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薛峰】有竹书院:武德常存 儒风日新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3-10-18 17:16:23
标签:

有竹书院:武德常存 儒风日新

作者:向薛峰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八月廿九日甲辰

          耶稣2023年10月13日

 

石门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雅称“潇湘北极”。这里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境内以土家族为主,田少而山多,峰高而路险,即使离中原地区较远,地理条件不佳,但石门县自古以来通过种种途径移风易俗,使得人文渊薮,名士辈出,“有竹书院”即为明证。

 

明代正德年间,覃氏捐建有竹书院,原作义学。所谓义学,即私立学堂,或捐自官府,或捐自乡民,以解决子弟就读求学问题。由于其兴建时间较早,名声颇大,故影响甚广。开创和建设有竹书院的覃氏家族,信奉“武德家风”——勇毅、担当、仁义、谦逊。谈到“武德”的来源,离不开第一代添平千户所正千户、武德将军覃添顺。

 

元末明初,覃添顺和覃添秀等五兄弟,在石门、澧州一带多次帮助朱元璋部打败元军和陈友谅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合并湘鄂西诸土司改为添平千户所,并敕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任添平千户所正千户,覃添秀为副千户长,皆世袭其职,遣快马护送“添平所印章”直抵石门。

 

添平千户所作为湘鄂西北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盛极一时,土司制度下的添平千户所统治者覃氏家族符合中原正统王朝“不设官,不设吏,以土司治土人”的政策,为稳定地方、保边安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传承了“武德”的优良家风。

 

虽然石门县覃氏家族居添平所守边保民,武风彪悍,世代相传,但实际上覃氏家族比石门其他任何姓氏族群更重视道德教育。孝悌仁义、秉文经武在这个家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据石门《覃氏族谱·大事记》载:“明弘治六年(1493年),诏令凡世袭各土官必用汉言汉语。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廷下令,凡土司、土官、土酋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同年,覃毅宽任武德将军、添平土司正千户。毅宽崇文学、明礼教、编宗训,以文教为土人之倡,乡人亦遂变土俗。”其后,覃善教承袭武德将军,明正德九年(1514年)设有竹书院,这比石门县第一所官办学堂秀峰书院还要早254年。

 

有竹书院的设立为覃氏土官子弟就地求学带来莫大便利,也为覃氏土司辖地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其辖区内“富家以诗书为恒业”,甚至寒俭之家“亦以子弟之诵读为重”,可谓“文治日新、人知向学”。

 

有竹书院设于“极边之地”,且为少数民族区域教育之特设,彰显了武德与儒风的交织融合。有竹书院在寻求带给石门子弟就学便利的同时,为“武德”祖训的延续提供承继之所,使湘西北少数民族区域文化风气渐浓,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

 

有竹书院作为教育实体,其最大的贡献和影响还是在教育方面。在秉文经武的教学中,不少学子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受到有竹书院教育影响的后辈身上有着“崇文尚武、心怀家国”的鲜亮底色,其佼佼者如覃远琎等。

 

抗法民族英雄覃远琎(字玉次)有“雄边玉帅”之名号,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添平所覃远琎奉旨挂帅阅边,督办中越边防。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军占领河内,并觊觎清朝版图。次年正月,法军入侵中国。二月,覃远琎移营龙州,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结成掎角之势,同心抗法。四月,因父丧解任归里。服孝期满,本应重返南疆,但朝廷主和,弃用战将,故歇职故里。壮志难酬,覃远琎书“霜寒不得三秋菊,露冷偏宜四季松”自勉。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又奉旨阅边,时覃远琎年近古稀,不辞年高、不惮烦劳,亲自巡视边防,训练将士,治军不懈。桂、越疆域交错,袤延千五百里,覃远琎率军沿边修复三关百隘、七十二哨卡及各塘、防,重建募府兵制,一时广西边关犹如铜墙铁壁。

 

光绪十七年(1891年),覃远琎病逝边关,满营恸哭,文武请封。光绪帝敕赠正一品散官光禄大夫,并亲书挽联一副:“眼收千山风和雨,心关万代沉与浮。”覃远琎等人的驻守,给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保留了一方边境的安宁。覃远琎墓碑之上刻有两个大字“爱国”,即是覃氏“武德”祖训与家风的精神内核。

 

近代中国覃氏家族人才济济,有名望者众多。覃振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功勋显著;覃辅臣任红四军二路指挥,为国献身,是为一代英烈;又有抗日名将覃子斌,出国远征,血洒疆场,堪称民族英雄;还有抗美援朝英雄覃墨生,英勇杀敌,屡建奇功;等等。在武德与儒风的交织下,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有竹书院,培养和影响了众多“崇文尚武,心怀家国”的优秀后辈。

 

有竹书院作为一所设立在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带有义学性质,具备强烈的民族色彩,是覃氏家族“武德”祖训的传承之地,也是土司子弟和乡民接受儒学教育的重要场地。可惜的是,昔日的有竹书院今已不存,亟待认识其重要价值进行重新发掘和保护。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