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荀子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贾建钢 康香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九月初四日己酉
耶稣2023年10月18日
为推进荀子研究向纵深发展,近日,由邯郸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荀子与先秦诸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举行。会议围绕荀子思想、《荀子》文本、荀学史、荀子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等主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关于荀子思想的讨论,主要涉及人性论、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心哲学等,其中又以人性论和政治思想的讨论最为突出。
在荀子人性论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涛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应理解为“性恶心善”。2015年梁涛在《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一文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认为人性中有潜存的好利、疾恶、好声色的情性,如果顺势发展而不加节制,就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这些恶果,这是性恶论的基本内容。但是,人性中还有“善伪”或“伪善”,即心具有向善的提升力。荀子的心是指道德智虑心,可以对事物进行道德判断,从而使人趋向于善、可以为善。研讨会上,梁涛重申并补充说明了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智虑心不仅可以认知,而且可以作出道德价值判断。“其善者伪”,“伪”字,郭店简字形作上“为”下“心”的结构,从字形上讲,是“心”所为,是“心”作出判断。这正说明人追求的不是生理本能、情感欲望的满足,而是善,是礼义法度。但是,荀子关于人性的平等论、圣凡差异论存在一定矛盾。荀子认为,只有圣人君子才能作出道德判断,普通人则只能去学习圣人创造的礼义法度而走向善,也就是“化性起伪”。复旦大学教授杨泽波对此予以辩驳,认为荀子主张的性恶是针对“好利、疾恶、好声色”这些恶因所造成的“残贼、淫乱、强暴”等恶果来说的,如果“性恶”指恶因,必然会导致禁欲,这就与荀子所主张的纵情养性的观点相矛盾。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与道德判断相关的是人的仁性和智性,智性具有认知功能,但需要以仁性作为前提和保证才能发挥作用,而仁性在荀子思想中是缺位的。因此,即使人认识了圣人的礼义法度,却因仁性的缺失,也没有办法保证一定会付诸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认为,荀子的道善是心善的中介,可以说成是“性恶道善”,荀子的道善是目的论,孟子的心善是动力因。
在荀子的政治思想方面,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以荀子和韩非子作对比,指出荀子、韩非子虽然都认为人性恶,都承认君主制和等级制,但在“治思”上是有差别的。荀子以师和礼法推动人(包括君主)由恶向善,如通过仁政、王道等道德引导使君主向善,通过由君子士人所构成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官员阶层加以约束,甚或以法律加以限制。荀子虽然谈到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但他更重视“法”背后的“德”,因而儒家构想的是文教兴盛的社会生活。关于心哲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辛正根表示,荀子用“一曲(部分)”和“大理(全部)”来解释心蔽,认为人被困于部分之中,就无法看到全体。荀子还认为心的“臧(藏)”“满”“动”等形态会导致对事物作出不当的判断,需要分别用“虚”“壹”“静”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使心无论接收到多少信息,都可以在瞬间作出处理,以达“同时兼知”。
关于《荀子》文本的讨论,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针对有学者提出《性恶》篇非荀子作品的观点,以训诂的方法考证出“安”在《性恶》篇中常用为并列连词,且这一用法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时见使用,但又以《荀子》所用最多,这正是《荀子》一书的语言特征。“安”的这一用法在汉代以后的文献中则不见使用,因此,《性恶》篇作者是荀子无疑。普林斯顿大学刘美惠博士以数据说明了《荀子》文本存在的高重复现象,认为今本《荀子》是各种短材料的汇编,小的文本单元表现出内部连贯性,可能是单一作者的作品,另一些文本是文本模块(即由引用、格言、历史轶事和流行的核心论点构成的模块)的重复应用,其作者可能永远无法确定。对此,廖名春认为,利用数据分析篇章重复性的做法,必须要同分析篇章上下文语意的传统方法联系起来,否则结论可能有偏颇。
关于荀学史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强中华认为,撰写荀学史不仅要把历代关于《荀子》的刊刻、流传、版本、校勘、注释、翻译、引用、评点、研究等直接相关的言论、著述这些显性荀学资料纳入视野,更应该关注后代在思想传承、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政治等方面实践荀子智慧的隐性荀学。在这一基本思路的前提下,以师法来培养人才、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教育、儒法并重的社会治理等都与荀子思想相合,应该纳入荀学史的撰写。梁涛也认为,从孟子思想研究的发展来看,或许下一阶段荀子研究的重点可能会转向荀学史研究上来。
此次荀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其一,研究内容广泛又相对集中,研究以小见大,小视角中展现出大视野。学者们都秉持历史观念,将荀子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考察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这正体现出“荀子与先秦诸子思想”的主题。其二,荀子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更加多样化。以《荀子》文本为基本材料,研究重视以出土简帛,如清华简、安大简、郭店简等考察荀子思想,以新材料重新审视旧话题。在理论上比较注重引入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审视荀子与先秦诸子的思想差异。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细读文本、训诂等方法以外,还采用数据统计、音韵学等多种方法,试图还原《荀子》文本的真实性和个别篇章的创作时代。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