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王安石为什么敢一再推辞美官?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3-09-07 19:40:35
标签: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王安石为什么敢一再推辞美官?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廿二日丁卯

          耶稣2023年9月6日

 

 

 

按宋朝官制,凡高中甲科的新科进士,一任秩满,便可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考试合格即授馆职,成为馆阁官,这叫做“试馆职”。

 

宋时馆阁,是文献管理与学术研究机构;馆阁官,是文学高选、清贵之官。宋人说:“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日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馆阁实际上还是国家储才机构、高级官员储备库,宋人又说:“馆阁之职,号为育材之地,今两府阙人,则必取于两制,两制阙人,则必取于馆阁。……自祖宗以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十常八九也。”

 

王安石进士科殿试第四名,扬州签判任满,按惯例可进呈平日创作的诗文,申请试馆职。这是多少初入仕者梦寐以求的机会,但王安石放弃了:“例当进所业试馆职,安石独不进;特召试,亦固辞”。

 

王安石的愿望是到地方任职。庆历七年(1047)四月,他终于如愿以偿,赴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任知县。鄞县任满,朝廷考虑到王安石历任数官,都没有主动请试馆职,又于皇祐三年(1051)下了一道特旨,叫他入京试馆阁,但王安石给朝廷打了一个报告,说“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婉拒入京就试馆职。

 

不久,朝廷委任王安石通判舒州。至和元年(1054)夏,王安石通判舒州任满,入京。这一年恰好欧阳修亦赴阙,他对王安石十分赏识,便推荐王安石充任谏官,不过未获仁宗同意。朝廷还是希望王安石试馆职,这么优秀的文学才俊,不试馆职,岂非馆阁之憾?但王安石再次推辞了,坚决不就试。仁宗也不好勉强,下诏:给王安石安排一个在京差遣。

 

九月初一,朝廷除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这一任命也是出自欧阳修之荐。宋朝设群牧司,掌牧马之事,是一个比较有油水的部门:“比他司俸入最优,又岁收粪墼钱颇多,以充公用”。群牧判官为群牧司中层领导,是一个美差。然而王安石又力辞——并不是王安石不识好歹,而是他希望调到地方工作。

 

有一个叫沈康的馆阁校勘,看王安石一再推辞就任群牧判官,便跑到中书见宰相,“自言屡求为群牧判官而不得,王安石不带职,又历任比康为浅,安石既不肯为,愿得为之”。当时的宰相是陈执中,他将沈康教训了一通:“安石辞让召试,故朝廷优与差遣,岂复屑屑计校资任。且朝廷设馆阁以待天下贤材,亦当爵位相先,而乃争夺如此,公视安石,颜何厚也。”沈康被说得羞愧难当,灰溜溜走了。

 

王安石既不肯就职,宰相陈执中又让欧阳修前往劝谕,王安石这才接下群牧判官的差遣。

 

很快大半年过去。至和二年(1055)三月廿一日,王安石的上司群牧使杨伟上书:“判官、殿中丞王安石文行颇高,乞除职名。”请求授予王安石馆职之名。宋时,文官带职名,就好比今天的官员兼教授、博导、工程师等学术头衔,是一种清誉。中书一检索档案文书,发现是王安石之前屡次上书辞试馆职,这才迄今未带职名。

 

大家都明白,以王安石的脾气,让他再试馆职,必定是拒绝不从。好吧,王安石既然不愿意就试,那就免试吧。仁宗于是下诏,特授王安石集贤校理的职名。在馆阁官序列中,集贤校理属于第二层级,比初入馆阁的馆阁校勘、史馆检讨要高一个层级。可以说,朝廷对王安石是青睐有加了,不但破例免试,而且初授便是中级学衔,多少人求之而不得啊。

 

谁知,王安石又“固辞不拜”。

 

次日,即三月廿二日,中书派人将除授集贤校理的敕牒送到王安石的办公室,但王安石没有接受,而是上状请辞馆职;之后,中书又分别于四月五日、九日,两度差人送来除授集贤校理的敕牒,而王安石亦再三上状辞免;四月二十四日,中书发下劄子:奉圣旨,王安石你不许再辞让集贤校理了,这个馆职就是你的了。王安石呢,还是上书请辞馆职,这个集贤校理我不能要。

 

为什么王安石这么固执不肯接受馆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馆阁官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王安石自己说:“馆阁之选,岂非素愿所荣。然而不愿就试,正以旧制入馆则当供职一年,臣方甚贫,势不可处。”虽然朝廷特与推恩,向王安石承诺:“不候一年,即与在外差遣”,但王安石认为,“一年供职,乃是朝廷旧制,臣以何名,敢当此恩,而累朝廷隳废久行公共之法?”

 

 

 

那么王安石又何以敢一而再、再而四拒绝馆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生活在宋朝,士大夫的尊严、意志受庙堂尊重,用王安石本人的话来说,“臣闻之古人曰‘明主可以理夺’,又曰‘匹夫不可夺志’,臣敢守此语,以至于再三。”假如王安石生活在明清时期,恐怕给他一百个胆子都不敢如此固执。

 

不信?再来看一个例子:

 

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朝廷同时任命王安石、司马光同修起居注。二人都力辞不就。不过,司马光推辞五次、不获批准之后,便接下任命状;王安石则连辞六七次,坚持不当这个起居注官。最后,仁宗让负责传达圣旨的閤门吏带着任命状至三司,直接把任命状送给王安石,王安石还是拒绝接受。閤门吏向王安石下拜,请他收下任命状,否则他无法回去复命。王安石干脆溜到厕所躲起来,閤门吏将任命状放在王安石的办公桌上,走了。王安石从厕所出来,看到桌上的任命状,赶紧叫人追上閤门吏,把任命状还给他。朝廷只好暂时作罢,不勉强王安石。

 

已经接受任命的司马光见王安石这么坚定不移,很是懊悔,说:“及睹王安石前者辞差修起居注,力自陈愬,章七八上,然后朝廷许之,臣乃追自悔恨,向者非朝廷不许,由臣请之不坚故也。”

 

后世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对王安石坚辞起居注官的行为大为恼火,御笔点评说:“宋人动辄奏辞某官,恶习相仍,不复知有致身大义。安石新进小臣,乃赍敕就付坚拒不已,甚且避之于厕,不恭实甚。”假如王氏生活在大清,恐怕早就被抓起来治罪了。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