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 著《孝经全解》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7:15
标签:
韩星

作者简介:韩星,男,西历一九六〇年生,陕西蓝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孔学述论》《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等,主编《中和学刊》《中和丛书》。

韩星 著《孝经全解》出版

 

 

 

书名:《孝经全解》

作者:韩星

ISBN:978-7-5207-3593-3

定价:68.00元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

 

韩星,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专著,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内容介绍】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最独特的一部:字数最少,今本《孝经》不足1800字;中心内容非常明确,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专门讲孝道。就是这样一部“小而轻”的经典,却不仅在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孝道思想从汉代开始已全面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左右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

 

本书按今文本《孝经》篇章次序分为十八章,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板块。其中,“解读”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所在,作者首先揭示章旨,再结合历代代表性注解逐句阐发经文要义,又从经史子集中广搜博考,取相关材料扩展、印证并发挥原典思想。此外,在绪论和结语中,作者探讨了《孝经》的作者与成书时代、版本流传情况,阐述了《孝经》的地位、价值以及历史作用与影响,并对孝道文化作了反思与批判,论述了《孝经》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专家推荐】

 

韩星教授的新书《孝经全解》有三大特点:其一,广泛根据历代代表性的注疏来解读原典,领悟原典义理,梳理学术思想演变;其二,以经证经,以子证经,引用儒家经典和子书中材料扩展原典思想;其三,以史证经,以文证经,引用历代史书故事和文学作品,印证并发挥原典思想。

 

——曾振宇(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儒学专家,哲学史家,曾子研究院院长)

 

【精彩文摘】

 

孔子对于曾子提问的回答,特别强调了谏诤的重要性。天子有谏诤之臣,虽遭乱世能保天下,诸侯能保国,卿大夫能保家,士能保全名声。由此推论,父母有谏诤之子,可以帮助双亲避免蒙受不仁不义的恶名。因此,父母有过,子女向其谏诤不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应尽的义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而且人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这就需要别人指出来,直言规劝,促使其改正,这就是谏诤。儿女对于父母的缺点过失要善意地规劝,因此,一味地恭顺父母之命,并不是孝,面对父母违背道义的行为或主张,子女要进行谏诤,帮助父母改正错误。如果此时“从父之令”,不谏,就是陷父于不义,就是不孝。推而广之,臣之于君,亦是如此。

 

如何对父母谏诤是儒家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但在是否谏诤以及如何谏诤的问题上,儒家经典有不一致之处。

 

…………

 

曾子在瓜地里除草,失误锄断了瓜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举起大棒敲打他的背。曾子仆到在地,许久不省人事。过了一会儿苏醒过来,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痛苦,反而高兴地站起来,上前对曾皙说:“刚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老人家用力教训我,没有让您受伤吧?”接着退回到房内,弹琴歌唱,想让曾皙听到,知道自己的身体仍然健康。孔子听说这件事,认为曾子做得太过分了,他生气地告诉看门的学生说:“曾参来时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认为没有过错,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孔子说:“你没有听说吗?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让他来做事,没有不在父亲身旁的;瞽瞍想找到他把他杀了,从没有让父亲找到过。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不守父亲本分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参这样侍奉父亲,不顾身体忍受暴怒,就是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使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害天子的臣民是什么样的罪过呢?”曾子听到这话后说:“我犯了大罪过啊!”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检讨过错。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耘瓜受杖”的故事。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说,子女应该以实际行动取悦父母,但不要过度,不要“愚孝”,而要学舜的“至孝”“大孝”,这是孔子关于孝的智慧,是从舜那里得到的启发。再说,如果曾子被父亲打死了,那么其父就有罪,就使父亲陷于不义,那就是不孝之子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对曾子影响至深,后来曾子也认识到子女不应该丧失原则立场,盲目顺从父母。

 

曾子的弟子单居离也就这一问题向曾子请教过,曾子的回答与孔子基本相似:“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曾子为谏亲设立了一个标准:“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如果父母不思悔过,子女不应违逆父母,激烈争辩。曾子主张在这一问题上应合乎中道,维持而不能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基本伦理关系,避免走上犯上作乱的邪路。

 

《荀子•子道篇》也载有类似的材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对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谏诤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谏诤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谏诤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谏诤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作孝顺、叫作忠贞。”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十分明确: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