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行国 著《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0-02 22:34:51
标签:

秦行国 著《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出版暨前言

 

 

 

书名:《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

作者:秦行国

出版社:花木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

 

【作者简介】

 

秦行国,男,1993年10月生,籍贯湖北仙桃。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人。发表论文若干篇。

 

前言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汎览过许多清代学术史著作,如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以及名重一时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抱持着极大兴趣。当我读完这些著作以后,隐然觉得学术思想的喧阗、热闹似乎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绝大多数的普通士人是不关心的,这一问题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不知如何下手解决。“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见陆机《文赋》),这是我当时真实的心境。等到博士开学以后,我选了肖永明老师的学术思想史的课程,几年前的问题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我于是在图书馆再次翻阅了许多清史著作,这才注意到艾尔曼(Benjamin A.Elman)的一本论文集《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其中收录了一篇讨论科举中胡安国《春秋传》(后简称《胡传》)在乾隆后期被废除的问题的文字,不过,此一问题只是被一笔带过,着墨不多。是否可以以科举中胡安国《春秋传》为线索,进行博士论文的选题呢?在研讨课上,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肖老师,得到了他的肯定,不久之后,也得到了导师姜广辉先生的应允。如果单独去研究胡安国《春秋传》,其意义并不十分显著,但若是结合科举来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视角,加之,我在读研的时候曾将《左传》精读一通,有一定的把握处理这类问题。我多年前的狐疑一下子释然了,科举选定的经目,对翱翔于典籍之海的士子而言,是人人都要去熟知的,较之热衷于学术思想争执的士人群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制度尤其是作为选官制度的科举实则为学术思想的延续提供了稳固的撑持。科举与经学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只是关注经学本身的问题,而忽视科举,则容易失之空疏,反过来,如果只是关注科举,而不顾经学,则会显得浮浅,还有一条,即是政治情势的变化,对经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科举、政治与经学当鼎足而三。我在行文时,试图绕开过于活跃的汉、宋问题,尽量从普通士人与清廷之间的微妙互动展开探讨。

 

胡安国久得清誉,为宋高宗所倚重,于是按照高宗的旨意撰写了《春秋传》,成书以后,在元初被朝廷悬为功令,然而时序推移,到了清代却遭到诘难,最终为清廷罢黜。就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来看,制度、政治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在理解《胡传》时不能完全按照学术史内在的发展来看,必须要结合历史脉络,即政治情势与制度的变化。思想史的发展固然有其独立的一面,但并不能完全将官方的意识形态、帝王的个人喜好、政治形势的更迭置之度外。另外,我们重新回望清代考据学时,从清代官方对《春秋》的理解上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清代官方直接继承朱子“据实而书”(见《朱子语类》)的精神,这与乾嘉考据学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之论并无二致,也就是说,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价值尚在朱子的府库之内,诚如杜牧所言“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尽可知。而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见《注孙子序》),考据学之“丸”犹在朱子的“盘”中。

 

在具体论述上,本书有几个方面需要在此特别加以澄清:

 

第一,对于清朝“大一统”真正完成的时间,本书将之定在乾隆帝时期。康熙帝时期,“三藩”削平,台湾、蒙古、西藏渐次抚定,天下版图底定,与此同时,明遗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继发生了明史案、南山集案,准噶尔部也一直没有彻底勘定。到了雍正帝时,夷夏问题愈演愈烈,加之,雍正帝被权臣隆科多、年羹尧架住,君位不稳,无法自如地左右局面。等到了乾隆帝时期,一举荡平准噶尔部,通过文教手段(直接回应)与政治手段(删削、禁毁)基本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夷夏问题,而且在理论上充分论述“大一统”,“大一统”态势才真正得以形成。是故,本书将清朝“大一统”的实现置于乾隆帝时期。

 

第二,庄存与、孔广森一直被认为是清代公羊学的代表性人物,然在二人《春秋》学著作中却发现了宋儒胡安国的影子,他们将天理观念引入到《春秋》学的解释体系之内,这一点可能是人们不曾注意的,由此可窥得,即便是考据学日趋鼎盛的时刻,理学的余韵还在悄然延续着。是故,我们所熟悉的清代公羊学的谱系实则是后世学者塑造而成的,与汉代的公羊学相去甚远,本书因袭旧例,仍然冠以二人公羊学者的名目。

 

第三,本书之所以没有呈现嘉庆、道光以至咸丰、同治时期《胡传》的情形,在于史料的阙如,这一阙如也侧面反映出了科举对《胡传》立竿见影的影响。在翻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有关《胡传》的议论多之不可胜数,或批评或褒美,这说明《胡传》为当时学者所留意,而在翻检《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情况却大相径庭,嘉道以后的学者几乎是绝口不谈《胡传》,言《左传》的却十分普遍,俯拾皆是。只有谭献的日记中留下萧索的几笔,还在流连《胡传》的记忆。

 

上述这些思考一定有欠缺之处,还盼将来君子赐正,正如郭璞在《尔雅序》中所言的“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

 

秦行国癸卯七月廿九于北京

 

本文为博士论文《胡安国<春秋传>在清代的遭际》(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23年9月)所补的前言

 

【目录】

 

第 1 章 緒 論 1

1.1 文獻綜述2

 

1.2 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14

1.2.1 選題背景 14

1.2.2 選題意義 14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5

1.3.1 研究思路 15

1.3.2 研究方法 16

 

1.4 研究的重點難點與創新 17

1.4.1 重點 17

1.4.2 難點 17

1.4.3 創新之處 18

 

第 2 章 胡安國《春秋傳》的主要內容與元、明《春秋》科舉 21

2.1 胡安國《春秋傳》中的三大秩序21

2.1.1 天人秩序 22

2.1.2 人倫秩序 26

2.1.3 夷夏秩序 29

 

2.2「夏時冠周月」辨34

2.2.1「夏時冠周月」本旨 34

2.2.2 後世的批評與讚譽  36

2.2.3「夏時冠周月」的缺失與價值  40

 

2.3 胡安國《春秋傳》與元、明科舉44

2.3.1 朝臣的支持與程朱理學譜系中的《胡傳》 45

2.3.2「尊王」之義因應元朝的「大一統」觀 49

2.3.3 張洽《春秋集注》的添設與廢止 53

2.3.4 汪克寬與胡安國《春秋傳》 57

 

第 3 章 清初士人對胡安國《春秋傳》的去取 63

3.1 王夫之對胡安國的繼承與推進 63

3.1.1 以天理觀解釋《春秋》 64

3.1.2「攘夷」高於「尊王」 67

3.1.3 對胡安國夷夏之防的推進:從禮義、種族到自然環境 70

 

3.2 顧炎武對胡安國的改進 74

3.2.1 夷夏之防高於君臣之分75

3.2.2 顧炎武的反抗 81

 

3.3 毛奇齡對《胡傳》的批評85

3.3.1 視《春秋》為史,批評胡氏義例 85

3.3.3 批評夷夏大防  94

 

第 4 章 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傳》的繼承與摒棄 99

4.1 清初官方的《春秋》學主旨100

4.1.1 朱子影響下的清初官方《春秋》學解釋路向100

4.1.2 清初官方《春秋》學的主題:尊王與忠君108

4.1.3《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 對《胡傳》的態度之轉變117

 

4.2《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對 《胡傳》繼承122

4.2.1 對「尊王」「君臣之倫」之義的繼承122

4.2.2 對天理觀的繼承 125

4.2.3 對「攘夷」之義的細緻處理128

 

第 5 章 乾隆時期「大一統」敘事與胡安國 《春秋傳》 135

5.1 清帝的「大一統」敘事的強化與胡安國《春秋傳》135

5.1.1 乾隆帝「大一統」敘事方式136

5.1.2 對胡安國「尊王」之義的刻意拔高 141

5.1.3 對胡安國「攘夷」之義的徹底捨棄 148

5.1.4 對胡安國天理觀的摒棄153

5.1.5《四庫全書》對《胡傳》的處理 157

 

5.2 乾隆時期科舉廢除胡安國《春秋傳》再議 161

5.2.1 清前期《胡傳》的獨尊162

5.2.2 天王一體與以天制王的衝突168

 

5.3 公羊學者莊存與、孔廣森對胡安國《春秋傳》的承襲與改造 174

5.3.1 以天理統攝君臣之倫 174

5.3.2「尊王」的至高無上性 179

5.3.3 從「攘夷」到進夷 183

 

第 6 章 晚清西學進入與胡安國《春秋傳》 191

6.1 康有為對胡安國《春秋傳》的駁斥191

6.1.1 對胡安國「嚴華夷之限」的檢討192

6.1.2 西方進化論視野下的華夷觀195

6.1.3 保皇與改良 199

6.2 黃節對胡安國《春秋傳》的新解203

6.2.1 對胡安國華夷之辨論述的推重203

6.2.2 以西方人種論再造夷夏觀208

6.2.3 排滿與反西 211

 

結 論217

參考文獻221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231

致 謝233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