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孔子
来源:“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三日丁亥
耶稣2023年11月25日
《左传》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一。史家钱穆先生曾说:“我们研究古史,研究西周,研究商和夏,先要有个准备工作,有一个靠得住的基础和标准,那么一定要看《左传》。”可见《左传》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独有地位。2023年10月9日,“聚珍十二点·午间日读书”栏目第21期如期举行,编辑董洪波和黄飞立聚焦于“《左传》与孔子”主题,带领大家走进《左传》的历史世界。《左传》所描写的春秋图景构成了孔子生活的背景。《左传》里是怎样记述孔子的?《左传》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系?孔子重视的《周易》在《左传》里有着怎样的体现?如何阅读《左传》?在本讲中我们聊聊其中的故事。
编辑董洪波和黄飞立
一、《左传》里对于孔子事迹的记载
我们通常讲“春秋三传”,除了《左传》以外,还有另外两种——《公羊传》和《榖梁传》,主要是从义理角度阐发《春秋》里的微言大义。《左传》记述的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722年到前468年,共包含254年内诸侯国的各类事件和往来。而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前551年到前479年,因而孔子的一生都包含在《左传》记载的时间段。孔子编纂的《春秋》是在公元前481年结束的,此后孔子又活了两年。可以看到,《左传》覆盖的历史要比《春秋》更长。尤有进者,《左传》不仅记载了孔子的历史,也记载了孔子家族的历史。
吴道子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能文能武。《左传》中就讲到鲁国围攻偪阳时,偪阳人升起悬门。悬门是古代城门所设的门闸。平时挂起,有警戒时放下,以便加固防守。等到武士赶进城内的时候,城门却突然坠下,孔纥挺起双臂举起了千斤重的悬门,拯救了鲁国的武士。由此可见孔子的父亲力量很大,非常勇武,难怪被称为“鲁国三虎将”之一。由此也知道孔子并非草根出身,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如果再往前追溯,孔子的家世更是了不得。昭公七年,孟僖子在大夫面前提到了孔子的家世,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正考父,非常有风度,权位越高,越谦恭有礼。孟僖子因为不懂礼而受辱,因此想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跟着孔子学习礼,为自己争一口气。
《左传》还讲到孔子生平的许多事迹,比如孔子在卫国时,孔文子想要攻打太叔悼子,向孔子征询意见。孔子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学习过,甲兵(也就是行兵作战)方面的事,我没有学习过。读《〈左传〉全文通识读本》有个好处,就是刘勋老师设置的“传世文献对读”版块,把先秦典籍和《左传》相关的部分都单独拎出来,与《左传》正文形成对照阅读。比如这一段,“传世文献对读”里就指出,《论语·卫灵公》里明明讲的是卫灵公向孔子咨询,而不是孔文子向孔子咨询。刘勋老师推测,原本这是一件事,后来演变成孔文子、卫灵公两个版本。
《〈左传〉全文通识读本》内页
又有一件事,就是孔子回国后,执政季康子派孔门弟子冉有向他咨询田赋的事情。孔子回答说“丘不识也”。这里的回答跟前一处略有点相似,孔子说话都很有技术含量。孔子经常用“不识”“不知”“未知”来委婉地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否定或反对,这反映出孔子灵活的一面。但孔子不可能不知道。在冉有再三问询得不到回答,有点着急的时候,孔子才私下里悄悄对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此外,《左传》里也记载了孔子博学的一面。比如哀公十二年,季康子遇到天象问题请教孔子。哀公十四年,叔孙氏获得麒麟,但是不认识,以为是不祥之物。于是请来孔子,孔子指出是麒麟。可见孔子真的是礼乐道德、天文历法、鸟兽虫鱼,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明]佚名绘《孔子圣迹图·西狩获麟》
二、《左传》里的孔子评语
《左传》除了直接记述孔子的生平外,还在许多地方载有孔子对于某些人物和事件的评论,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下面我们看看《左传》里的孔子评语。我们读《史记》,读《资治通鉴》都会看到史家在讲完一个人或一件事后,忍不住地发感叹,《史记》里面是“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是“臣光曰”。而在《左传》里,大多是以“君子曰”的形式出现的。如在《郑伯克段于鄢》最后郑庄公与母亲在地道里面见面后,出现“君子曰”: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清雍正十三年果亲王府四色套印刊本《左传》内页
据统计,《左传》里面的“君子曰”大概有八十多条,表达的就是君子对于《左传》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说,起到点题和升华的作用。“君子”是谁,没有一个明确的姓名,可能是《左传》作者的假托,也可能是一个范围广大的群体。除了“君子曰”之外,《左传》里也会引用孔子的话作评论,就是“孔子曰”。可见《左传》作者是把孔子的话作为权威论断来看待的。“孔子曰”出现了二十几次。比如宣公二年很有名的一段点评: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这段话是评论赵盾弑君事件的,表达了对于晋国史官董狐的赞赏。当时晋国执政官赵盾出走到边境,国君被杀,赵盾回都城并没有处置凶手,于是史官董狐在史书里写下“赵盾弑君”几个字。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在春秋时期就是如此。赵盾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对史官下手。孔子的评论显然站在了史官的一边。
“孔子曰”有的内容很长,达一百字以上,有的很短,就一个字,比如在评论某个历史事件时,就说了一个字“义”,言简意赅。《左传》大量采用孔子的评论,显然是把孔子尊为权威,在价值判断上受到孔子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例证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对于《左传》里面重要人物的评论,孔子最多只有一条,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郑国的子产。根据刘勋老师的统计,《左传》里孔子对子产的评语有五条之多,并且全都是正面的。与此同时,《左传》里占据篇幅最多的人物也是子产,其篇幅超过了任何一个大臣乃至君王。所以有的《左传》爱好者说子产是《春秋》第一人,就是读《左传》得出来的感觉。《左传》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的篇幅来写一个并非五霸之国,且仅排名第二的执政官,或许正是受到孔子的影响。因为在孔子那里,子产简直就是政治家的典范。
子产像
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孔子严谨事奉六位同时代的君子:在周王室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子,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这条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六君子”名单。那么,在这六君子之中,孔子最看重谁呢?我们知道,孔子贯穿其一生的身份,是一个兴办私学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讲了很多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其中孔子最为推崇,最鼓励学生效仿的就是子产。因为子产在为政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德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和“道中庸”的基本方法论,而仁爱、中庸正是孔子所推崇的核心理念。易言之,子产的成功证明孔子的这套学说不是摆设,而是真能产生实效。
在《论语》里面,子产是《论语》中得到孔子评语第二多的春秋时期卿大夫(3条),仅次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4条)。重要的是,孔子对子产的评论全是正面的,而对管仲的评论则是3条正面、1条负面。孔子对于子产的真实态度,在听说子产死讯的瞬间也可以看出: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在孔子看来,子产是真正爱护百姓的,并且不是溺爱,而是在“仁爱”和“法治”之间成功找到了平衡点。从子产的例子,可以看出《左传》在很多方面都是和孔子的思想和偏好合拍。有学者专门把《左传》里的孔子评语和《论语》作比较,看看其中孔子的形象是否一致。从重礼、崇德、慎辞、博学四个角度入手,发现《左传》里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与《论语》里的孔子形象不仅不矛盾,许多言语和事迹还可以互证,相关孔子事迹还被《史记·孔子世家》所沿用。
司马迁是很敬仰孔子的,能把孔子列入世家,并且在《孔子世家》最后直接表达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拜之情。《左传》作者对于孔子应该也是相当熟悉和敬仰。
三、《左传》《周易》与孔子
接下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左传》与孔子的关系,就是从《左传》里对于《周易》的重视和引用。《左传》里大量引用《诗经》和《周易》,引用《周易》大多是占卜的预言,往往非常灵验。如《襄公二十五年》载: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
《〈周易〉通识》,王振复著
娶妻的结果自然是不利的。孔子本人非常重视《周易》,尽管据说他50岁才开始学习《周易》,但非常痴迷,读到“韦编三绝”,就是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说明读得非常多,非常熟。据说,孔子为《周易》作了《易传》(《易传》),即《彖传》两篇、《象传》两篇、《系辞》两篇、《文言》一篇、《说卦》一篇、《卦序》一篇、《杂卦》一篇),但似乎也有很多观点认为《易传》是在战国中后期到西汉初年逐渐形成的,那就不是孔子的作品。无论如何,孔子非常推重《周易》。《周易》的研究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要梳理了古代周易传承的源流: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易传》解释《周易》,似乎更看重义理。但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里的记载,孔子用《周易》也算过卦。比如《孔子家语》里记载:
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
孔子给自己算出的是“贲”是“纹饰”的意思,就是“文质彬彬”的“文”,有文无质,肯定不是孔子想要的。孔子以为自己必将能施展抱负,不会空有一身才学,所以看到此卦,略有点不满意。其实,孔子重视《周易》,可能和《左传》里的态度略有一些区别。孔子不讲怪力乱神,主张从君子德性修养的内在视角进行理解。而《左传》里在讲到《周易》时,颇有一些文学性的夸张表述,并且往往是从政治的外在视角进行解说。这中间有一定的差异。
四、如何阅读《左传》
如上所说,《左传》是一本讲述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历史的巨著,囊括了春秋时期的礼制、官制、地理、文化等内容,包罗万象,且文辞优美。里面提供了很多认识《诗经》《周易》等重要儒家经典的思路和线索,提供了第一手的解读门径,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库。
自《左传》成书以来,魏晋时期杜预作的注很经典,唐代的孔颖达在此基础上作了疏。在之后,也有许多学者接棒,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但都没有杜预注有名。直到中华书局的杨伯峻先生花费数十年时间,作了《春秋左传注》,得到广大读者的推重,至今仍然是阅读《左传》备受认可的参考书。
《春秋左传注》(中华国学文库),杨伯峻编著
21世纪以来,学界在许多方面的研究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光是考古学方面的进展就不胜枚举。这些新的知识也需要被吸收进来,与时俱进。刘勋老师看到了这种情况。他本人非常喜爱《左传》,坚持研读《左传》十多年,不仅在大学讲《左传》,也在不同的场合开设关于《左传》的课程和讲座。他长期追踪不同学科与《左传》相关知识的进展,源源不断地把它们吸收进来,并在体例上也有很多符合当下阅读习惯的改进,由此形成了《〈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这套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全文本解读《左传》,打通《左传》的内在结构,横排简体,扫除阅读《左传》的障碍和拦路虎。比如《左传》里有些人物和地理的称呼很复杂,刘老师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二,囊括了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的新成果与新知识。
第三,左图右史,配有大量古城址图、古器物图和地理示意图。
并且,为了便于大家买书之后阅读《左传》,刘勋老师开启了线上《左传》读书会。读书会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时间固定在每周五晚上9:00—11:00。读者可以通过qq群参与《左传》读书会。欢迎加入我们的《左传》阅读事业。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