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院课题组发布“近十年儒学发展状况”报告(全文)

栏目: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0-08 22:21:47
标签:

近十年儒学发展状况报告

来源:孔子研究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八月廿四日己亥

          耶稣2023年10月8日



9月26日,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召开。孔子研究院课题组在论坛闭幕式上发布了“近十年儒学发展状况”报告。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近十年儒学发展状况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孔子研究院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重申“四个讲清楚”要求,引领新时代儒学的复兴与新发展,曲阜也成为“两创”方针、“两个结合”思想的重要策源地。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儒学从推动“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到“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学术转型入手,力促儒学重新回归主流话语体系,开展了许多创造性新实践,取得了诸多代表性新成果,形成了众多标志性新高地,开创了中外儒学交流互鉴的新局面,世界儒学的中心重新回归中国大陆。

 

一、习近平总书记把舵领航,指引方向,儒学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先后提出“四个讲清楚”“两创”“两个结合”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要思想,为儒学的研究、传承和创新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四个讲清楚”成为儒学发展的基础要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讲清楚”要求;3个月后的11月26日,他在孔子研究院发表“曲阜讲话”,重申“四个讲清楚”要求,强调要先把中国文化讲清楚,特别是讲清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讲清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跨越,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四个讲清楚”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两创”和“两个结合”成为儒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两创”方针在“曲阜讲话”中正式发端;从2013年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11月11日,“两个结合”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两创”方针和“两个结合”思想,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新时代儒学的发展指明了基本路径。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儒学发展的最终目标。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儒学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是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和平更和睦共同生活几千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儒学研究深入推进,世界儒学的中心重新回归中国大陆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研究视域拓展、研究理论创新以及中国经学阐释等领域都取得诸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众多标志性高地,力推儒学重新回归主流话语体系,世界儒学的中心重新回归中国大陆。

 

(一)儒家文献整理实现新突破。儒家文献整理出版掀起新高潮,北京大学编纂的《儒藏》历时20年,完成精华编出版;四川大学编纂的《儒藏》完成出版;《儒典》《孟子文献集成》《关学文库》《巴蜀全书》等儒学文献陆续出版;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十三经注疏汇校》有序推进,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此外,清华简、海昏侯简帛、安大简等新出文献的发现与整理,为儒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二)传统儒学研究开拓新视域。用新资料、新方法对传统儒学思想义理进行研究得到持续发展。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用新出文献对先秦儒学心性论重构,补充了儒学思想发展的链条;统合孟荀,对荀子性朴论的研究,显示了对儒学逻辑性和知识性的重视;阳明心学复兴,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心性、修养、意志等理念的关注;对明清时期气学的重视与研究,彰显了力图跳出程朱、陆王二分法常识的努力;重新关注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者对儒学与国家秩序关系以及对儒学现代转化的思考。

 

(三)儒学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资源,成果显著。儒家学者积极利用传统儒学思想资源,结合时代社会需要,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建构。“新仁学”“仁学本体论”是对传统“仁学”的新发展;“家”哲学是对传统家族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儒家功夫论”是传统功夫论在现代语境下的升华;生活儒学、乡村儒学、生生儒学、教化儒学、情感儒学等新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儒学的强大生命活力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四)中国经学日益成为新时代的“显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典籍是中国历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宝库。经学研究逐渐呈复兴态势,并且日趋深入和专门,涉及传统经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经学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以及经学阐释与社会治理等。为了强调儒家经典在中华文明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和永恒价值,挖掘传统经学在道德修养、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理论智慧,十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设立经学研究院。

 

三、儒学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两创”“两个结合”成果显著

 

通过“两创”“两个结合”,儒学走出象牙塔,积极主动地融入新时代,融入全民教育系统,融入百姓生活,特别是通过对孔庙、书院、祠堂等儒学“道场”的激活,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儒学积极融入教育体系。自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儒学基本脱离教育体系。近年来,儒学渐渐回归全民教育视野:中小学教育,纷纷设立传统文化课程;高等教育,大多设有文化通识课;党员干部教育,山东济宁干部政德教育以儒学教育为主,成为新的关注点;社会教育,孟子公开课、尼山讲堂、孔子学堂、春秋讲坛和国学讲堂等儒学公开课常态化举办;“中华传统八德”系列诠解丛书编纂出版,推动儒家道德伦理进入大众视野。

 

(二)儒学深入影响社会生活。儒学积极融入社会实践,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和企业等,乡村儒学、生活儒学和企业儒学等不断被学者提出和进入社会实践。在乡村举办“儒学讲习”“道德讲堂”“孔子学堂”以及“经典诵读”等普及活动,儒学生活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文环境、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儒学融入现代企业,用儒家理念管理企业蔚然成风;山东曲阜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全球“云祭孔”等创造性活动,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兴趣。这些实践活动推动着儒学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精英走向百姓,助推儒学深层次融入社会生活。

 

(三)儒学文化遗存被重新激活。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留下大量文化遗存,如孔庙、书院、祠堂等,它们是传统社会人文教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孔庙保护、利用受到应有重视;书院文化得到全面复兴,如武夷书院、嵩阳书院等传统书院相继重启,原道书院等新建书院先后落成;传统家族祠堂得到有效保护、重修和启用。这些文化遗存逐渐被激活,在新时代儒学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孔庙、书院和祠堂等重新成为儒学融入社会生活的“道场”。

 

四、儒学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儒学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挖掘阐释其中蕴含的仁爱、仁政和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做好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也进一步推动着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儒学的独特魅力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认同。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丝路儒学”成为儒学发展的新亮点;在中国抗击世纪疫情过程中,儒学所强调的仁爱、仁政和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得到更广泛传播。

 

(二)儒学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化。2014年10月8日,“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在美国夏威夷成立,旨在向全球推广儒家文化,推动儒学国际化。通过召开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世界哲学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世界其他文明区域的学者更多地了解孔子,了解儒学,了解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三)经典互译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经典翻译进程加快,“儒家经典外译”“中华学术外译”和“安乐哲翻译中国”等项目取得新的进展。其他国家学术成果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中国典籍日本注释丛书”“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等,丰富了国内学者对海外儒学的了解,拓展了儒学的研究视野。

 

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儒学事业,为儒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阐释儒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的价值和意义,是时代赋予儒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坚信,儒学一定能够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潮流中担当好新的使命,贡献出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