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孔子《易传》乾父坤母上帝神理与儒教文明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09-18 20:03:53
标签:

孔子《易传》乾父坤母上帝神理与儒教文明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

作者:杨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发布

 

内容摘要:为了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等指示精神,以孔子《易传》为线索,将《周易》乾父坤母“道(太极)”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之道的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溯源到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确立的上帝伦理道德价值,进而理解《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确立的“天命之谓性”的先天“心性学”的“明明德”意义,就能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一系列道德理念还原为乾父坤母上帝先天的伦理道德良知,显示儒教内圣外王之道的普世性、绝对性、真理性、智慧性、信仰性、永恒性、终极神圣性,展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整体连续性和道德人文精神灵魂的鲜活性,实现习主席对传统文化溯源的期盼,进而以乾父坤母阴阳矛盾辩证逻辑宇宙观为根据,实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化解当代的文明冲突和生存危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乾父坤母上帝的智慧。

 

关键词:  孔子《易传》  乾父坤母上帝    儒教文明    道德思想理念

 


一 、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讲到“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并总结出:中华民族经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认识当前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危机”;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求“用明德引领风尚”,“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说:“在达沃斯,各方在发言中普遍谈到,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主席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创造性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决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德方向,使之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要講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和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以上这些,都是习主席站在国家政治、历史整体统一性、连续性的高度提出传统思想文化溯源问题,他为当前的哲学思想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2022年11月23日儒家网发表快讯《中国哲学史学会2022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哲学的处境、问题和使命”研讨会召开》中说:“中国政法大学时建中副校长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主席对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期盼,和中国哲学史学会研讨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处境、问题和使命”,本质上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灵魂思想根脉的期盼,而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陈明先生在《乾父坤母: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基于比较宗教学的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该文中写到:“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整体性、基础性的世界图景和存在秩序以及据此建立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人类所处的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big bang),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既无中心也谈不上意义——对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来说完全不可接受。这或许就是宗教产生的原因。涂尔干说:‘科学是片段的、不完整的;它虽然在不断进步,却很缓慢,而且永无止境;但生活却等不及了。因此,用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行动的理论总是要超出科学,尽早完成’,‘人类据以描画世界及其自身的最初的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可以把‘神’或‘天’的发现与建构,理解为人性最深层之心理、情感与精神需要的反映、表达与满足,从而可以由思辨角度将宗教视为文明的核心、灵魂的本质和历史的内容。文明研究中,张光直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中国与西方的文明起源属于‘连续’与‘破裂’两种不同的类型。‘前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 以孔子为代表,家的意象原型被建构为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存在秩序和意义目标,即《易传》‘大德曰生’‘乾父坤母’的命题系统。······乾卦成为天德的象征,整个六十四卦由之获得秩序和意义,天的本体性、神圣性也在这种关系中落实成型。其次,将人嵌入天地大生命的系统之中,并赋予特殊地位和使命。”陈明先生概述了天人合一乾父坤母呈现的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认定了天人两分的科学宇宙学“大爆炸理论”对人类生活没有意义,不可接受。我们只要顺着这一思路,深入理解乾父坤母内涵的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之道的一年四季阴阳五行规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天命之谓性”,及其“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明明德”意义,进而理解由乾父坤母上帝“以通神明之德”衍生的“天人合一”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理念的普世性、绝对性、真理性、智慧性、信仰性、永恒性、终极神圣性,就可以圆满地完成溯源问题,展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精神灵魂的鲜活性,实现习主席对传统文化溯源的期盼,完成中国哲学史学会的历史使命,进而以乾父坤母矛盾辩证逻辑宇宙观为根据,实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化解当代的文明冲突和生存危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新形态贡献乾父坤母上帝的智慧。

 

二 、孔子《易传》阐述的乾父坤母六爻上下矛盾对立统一运动圆转循环的恒星年上帝伦理道德原理

 

(一) 、伏羲先天八卦中乾父坤母与《周易》64卦的源流关系及其内涵

 

《周易》的成书是“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中古周文王推演为64卦、近古孔子“解易注十翼阐经述哲理”,形成经传一体的《周易》。这一过程,既说明了《周易》64卦与伏羲先天八卦中乾父坤母的源流关系,同时又说明《周易》不是普通凡人的著书,而是融汇了三古圣人道德智慧的圣经,而圣人则是“通神明之德”以身载道、立人之极、领悟宇宙生命整体为一的道德规律的悟道者,是道德哲学和宗教信仰的开创者。明确了圣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定位,才能理解《周易》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核心地位,进而理解孔子的圣人地位,而不能把他当作形而下称谓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凡人来看待,这样才能认识和理解孔圣人的终极神圣性,进而看清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与孔子《易传》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显示儒家伦理道德智慧的普世性、绝对性、真理性、信仰性、永恒性、终极神圣性。 

 

伏羲先天八卦全称是伏羲阴阳五行八卦,或乾父坤母“道(太极)”一年四季阴阳五行八卦,它是伏羲氏悟道“以通神明之德”所画的道德图。孔子在《易·系辞传》(马恒君 《周易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p648 以下所引《周易》经、传原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中记载:“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p648)这说明了《周易》64卦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为根源推演而成。孔子一生对于哲学起源的贡献就在于“解易注十翼,阐经述哲理”形成的《易传》。一部古老的算命书如何能变为哲学元典?是孔子《易传》将占筮贞问天命的象、数道德神学,解释为天地时空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道德义理,形成了哲学阴阳矛盾辩证逻辑宇宙观,借以启示君子在乾坤“道(太极)”规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善成性”,以求命运“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永恒价值,成就内圣外王大业的人间正道,构建了以宇宙生命根源的天理上帝为根据、确立人的行为正当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以此为根据,形成儒家对生命、人生、家庭、社会、国家、天下整体道义秩序的全面系统性建构的道德思想体系,为人类留下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政教合一”的终极智慧。

 

八卦图以乾卦表达天道年规律大圆(地球的公转轨道)轨道,以坤卦表达地道日规律小圆(地球的自转轨道)轨道,乾坤六爻上下矛盾圆转循环表达天地气交形成光温度变化的一上一下相对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以此表达以北斗星斗柄指向为标志的天球黄道28宿天文背景上下圆转一周形成大地万物和人类生命节律的一年四季变化。孔子在《易传》中称伏羲八卦为“易”、“道”、“太极”、“上帝(神)”、“显道神德性”、“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等等。由于伏羲悟道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神明境界,他能将四季的天象、大地上的四季物象和人体生命根源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腧穴的圆转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到天地时空乾父坤母一年四季阴阳五行八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中进行表达,这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精神境界。八卦图中的阴阳鱼表达年规律一寒一暑、日规律一昼一夜阴阳矛盾运动的互根互基、互包互含、相互消长、物极必反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这个道德圆转形式中,伏羲八卦作了时空方位划分,八卦图中从上到下的中分线表达子午线,从左到右的中分线表达卯酉线。《易传》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一分为二分析法,即左半圆阳鱼为乾卦,表达由冬至到夏至光温度上升一面,为阳仪;右半圆阴鱼为坤卦,表达由夏至到冬至光温度下降一面,为阴仪;“两仪生四象”是二分为四分析法,即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东南西北天文背景的天象;“四象生八卦”是四分为八分析法,即二分二至加四立。这是哲学“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对立统一”辩证思考作结论方法的最早应用。八卦图转动一周为一轮循环,从正下方坤卦冬至一阳生,经历震离兑乾到夏至点;夏至一阴生,经历巽坎艮坤到冬至点,这样循环往复永无停息。乾卦六爻表达东方苍龙七宿由农历十一月冬至“子”位转到来年五月的夏至“午”位的渐变过程,由北方子位向左转动,每三十度为一个爻位,乾卦的龙象就取自东方七宿苍龙由冬至“子”位地平线下“潜龙勿用”逐渐上升,历经六爻时位到达南天上的夏至点乾卦“午”位,然后由乾卦上爻“亢龙有悔”经由西天历经坤卦六爻下降到冬至坤卦“子”位,“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这样矛盾运动圆转循环一个周年,进入下一年轮循环。这是以人在大地的立场为中心,仰望天球日月星辰天文背景的视运动上下圆转轨道,建立与人体生命根源“性心”的内在联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根源,也是各宗教信仰的根源和修行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中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道(太极)”形而上学原理,或称“天命”“天理”“天道”“上帝(神)”“性”“理”“心”等,是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宇宙道德精神。以此为根基,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以及天文、历法、道德养生医学圣著《黄帝内经》及其衍生的中医、中药、经络、养生、以及文学评论、音律、武术等庞大的应用哲学体系。所以说,孔子的天命信仰,说到底,就是对伏羲八卦乾父坤母表达的天人合一上帝神理一年四季阴阳五行规律的信仰。

 

(二) 、孔子《易传》注释的乾卦辞“元、亨、利、贞”四天德构成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矛盾运动规律的道德原理   

 

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意指乾卦表达天道圆转的一年四季规律对大地生长的万物和人的生命,具有创始、亨通、利宜、贞固四种德性,它对应《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以下所引《黄帝内经》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阐述的万物及人体生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木火土金水”阴阳五行生命节律。万物及人类生命春生为元,即一轮循环的开端;夏长为亨,即生机最旺的高点;秋收为利,即收敛获利秀实成果;冬藏为贞,即一轮循环终末,取得贞正结果,以利于进入下一年轮循环。孔子在《周易》乾卦《彖传》中解释乾卦表达的天道年规律与大地万物的因果矛盾关系:“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p53)在乾卦《文言》中解释乾卦卦辞 “元、亨、利、贞”表达年规律春夏秋冬四季的天道德性,启示君子修养先天善根“仁义礼智”:“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p57)在《系辞传》中解释乾坤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乾主始生坤作物成:“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p601——605) “天地之大德曰生,”(P647)“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p616)“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p663)《系辞传》作为对《周易》乾父坤母“道(太极)”阴阳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总论,只从整体上论述了天道规律的终极深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根源于《周易》乾父坤母上帝的道德养生医学圣著《黄帝内经》有多篇用一年四季阴阳五行规律详细论述五藏六腑十二经络的造化生成及其运动规律,如第66篇《天元纪大论》(p175)中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通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举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第5篇《阴阳应象大论》(p014)中说:“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25篇《宝命全形论》(p074)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则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此外,还有多篇论述年规律的天文四象与一年四季、东南西北四方在圆转运动中有机统一的阴阳五行与人的五神藏和六腑以及十二经络腧穴的联系、一年四季的脉象变化、以及精神心理、致病原因、养生防病、疾病诊断治疗、针灸宜忌等等。简而言之,从《周易》到《黄帝内经》阴阳五行说所建构的思想体系,从天文背景的28宿和大地上一年四季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再到人体五藏的肝心脾肺肾,整体上联系起来,形成了从天道乾父坤母上帝到天下万物与人体的血脉、经络、五脏等生命运动,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呈现了宇宙整体为一的鲜活灵动的宇宙图景。晋代医史大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帝王世纪》底本:见于《二十五别史(1)》齐鲁书社2000年5月出版)中写到:“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亡焉”。这说明由生命哲学的阴阳五行矛盾运动规律贯通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经络腧穴、道德养生、以及音律武术等,都起源于伏羲阴阳五行八卦,没有伏羲先天八卦,这些传统文化就没有根基和灵魂,就成了不能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专业技术知识。而西学东渐以来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不传承由群经之首《周易》到六经的解经思路,不用孔子《易传》“天人合一”“一分为二,阴阳矛盾中和平衡”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而采用西方科学“天人两分”“主客两分、二元对立”的形而下形式逻辑无限分科研究的方法,将以乾父坤母为核心的古代庞大的哲学体系“五马分尸碎尸万段”分成多学科、多层次进行研究,形成各自独立、互不贯通、互不支撑佐证,被分割围困的局面。如《周易》乾父坤母上帝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与天文历法、儒家、道家、以及生命哲学的《黄帝内经》、中医、中药、经络、道德养生等分开,《周易》研究不为天文历法、儒家、道家及《黄帝内经》衍生的中医、中药、经络、道德养生等实用哲学提供伏羲画八卦的历史起源和阴阳五行上帝原理支撑,反过来,这些实用哲学也不为《周易》乾坤“道(太极)”形而上学道德原理和《大学》《中庸》等启蒙教化提供生命活力的佐证,以至被科学分割包围,陷入被否定的困境。圣人悟道对宇宙生命根源上帝的领悟形成终极性教化的哲学与宗教,也被当做封建迷信遭到世俗人的批判,以至形而下的西医学质疑形而上的中医学的科学性,以西医学的标准规范中医学,使中医处于西医的主宰之下,数次面临存废之争。中医的不自信,乃至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就是因为当代将科学奉为神明,以科学家后天经验性认识的形而下现象为标准,衡量圣人先天性认知的哲学宗教上帝信仰的实证性、实验性、科学性,而当代哲学研究没有深入到道德形而上学,没有讲清楚承载生命根源的《周易》乾父坤母“道(太极)”阴阳五行规律。所以,只有超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下分科研究方法,以孔子《易传》乾父坤母上帝宇宙观为根脉灵魂,进而贯通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经络、养生,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太极拳家等等,才能深刻理解《周易》乾父坤母上帝三才一贯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天命之谓性”的“心性学 的”终极意义,才能将中国传统哲学有机联结为一个整体,进而看清“天人合一”的身心性命之学和内圣外王君子之道的终极神圣性,为中华道德文明思想、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文明,提供天道上帝原理支撑。

 

(三) 、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神理的传承与儒教内圣外王君子之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众所周知,儒家号称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君子之道,但这些名称概念的内涵都以乾父坤母上帝阴阳矛盾中和平衡为核心精神:天人合一、三才一贯是在乾父坤母上帝“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阴阳矛盾中和平衡中显现的。而内圣外王之道则始于伏羲王天下时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周易》64卦《大象》的天命道德启示中,有53卦是君子道启示,有11卦是圣王道启示。孔子之所以说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说,内圣外王之道不是他的创造,而是总结传承上古以降的圣王之道。伏羲氏是中国有史迹可考的第一位圣王,自伏羲画八卦确定一年四季阴阳五行八卦天地上下时空矛盾对立统一圆转循环道德形而上学框架之后,炎帝神农尝百草辨别药性的“四气五味”,就是运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中草药仍然是神农氏确定的“性味”分类法:四气(温、热、凉、寒)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气反映一年四季的天道规律,五味反映地化规律。只有按阴阳五行分类,才能与造化生命的一年四季德性木火土金水相通,才能“参赞天地之化育”。神农之后,黄帝与天师歧伯等运用阴阳五行八卦的思维方式创立天人合一道德养生医学模式,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多篇论述,成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纲目》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一版 p553页)“草部目录第十二卷”序言中从中医药发展史角度溯源古代圣人对阴阳五行思维的传承时写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固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五气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热、温、凉、平。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农尝而辨之,轩岐述而著之,汉、魏、唐、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后世圣人按照阴阳五行顺序称伏羲氏为“木”德王,代表中华道德文明开端,炎帝神农为“火”德王,轩辕黄帝为“土”德王,表明上古圣王道德文明传承的连续性。此后大禹作《洪范·九畴》也是阴阳五行八卦的思维方式,直到文王演周易,孔子解易注十翼,借64卦象阐述天道上帝(神)蕴含的人伦道德教化义理、社会兴衰治乱、人生顺逆、祸福吉凶等众多矛盾运动规律,启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养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建立政教合一的治理体系,也是阴阳五行八卦的矛盾辩证逻辑思维。孔子在《系辞传》中列出的圣王观象制器的王道传承谱系,也是按照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顺序,表明了古代政教合一内圣外王之道传承的连续性,而孔子《易传》阐述的乾父坤母及其交感流通衍生的64卦天命启示,成为中华道德文明思想之源和儒家“神道设教”的道德根据。

 

2022年9月26日儒家网“演讲访谈”栏目发表(专访)李景林《儒家心性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谈到“儒家思想渊源”时指出:“哲学起源于宗教,神性是人性的对象化表现。儒家‘性与天道’的观念,就是渊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伦理观。这一时期,人们有关政治和社会人生的思想,都包容在一个宗教的观念系统中。三代宗教思想的核心,是作为至上神的‘天’‘帝’信仰。三代的‘天’‘帝’观念作为中国古初文明时代的至上神观念,与原始宗教那种追思本原的思维方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至上神观念,对先秦儒家心性之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内容及其发展方向,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天’‘帝’至上神与物质世界和血缘人伦体系的未分化特征及其人格性意义的缺乏,使它难以继续进一步分化发展出独立的、构成文化核心价值基础的宗教体系,相反,却易于人文化为哲学形态的形上本体。先秦儒家的心性观念,正源出于对三代‘天’‘帝’神道观念的人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明晓儒家的心性之学,虽非宗教,却具有宗教那种文化价值基础和教养本原的功能;虽为哲学,却异于西方那种认知的、‘系统的哲学’,而是实践的、‘教化的哲学’。这些与三代至上神观念的上述特征,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李景林先生对儒家心性论与夏商周三代信仰的“天”“帝”关系的溯源,可以从儒家叙述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的圣王传承谱系和“世历三古人更三圣”形成《周易》的内圣外王君子之道的过程中相互印证。只是到汉代以后,内圣外王之道被分为儒家终极教化的天命“道统”和帝王“治统”两条线的分流融合,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支配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成为中华道德文明的核心和主干。但是,作为通向终极关怀性的道德文明不是平铺直叙一帆风顺的直线型演进,而是顺着乾父坤母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此消彼长’的大趋势”。孔子编排的上经十五组三十卦顺序,除了第一组乾坤父母卦之外,其余十四组二十八卦,都是按照“两两相偶、非覆即变”的矛盾圆转循环规律编排的,显示了道德文明在上下高低兴衰明暗等矛盾中随时空圆转变化的曲折过程,数千年的实际历史过程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出现尊孔与批孔的交叉上演,尽管具体历史过程的曲折反复,但在整体上不曾中断,其道德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君臣上下、官与民、以及生命人生、家庭、社会共同追求的终极价值,成为历代王朝德政善治的思想资源和国家主导的精神信仰之源,比如,历代帝王敬天地、四季四方神,国家追求“大一统”的王道政治目标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道德理念,皇帝诏书必曰“奉天承运”等等,都是信仰天命的表现。

 

儒家启蒙教化的合法性意义源于《周易》第2组正覆卦“水雷屯”“山水蒙”:“水雷屯”卦《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显示万物始生,包括具体的个人和家国天下一轮循环的新生,命运处于无拘无束的“动乎险中”;覆卦“山水蒙”《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显示圣人神道设教由君子实施的道德启蒙教化,引导人生在修养内外矛盾中和平衡向上向善的道德中脱离险境。《系辞传》中称继善成性修养道德的意义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所以这两卦的天命道德启示是君子以“经纶”“果行育德”,这是从乾父坤母上帝神理中解释的道德启蒙教化对保佑人类命运趋吉避凶的永恒意义。

 

儒教的敬天法祖思想源于《周易》第16卦“雷地豫”的《大象》“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87页)孔子《易传》通过乾父坤母上帝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道德义理,解释了先天与后天,形而上道与形而下器、民族祖先的圣王与现世王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儒教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终极教化,其考虑问题是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矛盾对立统一,既看到宇宙生命整体为一的上帝存在,又看到每个家族和人的具体存在,因此,既信仰乾父坤母上帝的整体统一性,又信仰圣王道和个人生命根源的历代祖先的连续性。因此说,儒教是“双根”教,它比其他宗教更切合大众的世俗生活。这就是儒教能融合其他宗教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

 

儒家“四书五经”与孔子《易传》的内在联系:《中庸》书名即源于《易传》乾卦《文言》第二段解释乾九二爻辞“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的“天命”,就是以伏羲先天八卦图的乾父表达的年规律天道大圆轨道为根据,作为儒家神道设教的起点,确立了修养“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中庸》的立论根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源于乾父坤母上下矛盾圆转的中心:“致中和”即乾天坤地上下矛盾之中和点,也即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的中央“土”位,它是居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和”点;天在上,地在下就是天地位矣,万物就是在天地气交之中和点生生不易化育出来的。儒家《大学》是以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为目标,绘制的在世俗生活中修养道德而成就内圣外王大业的路线图;《大学》三纲“明明德”是沿用伏羲“以通神明之德”的“明德”为目标;“亲民”是外王德政“民为邦本,本立道生”的体现;“止于至善”是政教合一终极教化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通向内圣外王的路线图,《大学》就是教化世俗人成为高尚的“大人”之学。《论语》、《孟子》都是具体的内圣外王修道思想的具体展开。儒家哲学建立的“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的道德规范以及一切思想观点,都是孔子《易传》乾父坤母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道德义理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具体应用,只有将他们的矛盾对立统一起来,才能看清儒家道德哲学的整体统一性、连续性、神圣性。它属于先天性的灵魂根脉,与后天的生命矛盾运动构成因果矛盾。它与中华文明的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理念是体与用、表与里矛盾关系,就象一个果实的“果仁”与整个果实一样,矛盾而不可分割,有了乾父坤母的“果仁”,传统文化才有生机活力。

 

通过追根溯源,追溯到伏羲先天八卦的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神理,就可以看出儒家心性论根源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终极关怀的神圣性,也即是学界所谓的宗教性,但是它与其它宗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宗教组织形式,它只是总结传承古代圣人内圣外王道德智慧形成的具有先天性质的道德思想体系,属于主观思想中意识形态的道德终极教化。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第一”中论述了儒家文教渊源,文中写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中国史学界通常说的“中华文明5000年”所指的是以炎黄创造发明事功为起点的历史过程。如果以伏羲氏悟道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作为终极性关怀信仰的思想起点,其道德文明史应该更长。尽管历史上不同时期曾发生世俗人对孔子儒教的反对批判,类似于西方世俗人反基督教神学,但它只是部分不理解上帝意志的世俗人的蒙昧愚行,整体上儒教的身心性命之学和内圣外王之道仍居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特别是基于建用皇极的“道统”“天命”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历代国家建构,“以通神明之德”的乾父坤母上帝神理,无疑是中华文明永无中断的保护神。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形成多元一體演進格局,显然是有共同的天命信仰和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上帝义理。历史上发生的民族融合,包括儒释道三教融合,无不如此。所以,中国道德文明故事,只有从伏羲画八卦形成的乾父坤母一年四季阴阳五行上帝宇宙观讲起,才能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阴阳矛盾中和平衡的《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字,中医的“中”字,和文化的“和”字,都是天命的上帝意志。

 

弄清了儒家道德哲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及其“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辩证逻辑宇宙观,就可以回应习近平主席的期盼:中国人的宇宙观,就是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一年四季阴阳五行宇宙观,由此衍生的天下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是道德精神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具体应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也都是道德宇宙观在具体生命人生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讲仁爱”就是以天道善根为根脉灵魂扩充爱心“继善成性”、“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体现的是生命健康向上向善追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道德方向;“重民本”是宇宙道德律中上下左右前后六合空间的矛盾“致中和”衍生的“君与臣”“官与民”“上与下”“贫与富”矛盾致中和,站在圣王道的立场看问题,有下位的“民”为基础才有上位的“官”,所以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立道生”,只有以“民为邦本”,国家才能有稳固的根基,才能成邦立国,君与臣、官与民才能和谐共生,长治久安;“守诚信”源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信德,“信”居仁义礼智四德之中和位,是随一年四季阴阳五行而运动的“天命之谓性”的“信心”,在生命矛盾运动中,“信心”使人向上生长增加高度;在家庭社会群体中,“人无信不立”。只有建立“诚信”社会,家国天下才能和谐共生;“崇正义”源于孔子《易传》对坤卦六二爻《中庸》之道的解释“直其正,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则不疑其行也”的解释,孔子将天生万物的公平精神,与大地万物顺应天道“正直向上生长,与四方相邻界限适宜之‘义’”概括为正义,在太极八卦图中,“正义”就是在矛盾双方之中和点正直向上,与四邻矛盾致中和而不产生矛盾纠纷就是向善;“尚和合”就是追求“矛盾致中和”的上帝意志,不是一方否定另一方,这是儒家《中庸》之道思维方式的智慧所在,体现矛盾双方的平等关系,儒家确立的三纲五常、五伦十义道德规范都是秉持《中庸》之道基础上的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的“矛盾致中和”的道德精神所建立的道德规范,也是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基本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都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德政治思想的整体目标。“大道之行”就是上帝天命道德律教化的普遍流行,用“矛盾中和平衡”精神构建天下秩序,使万物和人类顺应上帝道德规律,在道德规范中矛盾和合共生,各得其宜,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健康永恒生活,避免矛盾冲突而自我毁灭。它体现的是乾父坤母上帝的公平正义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列举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关键词,也都是根源于《易传》乾父坤母上帝的内圣外王之道的解释。因此从整体上说,“中国精神”就是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价值”就是追求永恒不朽的伦理道德价值;“中国力量”就是建立在乾父坤母天命道德律信仰基础上的上下团结一心,追求超越世俗生活的高尚的道德生活;“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追求孔子传承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

 

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整体上传承的是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道义精神,没有道义的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不能聚积大批的志士仁人抛头洒血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道德意识形态,也是追求天下的道德公平正义精神,它是超越世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治道德价值理想。如果按世俗人资本主义丛林法则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谁愿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儒家乾父坤母上帝信仰,根本方向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在终极性的道德文明史上的定位,应该是君子党、道德党、志士仁人党。共产主义理想属于天下政治统一性的道德理想,它是高于世俗资本主义科学、民主、自由价值观的上帝伦理道德价值观,它应该主导规范资本主义而不是取代资本主义。所以,不理解乾父坤母两卦六爻上下矛盾圆转表达的天地时空一年四季阴阳五行矛盾对立统一中和平衡的上帝神理,就不能解释宇宙生命的根源“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就讲不清儒教文明的起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神道设教”、和儒家“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之道”的“身心性命之学”和内圣外王君子之道”的整体目标?不理解乾卦“元亨利贞”四天德衍生的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谁相信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说教?孔子《易传》凭什么“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凭什么“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没有伏羲先天八卦蕴含的乾父坤母上帝神理,《周易》如何能做到“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如何能启示君子之道“继善成性”趋吉避凶,实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命运永恒?儒家用什么标准衡量生命人生、家国天下的命运好坏,用什么安身立命,确定人性和人生意义?不理解乾父坤母上帝伦理道德价值判断,如何评价当代世界的真假美丑、好坏是非、利害得失、吉凶祸福?儒家以什么为根据去化解天下的矛盾纷争,谁相信儒家的哲学智慧,谁还相信命运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又怎么能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霸权,“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道德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几十年来,党中央多次听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器物文明”研究回报,而没有听过哲学宗教研究的道德精神文明回报,就是围绕哲学宗教进行的多学科研究没有追寻到“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根脉灵魂,没能够做出统一的固定性结论。因此,聚焦儒教的根脉灵魂乾父坤母上帝神理,就可以展示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显示儒教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精神理念的普世性、绝对性、真理性、智慧性、信仰性、永恒性、终极神圣性,就可以“講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和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通过儒教思想根脉的溯源,可以看出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与其他宗教圣人创教的依据一样,都是圣人“以通神明之德”领悟宇宙生命根源而开创的终极性的道德教化。历史上每次儒家教化的复兴,都从解释乾父坤母上帝开始,如汉代的象数学是阐述乾父坤母上帝一年四季阴阳五行规律中万物变化的现象和阴阳五行数理;义理学是运用孔子《易传》解释的乾父坤母阴阳矛盾中和平衡的道德义理;宋代程朱理学是由乾父坤母天理切入,引导人“格物致知”,以诚敬心态修养“天命之谓性”的《中庸》之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君子道目标;陆王心学则是由心性修养切入,通过道德实践求证到乾父坤母天理先天道德良知的存在。它与当代流行的以考古学为核心的“器物”文明研究论证的物质文明进化史截然不同,它是古代圣人传下来的先验性的、具有终极神圣性的道德精神,而物质文明史的进化论是流变不定的,没有固定统一的判定标准,当代东西方文明之争,就是物质文明进化历史的认定标准、开端及其历史过程之争。十多年来,尼山论坛的世界文明对话没能统一人类的思想,就是因为没有聚焦儒、耶两教的上帝意志,以至所形成的一系列蕴涵道德精神理念的《宣言》和《共识》,也不能改变世界文明冲突和生存危机的现状。因此,必须确立世界文明对话的核心议题,就是孔子《易传》阐述的乾父坤母上帝道德神理与宗教上帝信仰的宇宙道德精神的对话,而非形而下的“器物”文明对话。孔子《易传》注释的乾父坤母上帝神理与耶稣教“圣父、圣子、圣灵”含义相同:乾父坤母同于“圣父”,历代圣人同于“圣子”,《周易》64卦的天命道德启示同于“圣灵”启示。他们的区别在于孔子阐述的是上帝道德律内涵的阴阳矛盾中和平衡的形而上学智慧,而基督教传承的是上帝外延概念的终极性信仰,它们构成了上帝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矛盾对立统一。所以,只要聚焦儒耶两教的上帝对话,就能看清儒耶两教道德精神文明的一致性,就能统一东西方对古代文明的认知,进而像明、清融合释、道二教那样,融合耶稣教和伊斯兰教及其终极教化的众多道德思想理念,借以促成五大宗教信仰的统一和联合,形成以儒教为主干,其余四大宗教为辅翼的终极教化联合体,共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建立以乾父坤母上帝阴阳矛盾中和平衡为主导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德理念,保护地球家园,借以跳出当代文明冲突和生存危机的陷阱,实现圣王道“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道德理想,和先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遗教。

 

 

作者姓名:赵保庄(笔名:杨希) 性别:男   出生年:1955年  学历: 大学   单   位:河南省温县太极拳哲学研究会理论部长

 

研究方向:孔子《易传》乾父坤母“道(太极)”上帝神理一年四季阴阳五行八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辩证逻辑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古代天文历法、道德养生医学圣著《黄帝内经》、《道德经》、中医、中药、经络针灸、太极拳等武术中的应用。

 

通讯地址:河南省温县东关吉祥三巷7号  邮编:454850

 

联系电话:13608636125     邮箱:1127288690@qq.com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