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谷继明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6篇。

 

同济大学哲学系的刘昊助理教授报告了《守“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义:16-18世纪东亚地区复古、反朱子学与气论的互动及其联系》一文,对明代罗钦顺《困知记》与吴廷翰《吉斋漫录》传播至朝鲜时代以及德川日本后,东亚思想界所产生的重视气的思想、复古和反朱子学的思想特质进行了分析。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顾家宁副教授报告了《理·气·心:秩序变革视野中的黄宗羲心学》一文,指出黄宗羲不仅开启了从心学到经世致用之学的新道路,还为经世致用的变革提供了精神基础。

 

黄冈师范学院苏东坡书院的王慧燕副教授报告了《由践行“功过格”转向〈格致编〉儒门实践——陆世仪的修身进程》一文,指出陆世仪之《格致编》虽仍有“功过格”的痕迹,但观其修身进程,实为其由励行“功过格”转向儒门实践的标志,是“杂取儒释道”转进“纯依儒学”的过渡性实践资具。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王沁凌讲师报告了《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一文,指出饱含思辨意味和道德关切的论述,在清代有着强烈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今人亦具有深刻的启发。

 

厦门大学哲学系的申祖胜助理教授报告了《气有体用:论王植对〈正蒙〉阐释的一个向度》一文,认为王植《正蒙初义》一书尝试跳出朱子学的诠释框架,重新反思张载所面对的哲学问题与解决方式,在历代《正蒙》诸注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

 

 



 

第三场研讨会甲3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明代哲学”,会议由天津社会科学院李卓副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赵金刚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6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智忠教授报告了《略论王廷相对儒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一文,王廷相的思想具有智识主义和实用色彩,不仅仅是主张以气一元论代替理本论的代表,相较张载更强调气的自然性。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报告了《胡居仁思想略论》一文,从理气论、心理一、为学工夫与主敬四个角度对胡居仁的思想做了统合性的梳理。

 

中山大学哲学系赖区平副教授报告了《心之理气归属问题研究史》一文,梳理回应“心是否为气”这一争议性问题,指出,“心是气”的观点在蒙文通、马一浮等人处得到了承认与认可,而自牟宗三以来,对气和形而下的贬低使得心是灵气的共识被否定,“心即理”作为一个理学、心学共识性的命题被牟宗三判定为专属心学的概念。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李可心副教授报告了《顾宪成之理气论》一文,认为顾宪成更多地是基于论争和工夫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他的理气论强调理不离气而又不堕于气、二者为非一非二的关系,但仍然偏向理同、气异的一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盛珂教授报告了《气与陈白沙的自得之学——陈白沙为何很少谈气》一文,指出古代中国“气”的意涵具有“论宇宙生成”和“论性”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知识的问题与工夫的问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邱振华老师报告了《再论明前期朱子学的理气论——以薛瑄为例》一文。邱振华老师强调了《太极解义》对于薛瑄体系建构的重要性,由此决定了薛瑄在理气问题上对于“理气不离不杂”的强调。

 

 



 

第三场研讨会甲1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船山专题”,会议由山东大学翟奎凤教授主持,人民大学刘增光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5篇。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副教授报告了《论〈读四书大全说〉中的“质”——王夫之人性论中的个体维度》一文,指出船山自觉地区分了气与质两个概念,其中气是更为均质、抽象的,而质则更为多样、具体。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教授报告了《王夫之论太和与氤氲》一文,指出天地之絪缊指向的了交互的过程,只有回到氤氲与醇本身的意象,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由本元之一分化为两仪及由两仪之交而一的思路。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傅锡洪副研究员报告了《“形”的哲学*——从张载到王夫之》一文,指出张载的气本体论是对佛教以现实世界为幻妄的观点的直接回应,并且形的作用体现在形本身的作用和形所发的知觉的作用两方面。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孙宝山教授报告了《王夫之对气学的承接与民族思想构建》一文,指出王夫之承接发展了张载的气学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构建民族思想,将“华夷”差别主要归于先天的“气”的差异,从“天道”的高度和“气”的角度谈论“华夷之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美珠副教授报告了《王船山的“气论”与其“人性论”的关系》一文,认为船山气化论下的人性论思想,和明末清初“去实体化”的本体论,以及注重“实学”的严肃道德实践的思想潮流发展趋势是相当一致的。

 

 



 

27日,研讨会继续举行,第一场研讨会在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其中,甲3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心、理、气”,会议由山东大学沈顺福教授主持,贵州大学龚晓康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5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的孙钦香副研究员报告了《人之形体与道德的“相即不离”——元明气学复兴背景下船山“形色皆灵”论》一文,强调船山“形色皆灵”论非自然人性论,而是强调仁义道德呈现、流行于人之形体,强调人之形体与道德关系是在“合体之”主导下“相即不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张昭炜研究员报告了《中希哲学医学气论的比较与会通——试论气的不可分割性与分割性(整体治疗与分割治疗)》一文,认为中国哲学医学的气论中的元气具有不可分割性,可表述为“火-烟煴”,具有一体与整全性,由此决定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方法。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赵金刚副教授报告了《感召和气与致中和——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政治哲学向度》一文,认为朱子对于“召和气”与“致中和”的关注并不弱。“和气”是对现实政治状态的反映,朱子在讨论“感召和气”时往往与现实政治问题相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王硕助理教授报告了《多元性与时间性——明清气说的两种分析视角》一文,对气学的多元性对分殊的产生、圣人的异同、性的生成和历史的展开问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焦德明助理研究员报告了《作为差异与强度的理气——元明理学“去实体化”转向的比较审思》一文,认为理的“去实体化”起自朱子哲学中“理气同异”问题,就是差异与同一性原则在本原论和构成论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思路下,元明理学“去实体化”转向走向气一元论。

 

 



 

第一场研讨会甲1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明代气学”,会议由清华大学李震助理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雷静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5篇。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王涵青副教授报告了与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郭士纶副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论瞿九思〈孔庙礼乐考〉圣人以气制乐说》一文,指出对瞿九思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以小见大地考证明清时期的学术转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徐波副教授报告了《圆教视域下“伊字三点”的华梵流变:以方以智为引子》一文,从天台圆教的意旨出发,对从方以智到牟宗三所体现出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进行了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郭园兰教授报告了《从分到合再到合中有分:王阳明理气关系辨》一文,认为阳明思想体系中的理气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前期受朱子影响较深,主张理气二分;良知学说提出后,理气关系逐渐走向合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杨世帆助理研究员报告了《东亚气学思潮中认识论的两种形态——以罗钦顺与贝原益轩为例》一文,对近世中日两国都曾涌现出的否定作为形上实体的天理、主张于气体流行中认识事物之“条理”“物理”的“气学”思潮进行了分析。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的张星讲师报告了《从罗近溪的乡约看中晚明儒学的社会化实践》一文,强调近溪乡约反映出儒者社会化实践的本质始终着眼于具体真实的生命存在及其现实处境,这不但是乡约得以长久实施的内在依据,也是儒家之“仁”超越时空地域差异的不变内核。

 

 



 

27日第二场研讨会在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其中,甲3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心、理、气”,会议由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昭炜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5篇。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雷静副教授报告了《气、几、独——明代心学气学的互动会通》一文,认为“一气”是心学工夫常常谈及的万物一体境界,一体必须通过一气而呈现,并具体地在彼此感应中实现互涵共生,气学由此论证了心性合一。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张慕良副教授报告了《宇宙观中的心、理、气互动与理学家思维方式的试探》一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在理学家处表现为心、(性)理、气作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孟少杰讲师报告了《理学中的“客气”说——从湛若水对象山的批评谈起》一文,认为湛甘泉在论“朱陆异同”时认为象山的问题在于“客气时时发作”,这种说法是基于程子“义理客气相消长”之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方遥副教授报告了《童能灵体用观的两种形态及其思想意义》一文,对童能灵的两种体用论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两种体用是生成论和本体论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模式,但在其思想体系中却又产生了某种不自觉的纠缠和混合。

 

江苏大学文学院的黄湛老师报告了《陆桴亭与颜习斋“气质为善”论之比较研究》一文,指出陆桴亭相较于颜习斋更偏向居敬穷理,而颜习斋则更注重礼乐习行和“养性”的工夫。

 

 



 

第二场研讨会甲1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是“明代气学”,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徐波担任评议人,共发表论文5篇。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李震助理教授报告了《湛甘泉哲学的心学定位》一文,指出湛若水的哲学是典型的心学,但在心学内,湛若水代表了一种与阳明学不同的、更重视性理的规范性作用的路向。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栋材副教授报告了《从“盈天地间皆气”到“盈天地间皆X”——明代中后期的气论思潮与儒学衍化》一文,指出至明代中期,以罗钦顺、王阳明和王廷相等为代表的气论诸说汇成的思潮初具规模,儒学内部发生了由“盈天地间皆气”向“盈天地间皆X”的理念转变,尤以刘宗周及其后学最为显豁。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文娟副教授报告了《湛甘泉气论的意义与局限》一文,认为气论的展开与构造为湛甘泉的哲学思考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本体论和生成论的基础,阐明了道德实践的动力来源,同时也对现实之人性不齐、恶的来源与对治做出了回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孙德仁讲师报告了《明代中期气论的三重走向》一文,提出明代中期气论的兴起以朱子理气关系为基点,不仅形成具有独立意义的气学一系,还在不同学派的独特进路下呈现出新的气论动向。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肖宴红老师报告了其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龚慧老师合著的论文《儒学气论功夫论的缄默维度展开》一文,对《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一书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本书突破了现有哲学研究方法,在儒学史、人性论、知识论与功夫论、三教关系四个方面展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27日中午,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气论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副教授发表闭幕致辞。

 

高海波老师在致辞中首先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气论”,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51所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59位学者,众多学者的到来使得本次研讨会格外具有“人气”;与会学者中的青年学者众多,这也使得本次会议别具“生气”。虽然名为“气论与明代哲学”,但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内容并未局限于明代一朝,而是兼及宋、清乃至先秦两汉、现当代,这使得对中国哲学史中的“气论”的讨论,更加贯通与深入。

 

他进一步提到,在此次研讨会中,关于很多主题的讨论都有一个特点,即注意到思想的转变往往是在历史进程中不经意地完成的。通过与会学者全面的讨论,我们能够对过去对于很多问题的简单化的看法有一个自觉的反思。思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虽然哲学讨论比较抽象,但也能看出来气学与现实的联系。高海波老师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情支持,特别是钟彩钧教授,并表示明年该系列会议将继续,期待大家的再次参与。

 

 

 

在热烈的掌声中,“气学与明代哲学”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