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与美好生活
作者:任俊华 叶鸿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九月二十日乙丑
耶稣2023年11月3日
什么是美好生活?
相信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读。我们可以从君子文化的视域来谈谈美好生活。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提到君子文化,我们想到的往往都是美好事物。本文所言之君子是作为一个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标识的范畴,君子就是为学做事都重品德的人,代表着亿万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代表着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和主旋律,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核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论语·述而》篇为我们描绘了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具体而言就是君子要以弘道作为自己的理想,以伦理道德作为行事的依据,按照仁爱的原则,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概括起来说就是君子要有志、有德、有学。同时有志、有德、有学的君子生活也是我们应该向往的美好生活。
纸醉金迷、穷奢极欲不是美好生活,浑浑噩噩、昏天黑地也不是美好生活。生活的美好不只在于物质上的丰裕,更在于精神上的富足。作为具有鲜明伦理本位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下的理想人格,君子一直被赋予着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和行为期许。君子的人生是有理想的人生。君子之志就是要弘道,就是要“立德”“立言”“立功”,就是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君子之志,体现在爱国,为了国家复兴、民族解放、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死而后已。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国家和民族遭遇挫折、面临危难之时,君子就会责无旁贷地投入报国救亡的斗争中。从商人弦高阻秦袭郑到平民曹刿主动请缨,从班超投笔从戎到祖逖闻鸡起舞,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屈原沉江到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粮,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成为君子必备的高贵品格。
君子之志,也体现在为民。君子就是要有为民请命的自觉,就是要不惧牺牲,集义所生就有了浩然正气,就有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就有了舍生取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有志才有美好生活。
与其他文化不同,中华文化的君子不是特指有位者,更多的是指有德者。“富润屋,德润身”,中国人历来主张以德配天、德福一致,历来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君子有德的生活必然是美好的生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有德的生活之所以美好,首先就在于君子有了更高的道德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喻于义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安贫乐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乐道未必要安贫。适度的物质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君子有德的生活并不是要我们去过苦行僧般的日子,而是不能停留在最基础的身体和物欲的满足上,要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乐道的意义在于对道义的追求,使君子不会过度执着于物质的东西,不会在物欲中迷失自我,从而能拥有摆脱物欲束缚、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唯有社会和谐正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美好的生活才是可期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内外兼修,君子有义,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君子举止得体、进退有据、待人以礼、言行有度,才能文质彬彬,才能做世人效仿的典范,所以君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具有正能量的。因此,真正的美好生活一定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
在君子文化中,君子还是智慧的代名词。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高尚的道德,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在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绩。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德才兼备。
君子之学,首先是全面地学,早在春秋时期,君子的学就包含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多方面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们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活需要,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以学为前提。
王夫之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君子求学是要与运用相结合的,离开实际行动的学是没有意义的,也不是真正的知识。不是为了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我们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掌握了这些技能,我们不仅能够服务于人民,也能成就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做当代君子,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湘南学院成立顾炎武研究中心
【下一篇】【宋立林】孔门后学如何进入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