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教化之道
——晨兴《论语》有感
作者:宗奕杉
来源:“海南落笔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二月初二日庚戌
耶稣2023年2月21日
正向的教化对于无知和迷茫是最美好的指引,或是启蒙新知,或是迷途知返,或是融汇其它。教化可以蕴含在讲授之下,也可以发生在学生对言传身教的体悟之中。这里的教化不是“句之不知,窦之不解”,而是“传其道解其惑也”,传其道方破其无知,解其惑则拨其迷茫。
真正的信仰定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是载体,思想是内核。论语·乡党篇第二十五章记载:“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译为“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的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宴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夫子外在的神色变化和行为举止可以提醒自身保持同情之心,敬畏之心,从具体的思考和行为中培养内在的价值理念,构建礼制。从克己复礼自我约束之中,我们可以相信夫子真正从内心认可“仁”“礼”“义”。
信仰的光彩并不仅仅在于梳理自身的羽毛,更在于滋养他人,这体现了教化的意义。传道解惑并非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甚至没有固定的老师,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夫子的言传身教便是可以在日常之处、细微之处,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思考和吸纳之中。(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于是乎,“符合礼的言行”的作用便不仅仅在于对自身的约束,更是以身作则作用于对他人的教化和启发。这里是潜移默化的,并非是直接教导那般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之于老师是带有自主性抉择的,不同的弟子体悟并非一模一样,需要取长补短的地方自然有所不同。
这里也可以明白夫子因材施教的原因了(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论语·先进篇讲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夫子的启发绝非刻板,千篇一律,而是深入弟子自身情况,帮助塑造完善弟子的人格。
教化蕴于日常的方法,个性化的施教角度,这样的教化可以称之为有效的。除了有效的方式,更在于教化的内容,夫子为其坚守一生,贫贱不移,不只是对当时、对后世的人带来了指引;在夫子自己,也是为信念理想奔波的一生,践行的一生,感悟着极具意义的教育者角色。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落笔书院2023年第十六期读书简报
【下一篇】【吴钩】苏东坡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