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再先进的AI,代替不了读书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十八日壬辰
耶稣2023年11月30日
某学生身体受伤,须静养修养一年余,建议她每日读书,并且用毛笔抄写读书笔记。嘱云:写自己的话,学着写简洁,向文言靠。一写,开始会感觉无力调谴字词,此所谓困也。困而而求解,于是学焉。既学,则必求词工字稳,义明理达。而言欲信雅达,非经史不能依凭,于是学而就正也。既正,则近圣贤之门,闻雅会心,则目前之浮薄不值一顾,不扰于胸也。
这里说的是做笨功夫。读书写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笨功夫。
每每与诸友茗谈,言及读书写作事。常说,新闻界向来有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针对初学者而言,亦适用于资质平平之人。盖初学者如不勤于笔记,则必不能进业。
然而,今日之记录工具便捷,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却严重降低。动手笔记,比录音整理好得多。录音机一开,懒惰的,连手都不动,人身六根几乎全部瘫痪闲置。
一向以为,科技设备、工具之类,只是帮助人工作更便利,千万不要让科技代替人。陕西话有一句俚语:“瞌睡总要从自己眼里过。”瞌睡是不能让别人代替的。读书也一样,录音时代,整理录音不如亲自记录,工具越便捷,越应警惕便捷的流弊。
发现许多年轻人用手机录音转换文字用得很熟练,把人家自然的谈话作录音用软件转化成文字,其实,无论录音多么丰富,只是录音中有内容,而人心中没有,一写文案,必然严重缩水。过分依赖录音,人的记忆力必闲置,久而久之,便自然退化疲惰,关键是人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
我一直养成一个习惯:全凭脑记。连笔记都不依靠。所采访过的人和事,全程像录像机一样记录在脑海中,写作时只是对这个情景的取舍而已。
记忆过程就是人感受、感激的过程,根本不会忘。凭借记忆写东西,又是一次感激过程,又快又生动。我曾经在非洲三国采访两三周,全程仅用笔记手写记了一些关键词和专业术语,回国后一个多月,用一整天功夫,凭回忆写了三个整版近两万字的稿子。那时候还年轻,有精力和劲头。
靠记忆写东西,并不是将记忆在纸上呈现,而是通过回忆,又一次感激曾经见闻的过程。那年随中华吟诵学会在台湾采访采录中华吟诵调,全程十一天,回来半个月后,许多事萦绕心头,不能忘,很值得回味,就凭这种感激式记忆回放,写了一组《台湾细节》(上下))。
还有一次,主持了裴艳玲女士在深圳的一场戏剧活动,又和她吃饭聊天,仅凭记忆就写出了现在网上到处流传的那篇裴艳玲说。
想想我曾在媒体那么多年,却几乎没有整理过录音,顶多是回放听一下,让录音唤醒记忆,如果所一段写一段,那太无趣了,太令人难受了。我播放录音的过程,其实又是一次学习和感激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录音转换成文字。
所以说,要提高写作能力,我建议先禁绝使用录音。脑子记不住就训练强化脑子,有录音机,必误人记忆力。
有录音,人便六根疲惰不振,其实录音机在侧,你听别人讲话自然会心神不集中,游离涣散而不觉。凡有所依凭,便自然为之役使或干扰。
人自己的能力不提高,器具越便捷,害人越深。
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录音,你会担心记不住,因此格外聚精会神。有录音,你不得不放松,没有不涣散精神的。正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必然有刻苦上进的自觉和心劲儿,因为他无可选择;而稍稍富裕、不愁吃穿人家的孩子,就需要用各种方式提醒、教育、激励其上进心,没有办法,你不让他躺平都不行,他会不知不觉躺平的。
穷人与富人的代际地位互换,就因此而来。
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还不思上进,比富人家的孩子还主动躺平,那就是小人穷斯滥矣,无可救药。同样,自己记忆力不好,还神思涣散,就不是干写作的料。
我让学生们每天写一千字,是训练记忆、思维和表达的综合方法。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硬挣下去,功不唐捐,养成习惯,终生受益。
这是中山大学黄天驥老师发明的训练本科生的办法,我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受训的学生,刚开始,很抵触,很抱怨、很抗拒,但硬着头皮不得不完成这个作业,因为占两个学分。一直坚持下来,真可谓终生受益。
每天写一千字。开始自己写不了的,就抄前人的,必须用手写,也可以打字,但不能朗读用声音转换,否则如同自己骗自己。就是要大家训练笨功夫。
继而手写改写前人的。
再继而手写转述别人的。
再再继而……必然会写了。
宋朝人宋祁说:“为文是静中一业。”每天写至少一千字,文字工不工,先不管它,主要修静工夫、训练笨功夫,养成习惯。
万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下去,非常简单原始地坚持下去。
写作真是没有捷径和窍门,苏东坡有一则短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又想起曾文正公家书所言——“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又云——“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尔以后每日宜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我每天起床前会看看公号,有感则必手写,自然而然,也不觉得这是累事,不计入一天的正式工作,却写了不少东西。
主张笨功夫的同时,也主张年轻人应该训练写应用文即实用性写作的能力和功夫。这个才是人生务本之学,书生安身立命,先从实用学起做起。不要一开始就所学非分,工作都找不到,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却习惯摇曳文词、妩媚才情、吟风弄月,还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在当今时代,要学习传统文化,我只有一个标准:学不必博,要之有用。行有余力,方以学文。
学习如酿酒,先汲水种米,再用水米酿酒,酒香由水米气候等等机缘组合而成,或芬芳甘冽、或苦涩寡淡,必有所由,终究是粮食酒。不能舍水米而求无由之酒香,其所得者,必伤身害体。
许多人欢呼AI时代来了,我对此平静待之,并固执地认为,无论AI
多么智能,它终究代替不了人的阅读和思考,更不能表达个性,越是AI发达,越看谁的本当功夫深厚。因为在先进的AI不可能被白痴操纵。
2023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