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著《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出版暨绪论、结语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0-02 21:35:40
标签:

李强 著《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出版暨绪论、结语

 

 

 

书名:《菊坡学派:粤地学派开端》

作者:李强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作者简介】

 

李强,吉林蛟河人,哲学博士。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主持和参与市厅级项目多项,在《鹅湖月刊》和《儒学的当代理论与实践》等论文集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菊坡学派是南宋增城人崔与之和弟子于潜人洪咨夔、弟子番禺人李昴英开创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学术流派。本书分“史”“论”两个部分。“史”的部分,叙述菊坡学派代表性人物崔与之、洪咨夔、李昴英及其流派历史,赏析经典;“论”的部分,分析其思想特点、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对当时政局的影响,以及对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评述其历史地位。

 

【目录】

 

绪 论  宋代岭南儒学中的“菊坡学派”      /1         

第一章 敌国外患:菊坡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宋辽之间的战与和        /15

第二节 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24

第三节 联蒙灭金与蒙灭宋        /47

         

第二章 科举社会:菊坡学派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考试内容的改革        /59

第二节 考试方法的改革        /65

第三节 及第授官的改革        /76

         

第三章 创立学派:高风千古崔与之     

第一节 四千里游学        /92

第二节 未尝至廛市        /104

第三节 由太学及第        /113

第四节 司法彰公正        /118

第五节 清正不烦苛        /123

第六节 医国收全功        /131

第七节 出处最光明        /182

第八节 宗旨犹可窥        /202

         

第四章 发展学派:全节高风洪咨夔     

第一节 振翼长追随        /228

第二节 气节凌霄汉        /234

第三节 补《续书》之亡        /240

第四节 发展菊坡学        /247

         

第五章 光大学派:羊城巨儒李昴英     

第一节 长从菊坡游        /256

第二节 吾道岂空谈        /260

第三节 不独以书传        /267

第四节 可谓完人矣        /282

第六章 作始也简:菊坡学派的宗旨与影响

第一节 学派的宗旨        /289

第二节 开岭南新风        /297

第三节 启江门学派        /301

         

结语:变动中的宋代学术世界      /306

参考文献                                        /308

 

【绪论】

 

宋代岭南儒学中的“菊坡学派”(节选)

 

从儒学传播的视角来看,宋代岭南儒学主要受到理学派的直接影响。在菊坡学派创立以前,宋代岭南儒学可以视作传播到岭南的理学。许多岭南大儒实际上都是理学的传人,如周舜元、李用、郑南升、郭叔云、翟杰是程朱理学的传人;简克己、黄执矩是张轼“南轩之学”的传人;陈去华是陆九渊“心学”的传人。[1]直到崔与之(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1158—1239)和李昴

 

英(字俊明,号文溪,1201—1257)横空出世,才极大地改变了岭南儒学的面貌,让岭南儒学具有了比较大的独立性,并最终随着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学者称白沙先生)所创立的江门学派的崛起“得以在明中叶异峰突起、引领思潮,实现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历史性转折”[2]。

 

比较早标举“菊坡学派”这个名称的学者是张其凡(1949—2016)。张先生发现学界长期忽视对宋代岭南儒学的研究,因此想要为产生于宋代的“菊坡学派”争得一席之地,确立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他在1995年和1996年,连续发表《论宋代岭南三大家》《菊坡学派: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再论宋代岭南三大家》《“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等三篇文章。他的主要观点是,“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3];其特点是“重事功,讲气节,易退难进,甘于澹泊,在思想上接近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而又独树一帜”[4];其地位是“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也是当时岭南唯一可与内地抗衡的学派”[5];其影响不限于岭南,已经辐射到“南宋全国”[6],同时也是明代大儒陈白沙“学术思想的源头之一”[7]。同时张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指出,他对“菊坡学派”的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对‘菊坡学派’思想和学术的详细研究、分析”,则“俟诸他日,或留待有心者了”。[8]

 

遗憾的是,学界对于“菊坡学派”的“认可度”一直不高。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将崔菊坡、洪咨夔、李昴英等菊坡学派的主要成员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个案研究,少有人选择对“菊坡学派”作整体上的综合考察,从“学派”的视角来研究菊坡学派。截止到2023年6月19日,笔者以“菊坡学派”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论文,发现相关的论文依旧仅有三篇,分别是《“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张其凡,1996)《论“菊坡学派”》(张纹华,2009)、《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罗炳良,2010)。[9]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菊坡学派”是否真的存在?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可以回到《宋元学案》和《宋元学案补遗》中,去寻找答案。

 

冯云濠在《宋元学案•总目》曰:“宋、元儒之有学案也,姚江黄棃洲先生既辑《明儒学案》,因溯宋、元诸儒而为之述其学派也。”[10]因此我们可以说,《宋元学案》虽然名为学案,但是实际论述的却是“学派”;黄宗羲设立的学案实际上就是学派。

 

黄宗羲写学案(学派)的目的正是“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11];其设立学派的主要标准是学术“宗旨”[12]和师承传授关系;其命名学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用宗主的名字命名。

 

关于“菊坡学派”的学术宗旨。全祖望在补充、修订《宋元学案》时指出,设立《丘刘诸儒学案》(其中收录了崔与之学案)的原因是,丘刘诸儒“虽不入诸先生之学派,然皆能用先圣之道”[13]。可以推知,全祖望已经注意到崔菊坡(菊坡学派)的学术宗旨包含“致用”,即不喜欢空谈,致力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社会。

 

关于“菊坡学派”的传授关系。根据《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文溪存稿》《广州人物传》《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等文献可以确定菊坡学派的学术传承系统是“一花两叶”,即以崔菊坡为原点,生长出两个脉络清晰的传承系统,分别是:崔菊坡——洪咨夔夔(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1176—1236)——程掌;崔菊坡——李昴英——李春叟、曾士倬、何文季、陈大震、陈白沙(私淑)。

 

关于“菊坡学派”这个名称。黄宗羲把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及其门人所创立的学派称为晦翁学案(学派);把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学派称为龙川学案(学派)。按照黄宗羲的命名方式,我们应当把崔与之(字正子,一字正之,晚号菊坡)所创立的学派命名为菊坡学案(学派)。

 

综上,“菊坡学派”有自己的学术宗旨和师承传授关系,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学派;“菊坡学派”这个名称,虽然直到现代才提出来,但是却完全符合黄宗羲为学派命名的惯例。至于宋代已经在事实上存在“菊坡学派”,到现代才有“菊坡学派”这个名称,则相当于先有孩子,后起名字或先开店,后揭招牌,丝毫不影响“菊坡学派”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变动中的宋代学术世界

 

当提到宋代学术时,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宋代理学。宋代理学一直被视作学术主流,长期代表着整个宋代学术世界,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主流不等于全景,“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注意主流之外的东西”[14]。

 

菊坡学派就是主流之外的学派,长期处于学术世界的边缘。菊坡学派没能进入学术世界的中心,至少有三点原因。

 

一是,学术思想方面的原因。菊坡学派的学术宗旨是“重惜名节,务实致用”,即重惜名誉,提倡节操,不尚空谈,致力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社会。由于关注点在于“致用”而非“求是”,所以菊坡学派不太重视理论分析和体系建构,学术思想缺少理论上的系统性。

 

二是,地理方面的原因。南宋背海立国,从海上向内陆看,浙江和福建是南宋的“基本地带”,广东只能算“内陆地区”。[15]因此创建于浙江的浙东事功学派和兴盛于福建的理学派,由于具有“地利”优势,更容易占据思想世界的中心;创立于广东的菊坡学派,却受地理制约,很难在学术界产生大的影响。

 

三是,阐述和研究方面的原因。学派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派思想进行阐述和研究的质量。洪咨夔和李昴英虽然都有传人,但是他们的传人却缺少振兴菊坡学派的能力与机遇。后来的研究者,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注意到菊坡学派,罕有人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对菊坡学派的深入研究。

 

如果有更多的研究者对菊坡学派做进一步深入诠释和研究,那么把菊坡学派重新放回宋代学术世界里面的时候,就有可能彻底改变原有的学术世界图像,“因为所谓边缘,所谓中心,不过是一个注意焦点的问题,焦点转移,可能图像就变化了。”[16]

 

注释:
 
[1] 张其凡:《宋代岭南主要理学人物缕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第86—92页。
[2] 景海峰:《明代岭南心学的思想旨趣及特征》,《孔学堂》2020年第4期,第61页。
[3] 张其凡:《论宋代岭南三大家》,见[宋]崔与之撰,张其凡、孙志章整理:《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4][5][6][8]张其凡:《菊坡学派:南宋岭南学术的主流——再论宋代岭南三大家》,见《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第392—394页。
[7] 张其凡:《“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第397页。
[9] 张其凡:《“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张纹华:《论“菊坡学派”》,《岭南文史》 2009年第2期;罗炳良:《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学术研究》 2010年第10期。
[10][清]黄宗羲 原撰,[清]全祖望 補修,陈金生、梁运华 点校:《宋元学案•总目》,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页。
[11][清]黄宗羲 著,陈乃乾 编:《黄梨洲文集•序类•明儒学案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9页。
[12] 黄宗羲曰:“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清]黄宗羲 著,沈芝盈 点校:《明儒学案•发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页。
[13] 《宋元学案•卷七十九 丘刘诸儒学案•丘刘诸儒学案序录》,第2629页。
[14] [16]  葛兆光:《学术史讲义——给硕士生的七堂课》,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第231页。
[15]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3—26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